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说中文”事件背后的误解与启示
■郭英建
杜克大学的“禁止说中文”事件不仅值得认真调查,不容忽视,而且需要警惕被夸大误解的误导,必须抓住关键点,寻求制度变革。语言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词语和表达的问题。其中隐藏着各种价值。不揭开看似平静的语言面纱,很难认识到语言背后深不可测的力量和风险。
目前,中美贸易冲突正如火如荼。这一事件不仅反映在两国的政治和经济交流中,也反映在两国的文化冲突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将来会有,甚至会有许多由这种语言冲突引起的事件。
“不会说中文”风波开始
1月25日下午1点49分,杜克大学生物统计与生物信息学系助理教授兼研究生项目负责人梅根·尼利(Megan Neely)给正在学习的研究生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说两位教授今天来到他们的办公室反映情况:两位研究生说话非常大声(尼利在这里强调他们使用的单词非常大声,都是大写字母以示强调),并要求提供两位研究生在学生的公共/学习区域大声说中文的照片。
索要照片的目的是在学生将来申请硕士研究项目或实习时了解一些情况——这是一个隐含的英语句子,暗示他们既不愿意与这些学生合作,也不愿意在将来向雇主推荐他们。当然,任何人都可能理解“威胁”的含义。其次,奈里强调了两位老师的失望和不满:他们对学生没有抓住机会提高英语水平深感失望,他们认为在公共场合使用别人听不懂的语言是非常不礼貌的。
为此,李妮向国际学生(当然主要是中国学生)提出了自己的三点建议:第一,我们必须认识到在系里用中文代替英文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统一协商);其次,她不知道国际学生来美国学习非母语有多难,但她完全尊重每个人的所作所为。话虽如此,她仍然鼓励每个人无论在系里还是在学校的任何其他专业环境里都要说英语。最后,她把邮件抄送给了正在申请工作的二年级研究生,并说如果她想讨论这个话题,她可以随时来她的办公室,她很乐意与每个人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这样一封电子邮件被发布在社交媒体上,这个话题很快在中国和美国的网络和媒体上爆发。杜克大学也迅速做出了回应。
杜克大学道歉,内里辞职
尽管第二天是周六,但一群国际学生,主要是中国学生,向杜克大学发出了一封请愿书,要求调查耐莉邮件背后的动机,包括其他教授的行为。他们认为李妮教授的邮件表明他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缺乏理解和理解。当前的形势令人震惊。请愿书上说,他们将反对杜克大学仇外心理的正常化和对中国学生的歧视。
事件一爆发,Nellie立即道歉,并提出辞去杜克大学医学院生物统计系硕士项目主管的职务。也是在周六,杜克大学医学院院长玛丽·克劳特曼给所有硕士学生发了一封电子邮件。
克劳特曼直言不讳地表达了三种观点。首先,我为耐莉关于该系使用中文还是英文的邮件郑重道歉。她说,她理解许多人造成的伤害和愤怒,并公开表示,对于学生之间用什么语言交谈,绝对没有任何规则或限制。学生未来的工作机会以及他们是否能被推荐永远不会受到课外语言使用的影响。此外,学生的个人隐私将一如既往地得到保护。其次,她向学生们保证,杜克大学、医学院和生物统计学系将尊重每一个学生、每一种文化和每一种语言的价值。这种多元文化和多语言带来的丰富多样性可以巩固和加强杜克大学的学术团体。第三,她向杜克大学机构平等办公室申请对生物统计学硕士课程进行综合评估,并向该学院提出建议,以改善不同背景学生的学习环境。与此同时,她宣布李妮教授已经主动提出辞去研究生导师的职务,并立即生效,很快就会有人接替她。
克劳特曼在结束时说:“尽管我们承诺欢迎所有国际学生,并努力让他们融入学校的各个方面,但这一事件仍然令人遗憾地表明,未来仍有许多工作要做,特别是在文化意识和文化理解方面,我们应该保持深入的警惕和关注。我们高度关注并认真对待这一事件。”
从暴风雨开始到我写作时,只有三天。在中国,社交媒体反响强烈。在美国,包括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在内的主要传统媒体和包括推特在内的其他主要社交媒体都参与报道。到目前为止,“禁止说中文”已经成为中美大学的热门话题。
事件中不可忽略的细节。
如果我们仔细检查第一手资料,如耐莉的邮件,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有些细节是不能忽视的。仔细鉴别这些细节有助于人们发现一些媒体报道,包括自媒体报道,实际上与事实不符,也有助于人们鉴别一些媒体得出的“杜克大学教授不允许中国学生说汉语”的结论。公众歧视?“这个结论有误导性。
在我看来,事件本身有两个不可忽视的细节。
