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北大负责人谈燕京学堂质疑:一流大学需一流担当

科普小知识2022-07-20 13:13:44
...

当“燕京学社”计划引起诸多质疑,北大压力重重时,从王恩格校长到许多相关负责人,无一例外地谈到“责任”。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中国大学承担这一使命。

“我刚从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回来。每次,我都有一种强烈的感觉。随着中国迅速融入世界,中国的国际交流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国际社会渴望了解中国,关注中国的态度和思想。我们的大学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培养更多具有跨文化和跨国际交流能力的人才,培养更多真正理解和热爱中国的人才,培养更多能够站在国际舞台上大声疾呼的人才。”这是王恩格在一次采访中的开场白。

“中国大学应该有紧迫感。去年秋天,哈佛大学校长在新生入口处发表了演讲。当她听到这个演讲时,我们特别感动。她说:“欢迎学生们,你们来自世界上110个国家和美国的50个州。“哈佛这个学期只有1600名学生,但它有如此丰富多样的民族和地区背景。当我们能赶上别人时,这个雄心壮志必须实现。要实现中国梦,没有一所或两所与他人平等的大学,中国梦就不会完整。在任何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地区或国家,都必须有一两所大学不仅属于这个地区或国家,而且属于全人类。”王恩格说。

“燕京学社”的运动就是源于这种紧迫感和使命感。

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哲学系、中文系、国民系、物理系、前沿研究所等系的十几位老教授。他们都认为,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从历史和现实、中国和世界的角度深入研究和思考。"大学必须承担这样的责任,北京大学不应该推卸责任."老教授说。

与此同时,北京大学也对“燕京学社”寄予厚望:探索一个方向,探索一条更好地将“主体性”与“国际化”相结合的道路。与此同时,中国的声音将从全球化的角度,以国际公认的规则和方法向世界发出。然而,这恰恰是我国许多大学在探索世界一流大学的方向时所面临的难题。

“这是北京大学的教育使命。不管有多困难,我们都要继续下去!”王恩格说。

“中国学”的建设旨在恢复人文学科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传统。

要培养一批了解中国和世界的优秀人才,这句话不能成为口号,而是需要一个真正的载体。在燕京学社的设计者看来,“国学”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教学和研究体系,一个包容的跨学科框架,一个人才培养的平台。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刘伟表示,“中国研究”的建立是中外学者广泛文化交流和对话的良好平台。我们应该教年轻的外国学生从中国人的角度看中国,教年轻的中国学生从世界的角度看世界。“韩国总统朴槿惠读的《中国哲学史纲要》是冯友兰先生在美国演讲时用英语写的。这是一个好例子。”

课程体系之所以设置在“哲学与宗教”、“历史与考古”、“文学与文化”、“经济与管理”、“法律与社会”、“公共政策与国际关系”六个方向,正是出于突出本体和国际化的双重考虑。刘伟表示:“我们的想法是恢复中国人文学科与学术学科融合的传统,这将有助于打破人文领域的学科界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国学”的研究特点之一是重视学科的整合。除了整合重要的文章、历史和哲学之外,还需要整合中西研究。”

“宽容是伟大的,心是世界的。这难道不是北京大学最好的传统之一吗?只有容忍各种文化形式,一个人自己的文化才能变得多样化和丰富多彩。”刘伟说道。

信息披露和完善的管理是“燕京学社”项目启动的前提。

如何更好地公开信息,如何更好地尊重师生的意见,是实施“燕京学校”计划的重要问题。

“‘燕京学校’的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启动必然要经过周密的论证。北京大学成立了燕京学校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它还为燕京学校设立了一个筹备办公室,负责筹备工作。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听取意见和建议,并咨询老师和学生。”王恩格说:“我带头召开了十几次沟通会议,从七八个人到几百人不等。”

据报道,北京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办公室将多次听取汇报,就燕京学校的筹备工作进行深入讨论。北京大学规划委员会对燕京学校的成立进行了论证,并最终做出了集体决定。

自5月5日燕京学社正式成立以来,北京大学和燕京学社的领导已经组织了多次座谈会,分别有北京大学教职工代表、学生代表、专家学者代表、学术委员会成员和校友代表参加。

资金问题也是目前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刘伟介绍说,“燕京学校”的建设和运营资金是通过面向社会的公开募捐筹集的。捐赠资金形成专项基金,通过基金收益支持燕京学校的发展。它不使用北京大学的正常运行资金,也没有任何国家资金。

王恩格对选址等问题也持非常开放的态度。"一切都是可以商量的,但是必须用多种方式来论证和研究."

走出北京大学的办公楼,一种强烈的感觉涌上心头:关于“燕京学社”的争论不知道会持续多久,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样一所承载着太多人的梦想、担忧和期待的大学里,任何改革和措施都必然会引起更多的关注,而且不会轻易向前推进。

越是这样,就越需要北京大学的改革者拿出勇气,进行严谨、科学、完美的顶层设计。(原题:一流大学,需要一流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