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评价推动高校科学技术进步
近日,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高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确立正确评价方向的若干意见》,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文件。停止“SCI第一”和对SCI论文相关指标的过度追求,进一步打破“四个一”、“五个一”等不良倾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全面推进高校科研回归起点,推动高校积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全面提升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和高校治理能力
根据我校以地球科学为主导的“双一流”学科建设的特点,全面梳理现有管理方法,制定符合要求的新文件,全面探索建立科学的成果和人才评价体系,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
首先,在对科研成果的评价中,应更多地关注科研成果的各种表现形式以及相应的不同评价标准的构建。就基础研究而言,研究结果可以体现在一篇或一系列高质量的论文、一部或多部学术专著和其他形式中,而不应局限于SCI论文。评价过程不仅要考察SCI论文的期刊影响因素和引用率,还要全面考察结果的原创性、学术价值和学术影响力。例如,开展深空探测和深空数字地球研究,目标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结果是服务于国家对深空探测的重大战略需求。对于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可以表示为报告、一项或一系列专利、新开发的产品、可转化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成果或一系列论文。评价过程应着眼于结果是否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是否服务于国家重大工程和民生。例如,对于国家战略重点金属矿产资源、寻找关键能源、扩大储量等科研项目的评价,研究成果应体现在是否取得了实际有效的新进展,是否获得了国家急需的资源储量。
二是实行代表工作制和分类评价制,取代人才评价中单纯统计SCI论文的原有方式。基础研究人员的评价指标应改变原来简单的统计方法,如发表影响因子、论文数量和引用次数等。根据本文件的要求,将对其进行修订,采用新的方法,如列举代表性作品(如3-5篇论文),说明原创性,注意同行评议等。它将侧重于评价结果的知识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水平,不会将SCI论文的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它将引导研究者和教师从急躁和鲁莽中追求数量,致力于科学研究,耗尽精力,忍受孤独,并长期致力于该领域原创、高质量、真正前沿的科学研究。对于应用型科研人员,主要采用以市场、用户和企业为主体的第三方评估方法。评价侧重于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的实际贡献,以及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的产业化带来的实际效果。该文件不作为单一的评估依据。强调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技术转移和推广、科学普及等科技成果的实际产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科技评估的社会开放性和工作效率。
简而言之,高等学校将根据文件要求进行全面评审,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修订和建立新的成绩评定、学科评定、人才评定、“双一流”建设、职称晋升、人才培养等评价体系和规章制度。,从而使科学研究回到它原来的起源和创新,使所有的科学研究人员能够专心致力于科学研究和耐心创新,从而把学校的科学研究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作者:孙友红,中国地质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