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胡亚东先生:谈笑生风趣 笔下有深情
2018年5月3日上午8: 30左右,我在中关村大街与黄庄路口的海淀医院告别室向胡亚东先生做了最后的告别。中国科学院的领导、化学研究所的领导和许多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都站在拥挤的室外走廊里。其中有许多熟悉的面孔——其中一些人已经被采访和联系过。毕竟,他们已经在中国科学院下属的报社工作了10多年。看着他们,我把自己放在烈日下,感觉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是如此的匹配——在听到胡先生于4月29日晚上离开我们的消息后,我的心情变得阴郁起来。
■杨
[:通常的场景是,胡先生打电话,然后骑着他的“28”超级自行车去编辑部送稿件。或者我们步行去他家送样品、采访或拿手稿。】
初次相识:我爱中关村
回想过去,我意识到我认识胡亚东先生已经20年了。1998年,在许多报纸面向市场转型的同时,《中国科学报》将更名为《科学时报》。当时,它被媒体报道为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事件。当时,它招募士兵购买报纸,并增加了报纸的出版天数。我记得第一次见到胡先生的时候,我应该负责一页关于科学家的爱好和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文章。现在我已经忘了是谁推荐它并采访了胡先生。不幸的是,由于时间的限制,这篇采访文章没有被发现,但我记得非常深刻的一个细节。采访结束时,我写道,虽然胡亚东先生本人放弃了高分子化学领域的院士身份,但他对音乐、收藏、摄影等领域的浓厚兴趣足以成为科学界的“杂学者”。回想起来,胡先生从来没有放弃细节,很少修改我们的采访,但最后一句话仍然被删除。
从那以后,胡先生不仅一直是我们的作者,也是我们编辑部每个人的终身朋友。现在想起来真是不可思议。胡先生当时71岁,我们大多数人都30出头,相差40多岁,但我们从来没有“距离感”。
通常的场景是,胡先生打来电话,然后骑着他的“28”超级自行车去编辑部送稿件。或者我们步行去他家送样品、采访或拿手稿。他住在中国科学院黄庄社区。我们都喜欢有利的天气和有利的位置。有时,当他来送手稿时,他会站在办公室里和我们交谈,讲述各种有趣的故事和轶事。在胡先生的口中,伟大的事情是容易的和不寻常的。我记得他在办公室里告诉我们,他是如何和他的妹妹胡亚梅一起,把自己家(位于北四环回宇李附近)的50多亩土地捐给国家的。当他在装修房子时,他告诉我们这个工人是如何打碎他在康熙年收集在书架上的瓷碗并把它粘在自己身上的。我们目瞪口呆,胡先生常常转身离开。
很快,胡先生的一篇文章就到了!我喜欢中关村。这篇文章读起来仍然充满活力。那时,正是中关村电脑街开始繁荣的时候。胡先生的家就在这条街的旁边。他用无限的魅力写下了街道的多彩变化。最后,胡写道:“50多年来(包括20世纪40年代我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我每天都在中关村及其附近骑车。这是我90多岁的老师,我的很多同学,还有我的很多学生,至少四代人,都骑自行车。中关村大街上有越来越多的汽车。当我骑自行车穿过奔驰、宝马、雷克萨斯甚至凯迪拉克时,我不敢碰它们,它们也不敢碰我,但我比它们快!当我到达目的地时,汽车仍然在红灯前排放各种气体。在中关村、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这种节能、无污染的体育锻炼确实是可取的。”后来,这篇文章的标题改为“中关村的魅力”,并被收入《在科学的殿堂里写春秋》(2000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胡先生住在黄庄区的一栋住宅楼里。一座立交桥穿过中关村大街,直接通向海淀医院。告别胡先生的那天,我情不自禁地站在街对面的桥上,望着胡先生的家。我已经在充满活力的中关村生活了70多年。最后,我在这里向你告别。这是充满活力的胡先生的心愿。
胡先生的写作往往是一种快乐和情感的问题。因此,他说的话既有意义又有趣。然而,有时报纸会设立各种专栏,并感到很难“插入”一个专栏。胡斌似乎不以为意。现在想想,与胡先生的*相比,我们甚至还不够接近。
然后,在1999年9月,科学时报阅读周刊成立。我们和胡先生通过书本相互了解的时间开始了。
科学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阅读周刊》自创刊以来一直是读者喜爱的特刊,这离不开许多科学文化学者的全力支持。它已经成为连接读者、出版商和作者的枢纽。一项突出的工作是举办各种科学文化图书评选活动。例如,1999年,它推出了“科学家推动的20世纪优秀科普作品”,2000年,它推出了“改革开放20年100部优秀科普作品”。自2002年起,在年底进行了年度“优秀科学文化与科普作品”评选。自2003年以来,还与*吴大猷基金会合作,在大陆评选吴大猷科普作品奖。
胡亚东先生是几乎所有这些书评活动的评委或专家成员。作为一名化学家和科学家,他的视野不仅在科学领域,而且在环境保护、城市建设、自然历史等方面。这正是他一直倡导的科学和文化关注。有一点特别值得一提。2003年第二届科普作品奖提名时,时任新华社记者王军、梁思成撰写的《城市的故事》一书是由胡先生推荐的。老实说,密切关注北京历史的《城市的故事》一书与传统的科普书籍大不相同。但在胡的发言中,得到了甘、、叶、等院士的一致推荐。后来,该书参加了*的决选,获得了第二届吴大猷科普作品奖银奖,并获得一等奖。我记得胡亚东先生写了《城市的故事》一书的所有建议:“城市的故事是一本悲伤而又鼓舞人心的书。它鼓励我们思考、说话并采取适当的行动来行使我们作为城市成员的公民权利。写作风格尽可能客观、真实、详细,数据丰富,引用文献翔实,历史辉煌,传递细腻,专业准确,文学感悟。虽然这种语言简单而温和,但它让人感觉深受感动。如果当时采纳了梁思成和陈占祥的计划,现在的北京这座古城该有多好啊!”
