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场和网络“抢人”:一流大学建设需要一流体育
这所大学正在上演一场无声的战斗——操场上正在用互联网“抢人”。
2014年,共青团*、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全国学生联合会发出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和开展以“走出互联网,走出宿舍,走进操场”为主题的广泛的课外体育活动。然而,这三个步骤中的每一个都相对困难。
新发布的《中国学生体质监测发展历程》显示,中国大学生体质仍呈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正在放缓。与此同时,身体形态也在发生变化,尤其是肥胖率持续上升,每5年增加2% ~ 3%。
“一方面,许多中小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没有掌握良好的体育技能,体质差。大学体育的主要任务是补课。另一方面,网络形势非常严峻,使得那些不能离开手机的学生更难走出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清华大学体育系主任刘波认为,这也是高校体育面临的新形势。
然而,这并不是无可奈何的,许多高校也提供了“绝妙的策略”
例如,清华大学此前发布了新规定,从2017级本科新生开始,他们必须在入学后通过游泳考试或参加游泳课学习并达到要求,否则就不能获得毕业证书(特殊情况除外)。这种“努力工作”引起了很大反响,但这只是清华大学体育“要求”的一小部分。
据了解,清华大学本科生采用“4+2+2”体育课程体系。体育教育贯穿本科大学4年,每年进行男子3000米和女子1500米长跑测试。“清华大学是一所具有体育传统的大学。所谓的“没有体育,就没有清华”,导致许多学生称自己为“五道口体校”的学生刘伯笑了说,但令他欣慰的是,根据学校学生体质测试的相关数据,过去四年学生的体质水平“大一最低,大二最高,大三和大四下降,但仍好于大一”。
在东南大学,早上6: 45-7: 15是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早操时间,这是该校40多年来的“传统”。东南大学体育系的负责人蔡晓波说:“有些毕业生刚入学时可能不了解早期锻炼系统,但现在他们认为这将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此外,东南大学还有另一个“秘密”,那就是从2013年开始,对课外活动实行时间、学分、计划和教师指导的保障制度。蔡晓波表示,这项措施实施后,学校《学生体质健康国家标准》的通过率从88%左右提高到95%左右。
浙江大学的一大特色是“健康之友”会员制教学模式,将教学与培训、课内与课外教学、普及与提高、校内与校外教学有机结合。浙江大学公共体育与艺术系主任吴亚海表示,自2014年水上运动俱乐部成立以来,每年有3000名师生和校友参加水上运动。
浙江大学为体质差的学生设立了一个“小厨房”。从2011年开始,将为考试不及格和平时缺乏锻炼的学生提供一名"私人体育教练",即体育健康促进班。截至2016年,将设立44个特别培训班,有2567名学生参加。
“现在学校都在努力争取双一流大学。我认为一流的大学也应该有一流的运动。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探索高校体育的发展。关键是看学校是否认真对待这件事,是否有勇气去做。”蔡晓波说道。
然而,蔡晓波也有一个困惑,即如何在高校开展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更全面地保障学生的安全,明确学校和学生在运动损伤过程中的责任。“虽然有一些政策来处理这个问题,但在操作中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改进。可以肯定的是,学校体育工作不应因所谓的安全风险问题而受到阻碍,而应在推广过程中得到更彻底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