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需“接地气”

科普小知识2022-07-20 12:45:30
...

■我们的记者陈彬

在软件工程科学的研究中,高校必须高度重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将软件技术充分应用于其他学科,使软件技术成为各行各业快速发展的应用工具和方法。

2001年底,为了加快新兴民族产业——软件产业的成长,我国从民族高校中选择了37所软件学院来建设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就是其中之一。

刚刚过去的2016年是国家模型软件研究所成立的第15年。回顾软件学院的发展和建设,哪些经验值得借鉴?哪些问题值得总结和思考?为此,记者采访了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国家模型软件研究所所长罗钟·宣。

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发展之路。

《中国科学报》: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在这种背景下,你认为高等教育将如何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缺口在哪里?

罗钟宣: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生活呈现出全面新常态。与此相适应,中国高等教育也进入了“新常态”,即“全面深化改革”。为此,党*还制定了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大规划。我认为,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新常态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标志,也是建设一流大学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必由之路。因此,高校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为切入点,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教育改革。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窗口和开放办学的平台,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应率先突破,在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中充分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这是国家建立模型软件研究所的初衷,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中国科学报》: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也是信息社会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对于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来说,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信息和软件人才,服务于网络强国战略是一项根本任务。你对人员培训有什么想法?

罗钟宣:软件学院的人才培养应该与信息软件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在我看来,信息软件产业有两个特点:第一,它非常实用;其次,创新很快。因此,我们的人才培养还必须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面向信息和软件产业的需求,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二是根据创新速度快的特点,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自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面对新问题和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归根结底,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行业的需要。

为此,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例如,在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方面,探索实施“课堂-实验-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我们将国际化与软件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打造国际化、高水平的教学团队,特别是从企业聘请一批高素质的兼职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我们建立了一批创新教育平台,与国内外50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与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建立了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校园内有人才培养基地和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

实现“互联网+”与软件工程的协同共振

《中国科学报》: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将软件工程列为一级学科,这为各高校软件工程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您认为,在这样的机遇下,软件学院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服务?

罗钟宣:一级学科的增设是软件工程学科建设的一个里程碑,为软件工程学科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然而,如何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软件工程学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使互联网更好地造福于人民,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研究和科学实践。

软件工程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面临着学科方向浓缩、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诸多挑战。尽快探索一条既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关系国计民生重大科学问题,又面向行业务实发展,为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相关行业培养专业服务型人才的发展道路。这是新时期实现软件工程学科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完成的任务。

特别重要的是要注意到软件工程具有复杂性和交叉性的特点。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软件工程科学研究中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将软件技术充分应用于其他学科,使软件技术成为各行各业快速发展的应用工具和方法。

《中国科学新闻》:当“互联网+”遇到软件工程专业时,你认为这意味着什么?

罗钟·宣:从专业的角度,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讨论“互联网+”和软件工程的关系。

首先,“互联网+”给软件工程专业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工作模式。自从软件工程从传统的手工车间软件开发发展而来,它仍然停留在单一软件产品的开发上。“互联网+”为软件工程专业引入了新的理念,这意味着一种多行业交叉的服务模式。这对软件工程专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第二,在“互联网+”中,“软件”仍然是灵魂。在推广“互联网+”的过程中,软件工程专业作为推广“互联网+”的重要起点,必须首先完成自身的创新,即如何更好地为不同行业提供服务和支持。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培养大量的软件工程专业人员,他们将成为推广“互联网+”的骨干力量。在培养人才的同时,除了提高专业技能外,还应该唤起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使命感。实现“互联网+”与软件工程的协同共振将产生无限魅力。

工程教育认证

让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走向世界

中国科学新闻:最近,中国加入了华盛顿专业认证协议。这对软件工程专业有什么意义?在专业认证过程中,你有什么经验?

罗钟宣:“华盛顿协议”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本科学位国际互认协议。其目的是通过双边或多边承认工程教育资格和工程师执业资格,促进工程师在国际上执业。本协议中提出的工程教育和工程师专业能力标准是国际工程界公认的工程毕业生和工程师专业能力的权威要求。在中国,工程教育占高等教育专业和毕业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加入“华盛顿协议”意味着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具有统一的国际标准,为工科学生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与其他工程专业相比,中国软件工程专业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的工程人才。从这个角度来看,软件工程专业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开拓者,也是校企深度融合合作教育的实践者。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也更有利于我们学习、理解和掌握世界软件工程教育的先进方法,参照国际标准培养软件工程人才,实现中国软件人才培养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有效提高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

2015年,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成为第一个申请并成功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我们在这一轮工程教育认证中也有一些经验。

首先,工程教育认证强调的是短板换桶原则,目的是全面覆盖,这与传统的精英教育理念有很大不同。其次,要转变教育观念,摒弃传统的知识传授观念,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脚踏实地”和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才。最后,需要持续改进。任何专业要想不断发展和提高,就必须不断改进其工作流程。只有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形成闭环,才能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实现培养目标。

《中国科学日报》(第7版,2017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