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动力”的历史自觉:中国创新的时代答卷
新华社北京2月24日电“第一权力”的历史意识——中国创新时代的答卷
新华社记者陈芳、杨玉华、董锐锋和陈聪
历史在这里相遇,在这里进步。
2018年1月8日,中国“火药王”王泽山和“病毒战士”侯云德在人民大会堂共同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秘书长*紧紧地握着两位大奖获得者的手。
热烈的掌声是对复兴大道科技成就的致敬,也是对中国坚定追求创新的同情回应。
四十年前,这里响起了同样的掌声。在备受关注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作者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发出了“迈向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时代强音。
时间序列变化,梦想前进,中国特色*进入新时代。“天眼”的声音,神州天妃,墨子的“信息”,高速铁路的运行……中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赶上世界”的梦想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其背后是当代中国*人对创新“第一力量”的高度认识。
从“科学的春天”到“创造新的春天”,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领导下,13亿中国人民继续奋斗,踏上了新的征程。在中国,一个具有转折点的创新周期已经开始...
穿越历史的回声——一个国家的梦想与“第一权力”的交响
“在中国,人们称他为‘量子之父’。”2017年底,中国科学家潘剑伟的脸首次出现在英国杂志《自然》评选的年度十大人物中。
量子技术的潜力是难以想象的:一台经典计算机可能需要100年才能破译一个代码,而量子计算机可以在几秒钟内突破。世界在竞争,所以你追我。
量子技术成功的关键在于中国人手中。这是“第一生产力”自觉铸入潘剑伟心中的梦想火种。
27年前,在中国科技大学学习的潘剑伟只想了解“为什么”量子力学,中国改革开放后一代年轻人寻求科学真理的热情在他心中激荡。
决心使中国的量子通信技术成为世界第一,它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进展顺利。最常见的问题是:“这可靠吗?”“美国没能成功。你确定吗?”
潘剑伟抑制住了他的热情。他想证明,在这块诞生了墨子和张衡四大发明的土地上,一千年后,他仍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
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从光量子纠缠的世界纪录被多次刷新到发射“墨子”量子卫星回答“爱因斯坦的问题”...为了量子梦想,“量子军队”正与时间赛跑,“敢于冒险”的火花在有意识的实践中绽放。
在潘剑伟“迈向”量子之巅的同时,一个千里之外的深圳企业,在“时间就是金钱”的商品经济浪潮中诞生了。他们还将“负责”科学技术。
2018年,中国电信公司华为稳稳跻身世界500强,年销售额达到6000亿元。18万中国人中有近一半从事研发,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研发团队。
在过去的30年里,我们一直专注于一件事,那就是“在全球通信领域的‘城墙入口处’充电”在华为创始人任的心中,他对“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就是要坚持这种“上干岭”和华为的“创新精神”。
合肥在中国经济地图上的地位不太突出。没有河流,没有海岸,没有大煤矿。
对于这个“追赶型城市”,什么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就是打破机制的枷锁,打破科学研究和生产力之间的“无形的墙”。
2004年,合肥申请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试点城市。这一举动一度被视为“轻率的进步”。
中国是第一个取消“三项科技经费”制度,将“分类分配”改为“按需分配”的国家。中国支持科技创新的主体,无论其来源如何。
这样的突破“不符合”上级的统计口径。然而,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合肥的“科技创新链”越来越完善。
BOE已被邀请定居下来,并已拨出近100亿元人民币建立一家合资企业。到2017年底,最先进的液晶面板将在这里投产,合肥将成为全球液晶显示产业的重要基地。
人们恍然大悟:这个内陆城市如果多年前没有完全实现“第一生产力”,怎么可能诞生一个产值超过1000亿元的新产业呢?
