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了协议却待业 高校虚假就业有“明转暗”趋势
2013年大学生就业季已经基本结束,高校公布的就业率并不难看。然而,记者最近在多次采访中发现,虚假用工的情况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并且有由明变暗的趋势。
据报道,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然而,最近公布的高校就业率仍然很高。广西教育厅发布的消息称,截至7月底,广西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为88.6%,而东部沿海一些省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一般在90%以上。
"只要你有一个好的清单,即使你有一个就业率."
许多学生反映,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数据中有一些“水分”。“当学校要求学生找一个单元来建立一个章节时,学生们通常会合作。只要你在列表上输入章节,即使是就业率,学校也会忽略你的实际目的地。”今年的就业形势如此严峻,各学校的就业率如此之高,你认为这准确吗?
记者了解到,目前,大多数高校没有“毕业生不得参加论文答辩,除非提交就业协议,否则不得颁发毕业证书”等规定。然而,一些教师会私下“招收”学生,要求学生“帮助”并鼓励学生“尽一切可能”在毕业前提交就业协议。结果是,一些毕业生与企业签订了明确的协议,但仍在国内失业。有些毕业生似乎被录用了,但事实上他们只是去学校的合作单位“走过场”。
吕霄(音译)是广西某医学院的一名应届毕业生,他坦言自己之所以被辅导员面试,是因为毕业前没有找到工作。“辅导员认为我父亲的工作单位很好,建议我先找我父亲的单位在雇佣协议上打一章。”吕霄坦率地说,像他这样被“采访”的学生不在少数,学校不会真的去密封的单位核实真实性,而只需要一章来证明学生被“雇用”。
江苏省一所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杨继培(音译)表示,今年他学习了网络安全,参加了很多招聘会,但没有成功签订合同,目前仍处于失业状态。毕业前,辅导员动员班上几名尚未签订合同的学生“暂时找个企业签订就业协议”,以免影响班级或专业的就业率。“虽然我没有找到工作,但由于老师的好意,我还是找到了一家由学校介绍来实习的公司,签了一份雇佣协议,给了学校一份工作。”
为什么高校的就业率这么高?
一些高等教育工作者和专家认为,虚假就业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追求就业排名和促进学生入学的压力,以及为教师安排专业课程的需要。此外,缺乏诚信体系约束,这促使学校造假。
一是就业排名的压力。上海大学副校长约翰·雅普(John Yap)表示,一些地方过于重视就业率排名,存在预警专业被取消的风险,导致一些学校不得不冒险采取各种“小举措”以求生存。
“今年就业形势不好。高校的就业率仍然在95%左右。因为前几年的比率是一样的,如果你今年不能达到,这意味着你的学校或专业不再工作。还有谁会报名参加考试?如果我们不收集数据,我们就无法解释。”约翰·雅普说。
江苏某大学新闻系主任透露,目前对本地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要求是“初始就业率不低于70%,年末就业率不低于90%。”。为了保证考核目标的完成,高校和部门对就业率的要求往往是“提高”。对于特定专业,就业率指数可能已经提高到“不低于95%”。
二是“入口”与“出口”的矛盾。约翰·雅普认为,就业率“注水”所反映的深层次问题是大学“进”与“出”的结构性矛盾。“进口”是“严肃的计划经济”,“出口”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对接非常困难。
学校每年只报告招生计划的总数。好学校不会因为他们的品牌而担心就业。贫困学校没有品牌,他们的就业情况也不好。这意味着学校运气不好,专业被取消,教师失业。因此,一些学校不得不通过欺诈手段将“入口”与“出口”匹配起来,以保持招生、专业和师资。
三是专业设置和教师需求。约翰·雅普坦率地说,对于许多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院和大学来说,学校本身并不清楚要开设多少专业和哪些专业。随着教师和市场的需求,我开始了这个专业,慢慢地忘记了最初的意图。后来,当市场饱和时,我们不得不忍耐,这导致了许多问题。
第四是诚信体系的缺失。不以欺诈为耻是价值观的偏差。一些企业做了虚假陈述,但是学校呢?学生们也很无助。他们从这所学校毕业。他们不能诽谤这所学校吗?他还帮助制造了赝品。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殷飞表示,相关部门早就规定,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不应与毕业生签订合同挂钩,对那些在就业中作弊或违反规定的人将实施“一票否决”。然而,由于评估的需要,教育当局和高校一般不主动打击就业率欺诈,相反,他们会赞扬一些“掺水”高就业率。
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就业评价体系。
专家认为,虚假就业掩盖了真实的就业情况,容易误导国家政策的制定,扭曲学生的价值观。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就业评估体系,强化学校正确引导学生就业的责任,制止不正之风。
复旦大学教育和工业部部长刘金华说,应该尽快建立一个更加科学和全面的就业评估体系。将就业状况与指标联系起来将会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功利主义心态。国外高校在学生就业一年后进行就业率统计。统计非常严格,由人力资源部门或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更重要的是,统计不仅仅是单一的数据,而是整体的客观反映。重要的是就业质量,这迫使学校调整专业和招生制度。
第二,敦促学校引导学生理性地找工作。上海外国语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毕晓龙表示,对于上海等东部地区的大学生来说,就业协议的签署非常严格。如果涉及欺诈,会给真正的求职带来很多麻烦。学校应该让学生充分了解相关政策和程序,明确告知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享受应届毕业生的优惠就业政策,而不是“引诱”学生参与就业欺诈。
南京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院长张红霞、华东理工大学学生事务中心主任张婷等专家表示,学校应做好帮助学生找工作、拓展就业市场、联系就业岗位和了解市场需求的工作。对于一些就业需求波动较大的专业,可以采取“隔年招生”的策略来加强通识教育,或者提倡学生辅修其他专业,给学生更多的就业选择。同时,学校应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具备真正的能力和硬技能,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原标题“签订协议但在家失业,假就业”在高校有“由明转暗”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