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年初话教育:“双一流”建设进入实战状态

科普小知识2022-07-20 08:30:54
...

如果以文件、会议和演讲的频率为标准,并要求中国高等教育部门选择2017年的词汇,这个词必须是“双一级”。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提高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体现国家意志的第三个高等教育发展规划。

自2015年国务院发布《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规划》以来,经过两年的酝酿和讨论,终于在2017年进入实际运行阶段。这一政策已经“严重”改变,并带来了一些影响和变化。让我们回顾过去的一年。

大力推进,从计划到实战

刚刚进入2017年,“双一流”建设发出了开工建设的信号。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1月13日召开的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确认,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将于2017年全面启动。

仅12天后,1月25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全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暂行办法》。在这个时候,离中国人最重视的“中国新年”还有两天。“寒假加春节原本是高校最轻松的时光。此时发布重大新闻一定很有意义。”在各种意见中,有些人把这一深刻的含义解释为*决心大力推进。

在三月份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七章二十九条的《实施办法》自然成为许多高等教育界代表征求政治意见的焦点。至于文件中规定的遴选条件、遴选程序和支持方法,大学的秘书、校长或学术领袖在肯定这些条件、程序和支持方法的同时,也渴望推动政策向前发展——“什么是世界一流标准?”"如何衡量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如何避免大学之间的无序竞争?"

高等教育改革需要在高校内部进行,但与此同时,改善外部环境的努力从未停止。

人才是建设“双一流”的关键,但“挖人”的捷径是不可行的。2017年1月25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坚持正确定位,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明确指出“高校不得单方面依靠高工资、高待遇争夺人才,不得简单使用“职称”和“人才职称”来决定工资待遇和分配学术资源”。7月31日,中国*教育部党组发布《关于加快直属高校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在工资、岗位、职称晋升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引导高层次人才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流动”。

“双一流”政策强调扶强扶弱,高校财务管理改革也应跟上。3月,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落实工作的通知》。8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落实高校知识增值分配政策的通知》。该政策的定位明确指向“促进科技动态管理和运行机制的形成,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创造力”。

必须消除*和机制障碍,赋予学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4月,教育部等5个部门下发了《关于在简化管理、分散管理、优化服务领域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涉及学科、机构、岗位、就业、职称、工资、资金、资产管理等诸多方面。例如,“评估职称的权利已经下放给大学”,这标志着行政部门完全取消了对大学教授和副教授职称的评估权。

这些不是以“双头等舱”命名的政策,将确保“双头等舱”的顺利启动。

鲶鱼效应激发高等教育活力

2017年9月21日,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天。期待已久的“双头等舱”名单今天上午悄悄出现在教育部网站上。42所一流大学和95个一流学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记者发现,高校并没有遭受太多的得失。原因是系统设计中有智慧。

我们将打破现状,不参与终身体系。这是该政策将给予大学的保证。“每五年有一个建设周期”和“高校建设要实行总量控制、公开竞争、动态调整”。这种说法使高校不再担心“一步落后,一步落后”。“在建设期结束时,将根据最终评估结果和其他条件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的范围”,这样的设计给高校一种真正的紧迫感。“如果我们不抓紧,五年很快就过去了。”一位大学官员在大学内部会议上坦率地说。

不组织高等学校申请、不要求主管部门推荐的组织方法降低了高等学校自身投资评估的成本。第二届全国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前校长黄达仁参与了此次评估,他表示,这种做法“不会给大学带来麻烦”。许多高校在采访中也表示,这种做法杜绝了不正常的人际关系,不干扰高校正常的教学和科研秩序,有利于学校注重自身内涵建设。

专家委员会不评估具体的大学或学科,而是根据国家战略、水平标准和特殊需要的原则论证和确定认证标准,然后根据认证标准选择要建设的大学“认证标准将平等对待所有大学,不会区分*大学和地方大学。”“它们不会与不同职称的人才数量和不同基地的平台条件挂钩。”制度设计最大限度地保证选拔中的公平和公开竞争,防止恶性竞争和短期行为如大学校长数量、努力工作、摊点等的爆发。

让高校不再挣扎,“双一流”政策提到,“省*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基础条件,统筹推进本地区特色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积极探索不同类型高校的一流建设之路。”在这个高等教育发展计划中,地方*表现出了积极的表现。例如,福建省“双一流”建设的支持范围已大大超过厦门大学和福州大学,这两所大学已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涉及全省13所高校。计划建设46个高峰学科(群)和65个高原学科(群)。

这种倡议不仅仅是为了在国家计划中赢得一席之地。正如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省教委书记葛道凯所说:“建设高水平大学是江苏实施创新驱动的需要,也是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工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需要。”

这正是政策制定者所预期的鲶鱼效应。“双一流”名单的公布不仅搅动了高等教育的生态,也激发了整个高等教育的活力。

高校改革与国家发展同步。

一年的时光飞逝,快乐或失落,都来不及感受太多。目前,被选拔或不被选拔的高校存在着迫切的需求。

年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同日宣布了他们的“双一流”建设计划,再次炸开了高等教育的“朋友圈”。据不完全统计,已有36所高校在教育部网站上公布了“双一流”建设计划。

不同的高校,从不同的角度,朝着同一个目标——“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前进。

北京大学启动了“30+6+2”学科建设工程布局,到2020年重点建设30个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优势学科。面向2030年,将部署六个综合性跨学科小组,包括科学、信息和工程、人文、社会科学、经济和管理以及医学。面向更长远的未来,我们将规划和建设以临床医学+X、区域和国家研究为代表的前沿和跨学科领域,促进学科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清华大学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到2030年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到2050年左右成为世界顶尖大学”。复旦大学用“一流的教育质量、一流的学术成就和一流的社会贡献”来诠释“一流”的含义。

纵观全国各地学校公布的“双一流”建设规划,都把高校改革发展的步伐统一到了国家繁荣复兴的频率上。坚持“四个服务”,突出道德育人,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撑……这些要素构筑了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中国模式。

事实上,走得更快的学院和大学已经开始采取行动。大连理工大学花了一年时间,在校长的带领下,对所有学科逐一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对学科建设做出了总体规划。校长郭东明说:“双一流”的建设不仅要着眼于创建一个或两个一流的学科,还要把发展各学科作为提高办学水平的新契机。”

2017年最后一份也是最鼓舞人心的关于“双一流”的文件声明是*第十九次报告中提出的“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细心的人发现“世界”这个词不见了。“并不是目标降低了,而是范围扩大了。”据一位参与起草报告的专家称。正如著名高等教育学者潘懋元所说:“‘双一流’的学校和学科建设不应成为‘独行侠’。要把“一流”的精神推广到高等教育的各个层次,推广到各类大学和学科,引领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强国的战略部署下,回顾2017年,中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已经启动,并在“双一流”引擎的推动下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