*们主动在科研机构中“挖宝”,并“孵化出准确的结果”...十多年来,合肥在集成电路和机器人等新兴产业中“白手起家”。热核聚变和稳态强磁场率先突破,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
“这是无声的长跑,需要创新的‘眼光’和毅力。”安徽省的一位领导总结了合肥的自我意识。
在漫长的历史中,创新决定了文明的走向。
随着沉睡的东方国家跨越了一个世纪的变迁,科学和技术正日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如何通过创新和发展实现赶超,已经成为中国必须回答的问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经典判断置若罔闻。
像春雷一样,创新的枷锁已经被解开很长时间了,黯淡而漫长的地球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第一生产力”的历史意识在1978年的中国播下了巨大变革的“种子”。这种神奇的“种子”继续以惊人的速度“成长”。
“遂宁甘、清、辛六省...没有什么经济价值。与平金以及沿河和沿海地区相比,它们更胖、更瘦,不可指望。”如何突破大西北?这是几十年来一直放在中国西北角的“神圣问题”。
在秦川800英里的分界线上,中国唯一一个不以大城市为“农业名”的高科技园区给了时代一个答案。在这里,“第一生产力”正呈现出新的辉煌。
杨凌曾经是中国西北角的一座荒山,“越贫越耕,越耕越穷”。1997年,第一个“国家名”农业高新区在这里获批,为西北角的扶贫指明了方向。
如果苹果没有水分,没有甜味呢?果树旁套种油菜的品质可与红富士媲美。热带水果如何生存?用发光二极管补光,用二氧化碳施肥,可以在温室里实现“南种水果,北种水果”。几千年的本土方法在这里遇到了自主创新的火花。现代农业的梦想在“第一生产力”的自觉生命力中充分流动。
"学习农业科技将不再让父亲们挨饿."一群85后大学生在这里被改造成了“农民和桑树建设者”和“土壤医生”。一群农业科学家被称为辣椒之王、杂交油菜之父和卷心菜皇后...这个被赋予“国家使命”的“农业特区”通过有意识的创新获得了新生。“杨凌农业科学”的品牌价值已经超过600亿元。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领导下,中国的创新发展迎来了一个新时代。
“这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强调了创新的战略地位及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所所长潘看来,正是这种“第一次”的认识解放了创新的活力。
从“第一生产力”到“第一动力”,它是一种动能,让顶尖人才资源不断积累。
265万——2016年海外归国人员总数,一股历史上罕见的“回国浪潮”正在兴起,带回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创新理念。
387万——2016年研发人员总数,拥有一支强大的科研创新团队站在世界东方。
从长远来看,人才是第一位的。一个词“人”为有意识的创新带来无穷无尽的动力。变“我要创新”为“我要创新”日益成为全民族的一种精神意识和行动意识。
从“第一生产力”到“第一动力”,这是一股可以通过改革红利冲走的洪流。
勇敢的人会选择在没有路的地方寻找新的路。
自中国*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国的科技*改革一直是“真正的”,并“大幅削减”了几十年来难以消除的长期弊端。科学研究人员如何既有“脸”又有“衬里”?“松散联系”+“鼓励”已成为中国科技改革的关键词。越来越多的“快马”在创新的沃土上奔跑。
从“第一生产力”到“第一动力”,是时代的强大力量,有助于中国实现历史性跨越。
2017年12月6日,载着乘客的Xi-成都高速列车呼啸着穿过秦巴山区。蜀道“难于登天”的永恒思索和孙中山“建国方略”中的铁路蓝图,成为新时期中国的现实。
每天早上,全国平均每分钟有40,000个手机电话等待回复。每100个移动互联网用户中有70%通过手机支付。中国的网上购物人口和网上购物量达到世界第一...中国全方位创新的活力曲线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从数量的积累到质量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到系统能力的提高,“第一大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使中国成为越来越多领域的先锋和领导者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说。
新时代的飞跃——引领中国创新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第一大国”意识
2018年新年刚过,北京,雁栖湖边。在中国科学院礼堂的大屏幕上,展示了一系列关于历史、科学和哲学的宏大命题
"推动文明进步的力量是什么?""中华民族有哪些创新特征?""新一轮科技革命如何释放和发展生产力?"……
着装和领带,一丝不苟,聚光灯下的舞台上,中科院院士张杰正在为大家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对1000多名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从东西方文明的发展曲线谈及新时代的战略选择。
以创新为先导的新发展观,是人类文明史上改变世界的创新举措,深刻揭示了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的发展规律张杰说道。
观察局势的人是明智的,控制局势的人是赢家。
2013年9月,**第十八届政治局集体学习“教室”搬出*,首次搬到中关村。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只有创新者进入,只有创新者强大,只有创新者赢。”*总书记的声明很有说服力。
“第一动力”意识在新的时代加速了它的孕育和萌芽,并逐渐在中国开花结果。
——这是我们对“第一生产力”认识的一个飞跃。我们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引导我国创新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变革。
2015年3月,*总书记提出:“创新是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2016年5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作为未来30年促进创新的纲领性文件发布。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提出“创新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这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中国*做出的明确判断。这也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
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科学理论从“第一生产力”向“第一动力”的飞跃,标志着党对“第一生产力”重要性认识的新高度。
仅在五年时间里,中国决策者就坚定不移地推进了创新驱动战略,并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不断加强,中国正站在快速发展的新起点上。
短短五年,科技*改革“涉及深水”,并“削减”了束缚创新多年的壁垒。*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优化整合了分散在40多个部门的近百项科技计划。科技资源分散、封闭、重复和低效配置的长期问题得到了显著改善。
——这是中国高质量增长的一次飞跃,“第一动力”已经成为强大的引擎。
中国经济总量超过80万亿元,已经成为年度表现最好的主要经济体。6.9%的增长率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心针”。新年伊始,中国经济交出的这张“令人鼓舞”的成绩单,展示了这个东方大国对世界的发展贡献,加深了对“第一动力”的理解。
当高速经济增长成为新常态时,中国继续用创新书写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从而“发现”和“探索”现代化道路是必然选择。从解决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瓶颈”问题到通过科技创新改善人民生活,“第一推动力”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高速铁路、海洋工程设备、核电设备和卫星系统走向国外。中国大桥、中国公路和中国飞机……一个接一个的奇迹项目编织了新时代的希望地图。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以波浪的形式出现的。每当一个浪潮席卷而来,新的机会就会出现。”《浪潮的顶端》一书的作者吴军认为,中国错过了世界科技革命的浪潮,从西学东渐到成就大放异彩,现在中国的创新能力迎来了一个转折点。
——这是一个世界格局正在被重塑的时期。“中国”正驶向新的彼岸。
世界受益于中国的发明。支付宝覆盖了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万商家,20多个国家和数百个城市共享绿色自行车的“中国模式”。
“泰国阿里巴巴”、“菲律宾微信”和“印度尼西亚滴滴”...在“一带一路”路线沿线的国家,中国许多流行的移动应用已经本地化,使当地人认识到“互联网+”的便利性和实用性。
凭借“第一动力”的意识,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是决定性的稳定器和压舱物。
凭借“第一动力”的意识,中国已经从过去的“世界工厂”转变为“全球超市”。
凭借“第一动力”的意识,中国已经从模仿者和追随者转变为世界各国期待的创新发展的“快车”和“轻型车”,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更多的贡献...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所所长胡鞍钢认为,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唯一的出路就是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的“自觉之路”,走一条牢牢把握创新发展主动权的“中国之路”。
新的旅程又开始了——唱响“第一动力”的进行曲,冲破海关,夺取通行证。
"我为中国人的创造力喝彩!"
