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全球学术造假增长趋势引发广泛关注

科普小知识2022-07-19 13:17:05
...

全球学术造假增长趋势引发广泛关注

10月19日,一度成为热门话题的日本科学欺诈丑闻暂时告一段落。日本东京大学宣布对东京大学附属医院的一名特别研究员进行纪律处分,该研究员谎称实施了世界上第一个诱导多能干细胞临床应用。

同样,三名美国研究人员受《自然》杂志上一篇文章的启发,也在最近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科学期刊手稿的研究报告。然而,他们研究了期刊退出的问题,研究结果同样令人遗憾。

学术打压似乎突然成了科技界乃至公众不得不关注的话题。但是,如果公众了解近年来世界学术造假的快速增长趋势,他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对近年来的学术造假有着相同的看法,以及近年来科技界为净化学术空气所做的不懈努力。

关于《自然》杂志的思考

2011年10月6日,《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长篇专题报道,分析了退稿现象。

《自然》杂志的讨论图书馆是一个大型科学出版物的在线数据库,由世界著名的信息提供商汤姆森路透集团所有。2011年,它每周收集大约27,000篇论文。根据《自然》杂志的估计,这些论文中的大部分都将原封不动地保存在图书馆里,但是一小部分,大约200篇论文,将会加上一个脚注来表明论文已经被修改了。仍然有很少的论文,大约五六篇论文,有一天会受到自然最严厉的惩罚:从论文库中撤回论文。撤回手稿表明论文有重大缺陷,必须从文献库中删除。

《自然》杂志对被撤回论文数量的估计并不是用来说明问题的虚构数字,而是基于对过去10年撤回论文的分析。与2000年相比,2011年《自然》杂志论文库收录的论文数量增加了44%。2000年,《自然》杂志论文库中只有大约30篇论文后来被撤回。到2011年,撤回的论文数量飙升至300多份。

尽管自然对撤回论文数量的增加感到惊讶,但自然比撤回论文数量更担心,因为撤回的论文只是问题论文的一小部分。根据2009年的一项调查,1%至2%的科学家承认他们至少捏造或修正过一次实验数据或结果,但在过去10年里,被取消的论文数量从0.001%增加到0.02%,表明发现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

这不是意外。

为什么科学论文中有这么多错误?文件被撤回有很多原因。过去,人们总是认为大多数问题是科学家们的粗心错误,是“诚实的错误”。有些人甚至认为论文中的一些错误是科学家追求完美的结果。

这是问题吗?受去年《自然》杂志文章的启发,三名美国研究人员对退纸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今年10月初,他们在美国国家科学院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质疑人们以前的观点。在研究了被撤回的数千篇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论文后,研究人员发现学术不端导致的撤回比人们通常认为的要严重得多。

这三名研究人员利用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科技文献的“公共医学”数据库检索了2047篇在1997年5月至2012年之前被撤回的论文,并研究了导致这些论文被撤回的原因。研究人员查阅了所有被撤回的论文的笔记。与此同时,他们还研究了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科研诚信办公室的相关报告,查阅了报纸上关于学术欺诈的报道,并参考了著名的反学术不端行为网站“回避观察”上的信息。此外,他们还利用工作中积累的相关信息。

通过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三位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四分之三的论文因学术不端被撤回,其中41%涉及严重的欺诈,如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以及其他现象,如剽窃和多次提交。与此同时,研究发现2000年后论文撤回量迅速增加。

为学术造假打造一双金眼睛

面对日益猖獗的学术造假现象,科技界并没有停止打击学术造假的努力。

意识的提高为学术造假提供了基础。*部门在为科研机构提供资金支持时,越来越重视诚信要求,科技期刊对论文的学术诚信检查也越来越严格。更重要的是,科技工作者对学术不端行为越来越敏感,他们反对学术欺诈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1997年,英国医学杂志的几位编辑成立了“公共伦理委员会”,以维护学术诚信。自那时以来,该组织的成员迅速增加,现在世界上有7 000多个成员。该组织不仅为学术期刊的编辑提供反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专业指导,还为相关调查和研究提供财政支持。

反学术不端机构的建立为学术造假提供了制度保障。美国在卫生和公众服务部下设立了一个专门的“科研诚信办公室”。如果人们对某种学术行为有疑问,他们可以向办公室报告。一旦“科研诚信办公室”核实了学术不端行为,将给予相应的处罚,如相关人员不能接受*部门的补贴,不能在相关*部门工作等。该办公室每年报告数十起学术不端案件,并定期分析和总结学术不端行为。

技术为学术造假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目前,许多国外著名的科研论文数据库和权威学术期刊都有专门为打击学术欺诈而设计的计算机软件。例如,反剽窃软件可以帮助编辑找到内容相似的论文。人们还利用互联网推出学术防伪网站,如“取款观察”。技术也给学术欺诈带来了溢出效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增加了接触学术论文的人员数量,从而极大地增加了学术造假的曝光机会。

尽管有上述措施,一些科学家认为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在于改变学术文化。目前,“赢家通吃”已经成为学术机构基于论文数量的普遍现象。此外,如果发表了一篇具有“非凡”结果但存在欺诈行为的文章,它可能会成为这个机构乃至全世界的核心人物。如何防止个别研究人员冒险?(原标题:如何在不诚实的情况下谈论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