自主招生遇信任危机 学界称“慢一点、不能停”
中国人民大学招生部前主任从马上摔了下来,该校在2014年立即停止了自主招生——中国大学自主招生改革正面临自2003年启动以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面对“取消自主招生”和“只有高考才能保证公平”的呼声,一些学者认为自主招生是不可阻挡的,但必须建立适当的监督制度,“而且速度可能会慢一些”
2003年,中国正式启动了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十年了。目睹改革的浙江和四川的许多中学校长和大学招生官员认为,自主招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中国特色的自主招生与统一高考相结合的平行招生模式,不仅将统一考试视为公平的底线,而且给予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逐渐显示出多元化的选择功能,以弥补高考的不足。
但是,既然社会信用体系还在建立中,谁来监督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裁量权”呢?如何监管?所有这些问题都引起了公众的怀疑。“当独立招生开始时,公众对权力和金钱的交易问题提出了质疑。10年后,全国人大揭露的“自主招生”丑闻证明,这个问题不是公众过敏,但自主招生的监督制度确实不尽人意。”浙江的一位高中校长说。
据观察,在过去十年中,教育部也一直在不断调整授予试点院校自主招生的“权限”。例如,2003年自主招生的比例不超过5%。2009年,这一限制对拥有优秀学生的大学取消,但在2012年再次重申。
为了寻求稳定,许多学院和大学选择了“减速”。例如,四川农业大学在2013年开始第一次独立招生,配额为50名学生,仅占当年计划录取的本科生总数的0.62%,招生目标均为本省考生。
一些高中和大学教师告诉记者,面对质疑,应该停止的不是自主招生,而是对自主招生的权力干涉。
高等教育研究学者熊丙奇表示,在高校内部,行政权力可以干预招生过程,一些行政领导将自主招生视为谋取利益的“运行资源”。然而,如果教育行政部门因为高校没有很好地运用权力而撤销权力,改革将难以推进。
熊丙奇认为,只要深化教育改革,解决自主招生中可能存在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大学就可以行使独立办学的权利。同时,高校有一个健康的运行机制,保证自主性不被滥用,从而实现公平公正的自主招生。
根据教育部的部署,90所试点高校将进行全面的自查。自查结束后,教育部将派出工作组进行检查。
针对目前高校没有招生委员会或招生委员会不独立的问题,许多学者建议高校成立独立的招生委员会,制定录取标准并监督行政部门的实施。所有独立注册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成立由教师、学生和公众组成的招生监督委员会,对整个招生过程进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