在2018年新年致辞中,*主席回顾了过去一年的技术创新和重大项目,感慨万千。这不仅是对过去成就的高度赞扬,也是对未来奋斗的鼓励和激励。
从6世纪到17世纪初,中国占世界主要科技成果的54%以上。到了19世纪,这一比例骤降至0.4%。虽然中国古代对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让无数中国人深感痛心和深思。
现在,站在新的时代,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机遇,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夺取制高点和主动权。
在过去的500年里,世界经历了几次科技革命。一些欧美国家抓住了巨大的机遇,成为世界强国和强国。中国也要充分利用第一生产力的强大杠杆,树立创新意识和自信心,走出一条人才强、科技强、产业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科技部党委书记王志刚表示。
这是一次走向科技创新“无人区”的新探险。中国应该敢于“带头”。
2018年新年伊始,中国暗物质卫星悟空团队的研究人员开始了一场新的国际科学竞赛。“悟空”小组最近访问了欧洲合作机构。会议室展示了这一领域世界上最著名的三个科学符号。“悟空”赫然在列。他们开始感到前所未有的自信。
中国对科技“无人区”的探索正成为常态,从“天眼”到“悟空”,从深海载人到量子保密通信,从酿酒酵母染色体人工合成到“克隆猴子”的诞生。
“采沙成塔,国家实力不断增强,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发电让越来越多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现实。”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说。
这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新竞争。中国以“国家行动”发起了创新攻击。
到2020年,中国将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中国将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中国正在向世界舞台的中心靠拢,在第19次报告中,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已经明确。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中国创新时代的答卷正在书写新的篇章。
“为了促进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加快探索和建立一个高效的合作创新体系,并加快回答‘谁将创新’、‘力量来自哪里’和‘结果将如何使用’等问题。”白春礼说,这是新时期中国创新发展的重大命题。积极意识到变化、偶然性和寻求变化是唯一的选择。
在深圳这个“创新之城”,如何在未来30年内做到这一点,已经成为*的新时代。在1月中旬召开的市委全体会议上,深圳提出了重新开始的新目标:到2035年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之都,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以创新为主导、具有突出竞争力的全球城市。
在“经济高地”苏州,前州大学的“创新之源”和“资源增值”已成为新的发展路径。“创新四问”活动正在重塑苏州的发展道路,它在创新中起着主导作用,追求原创成果,构建标志性平台,创造开放的创新生态。
在“新数据城”贵阳,“中国数字谷”的建设正在加速“西部大开发”的兴起。通过“扶贫云”和“福农宝”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农民不仅帮助了“朋友圈”,也分享了智慧农业的新效益。第一个全国大数据综合测试区的核心区域和第一个大数据交换的位置……贵阳市始终不渝地把大数据的发展作为战略导向,推动全省从思维方式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创新“质变”。
这是一场从世界各地聚集高端科技创新人才的新竞赛。谁有更多的才能,谁就有创新优势。
人才是未来创新动力的关键。世界一流科技大师的缺乏,领军人才和顶尖人才的缺乏,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生产创新实践的脱节,已经成为建设创新能力强的人才的短板。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努力吸引各方人才,成为伟大复兴的“新生力量”。
抓住一个充满希望的历史机遇,中国不能等待或懈怠。
中国正以构建高效协同创新体系为目标,通过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创新,更加科学地配置资源,激活创新的泉水,寻求自身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转变。
为了提高中国出口技术和商业模式的能力,实现全球创新网络从被动跟随到主动整合和主动分布的历史性转变,中国致力于探索以人类健康和幸福为目标的新发展模式。
有一条好路要走,东风就要来了。
进入中国特色*新时代,“第一动力”的自我意识成为中国创新的新标杆。它在创新和发展的征途上积聚了巨大的力量,书写了赢得未来的新奇迹。(参加记者:徐海涛、周琳、刘宏宇、周畅)
下一篇:天宫二号交出科学“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