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以失败的名义,和航天一起走向更强

科普小知识2022-07-22 14:07:57
...

以失败的名义,和航天一起走向更强

1923年7月2日,海南文昌。中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组织实施了长征五号远程二号火箭任务。火箭飞行不正常,发射任务也不成功。视觉中国

没有人喜欢失败,但不可避免的是,我们迟早都会遭遇失败,无论是大是小。如果一个人认为人生是长期的,失败越多越好。对于中国宇航员来说,过去几天发生了一次失败,现在还不算太晚。

7月2日,中国最大的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第二次发射失败。文昌航天发射场检察员厅传出消息后,现场的一些观众震惊了。毕竟,他们在几分钟前看到火箭点火升空,然后看到火箭消失在天空。一些与会者立即流下了眼泪,10多年的艰苦努力在一夜之间以“失败”这个词暂时结束。

这不是中国航天发射史上的第一次失败,但可能是近年来最受关注的失败。长征系列火箭的发射失败,包括不久前长征3B火箭的失败,在某种程度上是“太空力量”时代的产物。然而,长征五号自诞生以来就一直致力于更高、更强的目标。早在去年的首次飞行中,前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就提到,这枚火箭是中国成为“太空强国”的入场券。

很长一段时间,当谈到中国某项技术或某个领域的发展时,我们习惯于用“大而不强”来形容它。但是太空打破了这一说法,打破这一说法的第一击是长征五号。继去年11月的首次成功飞行后,国家航天局于同年12月发布了《2016年中国航天》,首次提出了中国建设强大航天强国的发展愿景。

现在,“走向更强”的愿景在现实中第一次遭到重创。与以往的“空间权力”的历史阶段不同,在迈向“权力时代”的过程中,人们的品味、偏好和诉求,以及整个社会环境和舆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应地,太空旅行者不得不面对的不仅仅是更大更重的火箭,更高更强的技术障碍,还有看不见但却很强烈的舆论挑战和心理压力。

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心态来迎接高密度发射?

失败有时会引发更多的讨论,而不是成功。

无论是美国私人航天公司SpaceX Falcon 9火箭去年9月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测试时爆炸,还是今年6月长征3号乙约28火箭异常发射中兴9A卫星,导致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公众舆论的风暴席卷而来。

这一次也不例外。

像往常一样,关注太空飞行的人会用“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次失败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成功”甚至“对于中国的太空飞行来说,发射失败是新闻”来安慰和鼓舞中国的太空飞行。

也有许多人质疑最近的太空发射是否过于频繁,并被怀疑急于赶上最后期限。那些一直密切关注航天工业的人知道,过去两年频繁的航天活动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有自己的计划。

去年年初,当“十二五”规划结束时,有关航天部门宣布,在“十三五”期间,即未来五年,航天任务将从“高密度”走向“高正常密度”。预计每年的发布次数为15至20次。在这些看似冰冷的数字和高强度的任务背后,我们中国人登上月球、火星和建立一个属于中国人的空间站的宏伟梦想是一致的。

当时,人们还在看“十二五”数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个致力于火箭和卫星开发的*企业,成功发射了86支箭和138颗卫星,成功率为97.7%,创造了世界上最高的航天发射成功率。其中,2015年发射了19支箭和45颗星,都是成功的。

许多媒体同事问了一个问题:随着发射次数的增加,发射失败的概率也会增加吗?

许多宇航员不愿意主观回答这样的问题,但从美国和俄罗斯的历史来看,恐怕是这样的。

在比较国内外航天发射时,我们不仅要看成功率,还要看发射次数——发射总数越多,低成功率的可能性就越大。公共信息显示,美国和俄罗斯(苏联)发射的火箭数量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达到一千多倍,而中国仅发射了200枚火箭。将来,随着发射次数的增加,失败的可能性是可以想象的。

如果是科学实验,就会有失败。

科学实验是既有成功也有失败的科学实验。

回顾世界太空飞行的历史,一场痛苦的事故令人担忧。

1971年6月6日,前苏联联盟11号宇宙飞船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升空。当返回舱返回时,出现质量问题的减压阀被摇开,返回舱急剧减压。三名宇航员在短时间内死于缺氧!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出发,开始其第十次太空旅行。飞行73秒后,外部油箱突然爆炸。事故中,共有7名宇航员遇难!

2003年2月1日,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按计划返回肯尼迪航天中心。着陆前16分钟,航天飞机突然爆炸解体,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探索广阔的天空是人类的共同梦想。美丽梦想的背后是现实的残酷。因此,我们应该牢记每一个现实的残酷——失败。牢记在心是第一步。只有牢记在心,我们才能时刻提醒自己,折磨自己,减少失败的可能性,提高成功的可能性。

1996年,长征3B火箭第一次飞行失败,摧毁了恒星和箭。龙乐豪,当时是火箭的首席设计师,一夜之间失去了他的白发。三天后,他提出了一个整改计划,并通过了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专家的审查。

所有这些的前提是学会科学地看待失败。

在航天工业中,有一个经典的故事,即阿波罗13号没有把人送上月球,三名宇航员在太空中经历了缺电和缺水等问题,但他们仍然成功地返回了地球,这也被美国称为“辉煌的失败”。毕竟,这正是通往科学之路上必须积累的经验。不幸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似乎缺乏直面科学并敢于失败的头脑。100%的成功率是所有宇航员和中国人的追求,但这是不现实的,至少在科学上是不合逻辑的。

科学地看待失败并不意味着避免失败。

当然,科学地看待失败并不意味着避免失败。但是面对失败,分析失败,记住失败,避免再次失败。

这次长征五号失败后,有人在网上炮轰,说中国的航天工业被怀疑“急功近利”,导致两年内连续几次“失败”。一些人还说,空间系统中存在许多“无形”问题,如工资、僵化的管理和*机制。其他人把这个问题归咎于“冲动”,认为航天飞机应该保持安静,因为它们有太多的外观。他们甚至认为他们应该从公众舆论中“淡出”。

对于如此刺耳的声音,太空人不妨将其视为一种“逆耳的忠告”。如果有什么需要改变的,那么如果什么都没有,最好是鼓励。毕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个大规模的系统发展得如此之快,以至于它的成就震惊了中外。一些“虫子”不可避免地会被埋在里面。把这次活动作为一次彻底清洁和质量检查的机会,也是对下一次进入“太空力量”的一次预检。

正如钱学森所说:“如果科学实验每次都是成功的,为什么还要进行测试呢?经历挫折和失败后,我们会变得更聪明。”

在这一事件之后,我希望宇航员不会淡出公众舆论事件,而是应该像美国宇航局一样更加开放,不仅披露他们的成就,他们的成功,也披露他们的失败。

归根结底,宇航员是人类探索宇宙的代表。如果他们向前迈一步,我们作为一个整体将向前迈一步。他们绊倒了,整个人类仍然会和他们站在一起并肩战斗。

作为媒体和普通人,我们似乎也需要集体反思。面对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应该急于贴标签,打棍子,贴标签,还是等待问题的原因被发现,然后再作出进一步的判断?记者的一个深刻感受是,事件发生后,圈外人变得非常敏感,猜疑和谣言满天飞。当我们向太空部寻求答案时,我们也可能会问自己——现在我们有了成为太空强国的火箭的“心脏”,但是我们自己的公民和太空人员有“心脏”去面对失败吗?

阅读更多

长征5号遥控2号火箭飞行异常发射任务失败

长征五号姚二号火箭从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胖五”问答——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