首先,耐莉应该是一个善意的提醒,而不是一个禁止学生说中文的硬性规定。当然,我不认识耐莉,我也不在那里。我刚刚通过她的邮件分析了我的观点。首先,在整封邮件中,作为硕士项目的主管,她坦诚而务实地向每个人汇报教授们的情况。在这一点上,她没有夸大或隐瞒事实,而是如实陈述了两位教授的意见。其次,她要求学生说英语,而不是根据所谓的规定或限制要求学生不要说中文,也不是禁止学生说中文。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电子邮件的第二段表达她个人的“观点”时,她连续用了三个大写字母“请,请,请”来强调和要求每个人。甚至在我看来,这几乎是在乞求每个人记住这样做的后果!而且,在我看来,她实际上并没有提到后果,而是做了一个提醒。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事件的后果不是她的意见,而是两位教授的意见。然而,国内外媒体很少提及这一点。
此外,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人贴出了2018年2月28日耐莉发来的另一封电子邮件的截图,这进一步证实了我的猜测:耐莉对学生的警告确实是一个善意的提醒。一年前,在这封邮件的开头,她写道:“我不喜欢当语言警察,但是在过去的几周里,我收到了太多的评论,让我觉得我需要和你分享这些评论。此外,该部门负责人最近提交了一份报告...其中每个人都抱怨国际学生不会说英语之后,她提醒每个人注意可能的负面影响。然后,她重复了她后来说的话:“尽管如此,我仍然非常尊重国际学生,因为在外国硕士项目上学习对你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责任,这并不容易。”可以说奈里的善良和爱在这两封邮件中得到表达。
其次,耐莉在邮件中明确表示,她提醒学生们,她希望在系里、大楼里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地方,每个人都能说100%的英语,而不是一直说英语。对此有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因为它不是一个教室,无论在哪里,说什么样的语言,这是个人*,其他人不应该干涉。另一种观点认为,在这样一个学术公共场所,系和学院要求说英语,这自然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语言和交际水平。有什么可抱怨的?
在当前的各种批评中,人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学术公共场所”这一点。结果,这件事成了杜克大学禁止中国学生说中文的禁令,这听起来很奇怪。
我个人认为,在公共学术领域说英语的要求可能是该系不成文的规定,可能没有严格的限制。应该说,这种不成文的规定,甚至教授的要求都不是不合理的,学生们自然会从中受益。然而,如果有太严格甚至苛刻的要求,严重的后果要由他们来承担,这显然是矫枉过正,甚至走向另一个极端。这自然是不合适的。
语言冲突的焦点是什么
这起事件之所以成为中美两国的热点,有两个众所周知的背景。首先,近年来,在美国高校学习的中国学生数量激增,在美国留学生中排名第一。二是当前中美贸易冲突正如火如荼,这不仅体现在两国的政治经济交流上,也体现在两国的文化冲突上。在这样的背景下,将来会有,甚至会有许多由这种语言冲突引起的事件。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事件?这件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就个人而言,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
首先,最重要的是不要冤枉好人和善良的人,并找到根源。虽然这一事件是由耐莉引起的,但实际上并不是她引起的。她只是向公众报告“坏消息”的信使。事实上,学生们应该感谢她的善良和善意的提醒。现在,她已经辞职,但这并不意味着事情已经成为过去。真正需要调查的是这两位教授、系主任和许多教师是否真的有偏见和歧视。
第二,不要忘记规则和使命,提高自己才是王道。对外国学生来说,这件事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即使像这样不成文的规定实际上也是对个人的一种提升,也有助于提高自己。另一方面,在学术公共领域寻求共同语言是学术职业精神的体现。对于海外学生来说,只有当他们在英语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才能在未来为国家和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不要放弃要求和呼吁机构改革。在这一事件中,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如何改变教授们可能有的偏见甚至歧视。语言只是这件事的一个表象。真正可怕的是一些教授心中先入为主的偏见和歧视。因此,我认为杜克大学的国际学生应该真正抓住这个机会,提出真正的问题,找到真正的根本原因,并争取学校颁布相应的政策,防止甚至消除任何人对他人的偏见、歧视,甚至威胁和仇恨。我们应该防止任何轻微的恶化,这是问题的根源。
语言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词语和表达的问题。其中隐藏着各种价值。不揭开看似平静的语言面纱,很难认识到语言背后深不可测的力量和风险。
《中国科学报》(2019-030,第7版海外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