后来,我们在国家图书馆就《城市的故事》一书举办了一场讲座。作者王军和胡亚东先生谈了北京的建设和保护。我仍然记得一个细节。在最后的互动中,胡先生说他小时候经常坐在安定门附近的墙上,看着燕子在夕阳中飞翔。当时我感到胡先生的眼里含着泪水。观众鸦雀无声,当时我似乎理解胡先生对这本书的感受。后来,王军在他的另一本书《十年》中引用了胡先生对白义路(现在的中关村大街)的回忆:“长长的白义路是美丽的!”此后,《城市的故事》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被翻译成其他语言出版。事实上,这种做法可以追溯到它的起源,并且与胡先生最初的建议不无关系。
胡就是这样,他从来没有制定过任何规章制度。他经常从书店阅读和购买好书,并推荐给我们,从而丰富了我们的布局。我记得在此期间,胡先生写了许多书评。很有影响的上海科学技术教育出版社的“哲人石系列”是胡先生在2000年前后为其第一本书“完美对称:富勒烯的意外发现”而写的。他的书评内容广泛,不仅关注书的内容,还关注书的背景和作者,对“每个人的文章”感兴趣。
《读书周刊》的平台不仅包括王守官、胡亚东、李静、李远等老先生,还包括刘冰、吴国盛、刘华杰、松田等年轻的研究生(与当时的老先生相比,确实可以说是这样)。这些年轻人以敏锐的见解提出新的见解和主张,而胡先生始终抱着欣赏和关怀的态度,这也使青年学者深受感动。胡先生为新书作序并作推荐。当他们的一些观点受到争论甚至批评时,胡先生总是宽容和理解的。因此,胡先生始终是一座桥梁,使《读书周刊》成为科学文化绽放的舞台。胡先生去世后,这些成为学科带头人的年轻人不禁表达了他们的怀念之情。
还有两件小事可以体现胡先生一贯崇尚的独立思考和*精神。2000年,《科学时报》和中国科普研究所举办了“论科学精神”研讨会。于光远、、习等重要学者出席座谈会并发言。胡先生说,只有培养独立思考和广博知识,才能体现科学精神,才能用这种科学精神去理解和分析事物,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如理性的、逻辑的、经验的和探索的思想。科学精神对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社会发展极其重要。
此外,2008年6月,在国家图书馆举办的系列讲座中,胡先生作了题为《化学的利与弊》的讲座。这实际上是我第一次听胡先生讲化学。在演讲中,胡先生说他学的是高分子化学,现在塑料袋随处可见。在研究了他的一生之后,他发现他不知道这对社会有什么好处和坏处。!胡先生对科学研究的反思能力令人深思和尊敬。
因此,如果说《读书周刊》出版以来的十多年是一个青年,那就是胡先生陪伴的十多年。他丰富了我们,思考了我们,让我们长大了,他让我们忘记了。
2014年,我调到出版社,成为一名图书编辑。因为刘华杰的《檀香花》出版,我给胡亚东先生写了一本书,并和胡亚东先生重修旧好。作为个人,我一直得到胡先生的帮助,但我没有回到胡先生身边。万一胡先生的科学生涯口述史未能发表,他会突然离开,就像我们在办公室时,胡先生带着手稿悄悄地来了。然而,这在当时是一个惊喜,在这个时候却是一个终生的遗憾!
告别仪式没有葬礼音乐或演讲。胡先生的伟大人格和他对中国科学事业和科学文化建设的贡献,实在有点简单。但这也许正是胡先生所追求的。除了思想独立*的精神,一切都不珍贵。
(作者是科普出版社副总编辑,曾任《中国科学日报》、《阅读周刊》主编)
《中国科学报》(2018-05-11,第7版)
阅读更多
悼念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老所长胡亚东:狙击“水到油”
著名高分子化学家胡亚东先生逝世,享年91岁
化学家胡亚东的音乐情怀:没有一天不听音乐
高分子化学专家胡亚东:爱我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