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记肠道疾病专家黎介寿院士:九曲回肠终不悔

科普小知识2022-07-22 20:54:18
...

记肠道疾病专家黎介寿院士:九曲回肠终不悔

图为黎介寿带领年轻医生检查病人的检查结果。照片:高明华

将近90岁的他每周工作6天,进行2轮教学,指导几个手术,周一出去演讲和参加学术会议。

这就是黎介寿的一生,他是中国肠外瘘治疗的鼻祖,临床营养支持的创始人,亚洲小肠移植的先驱。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黎介寿早在1994年就打破了亚洲小肠移植“零”记录,填补了这一空白。到目前为止,89岁的他仍然处于医学和科学研究的前沿。

在过去的60多年里,他已经成为“世界上研究肠道时间最长的人”,这使我国的肠道疾病治疗水平进入世界领先行列。他做了21000多例手术,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他年老时仍然坚持要去做手术。他言行一致地教授了300多名博士生和硕士生。他还坚持在南京大学医学院教本科生。他被医学院授予了唯一的终身成就奖...

为了祖国的医疗事业,他义无反顾地走到了最后……黎介寿院士这样总结自己:“我这辈子做了一件事:做一名好医生。治病救人是我最快乐的事!”

[是个好医生]

"治疗别人救不了的病人是最大的幸福。"

“我是黎介寿,病人还有希望。快送过来!”对于湖南常德的年轻人刘和他的女朋友来说,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声音了。

2010年11月20日,刘和在为他们的婚礼做准备。甜蜜的一天以“急转弯”为标志:刘患了急性胰腺炎!仅2天后,出现胰腺脓肿、破裂和出血、多种呼吸困难和休克症状。他在当地两家大医院接受了两个多月的治疗,并先后发出了12份紧急通知。

我无意中听到的一条消息,给受苦受难的年轻人带来了重生的希望:南京总医院的李院士和他的战友们治好了这种病!然而,胰腺炎患者的过境时间不应太长,旅途也不应崎岖不平。转移到南京治疗是有风险的。

李丽萍突然又掉进了冰里。就在这一天,她突然接到了黎介寿的电话。

对许多患者来说,来到南京总医院普外科是治疗的“最后一站”。接受普通外科手术的病人中,超过70%是从其他医院转来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在这里死去,有些人已经多次发出病危的通知。在黎介寿看来,治疗别人救不了的病人是他最大的幸福。“尽最大努力留住每一个生命,只要有1%的希望,我们就必须做出100%的努力。”

2011年1月25日,SOS国际救援飞机抵达南京,黎介寿在重症监护室门口等候。引流、血液透析、手术...经过深思熟虑的治疗计划已经紧张有序地实施了。手术成功了!48天后,刘丙彦重生了。去年5月1日,两个灾后重生的年轻人幸福地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生命只有一次,治疗和手术都出了差错,再也没有机会了!”几十年来,黎介寿一直如此警惕。

“一个好的医生需要内外兼修。他眼睛里有疾病,心里有病人。”黎介寿有一个习惯,只要病人在医院,他就不会在办公室看病历和检查结果。“去,去病房,”是他的口头禅之一。

治疗肠瘘病人是一项又脏又累又臭的工作。有一次,他检查了一个患有复杂肠瘘的病人。病人的肠液和粪便溢出来了,查房的医生几乎要呕吐了。护士捂住鼻子,递给黎介寿手套和口罩。他不想要它们,并说,“不闻这气味,你就无法知道感染情况。如果你戴上手套,你就无法拉近与病人及其家人的距离。”

病人杜志伟是一名研究生,由于患有巨大的腹内肿瘤、多发性息肉和肠瘘,他已经四年没有吃过一口食物了。他太瘦了,他拉着黎介寿的手说:“请让我再吃一顿饭。”黎介寿的眼睛湿润了。他非常清楚满足病人的“小小要求”有多难!如果小肠周围的巨大肿瘤伤口被切除,病人可能无法离开手术台。一些人告诉他,病人的时间不多了,保守治疗仍然是安全的。万一失败,你院士的声誉将受到影响。对病人说不,黎介寿做不到。他检查了病人的胃肠道八次,发现病人的两个小肠可以绕过肿瘤实现对接。手术成功了,小森可以吃了!黎介寿亲自用勺子把美味的白米一勺一勺地喂到小杜的嘴里...

"你把病人放在哪里将决定你能为病人做多少!"黎介寿总是关心病人,给他们尊严。看到护士在病人脸上贴橡皮膏来固定鼻腔里的管子,他立即要求改善。为了防止重症病人在手术后无意识地移动,他经过多次尝试,发明了人性化的“约束带”。为了减轻肠内营养患者的痛苦,他率先在中国开了一辆“家庭营养巡访车”。为了给随行的亲属一个休息和午睡的地方,他要求人们打开会议室...

[进行研究]

"如果一个病人托付了他的生命,我们将努力学习."

在环绕南京市法国梧桐的山东中路,有一座庄严而古朴的四层建筑,它是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的所在地。这座建筑在民国初年,尽管历经近百年的风风雨雨,却一直处于肠道疾病的前沿,无论是门诊、病房、实验室还是网络中心。

2011年,黎介寿一生致力于解决“肠道功能障碍的治疗”这一关键问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从肠缺血和肠瘘入手,逐渐从短肠综合征、肠移植和肠粘膜干细胞移植的主轴中衍生出29个主题,为患者提供了一把繁茂的生命保护伞。

"如果一个病人托付了他的生命,我们必须尽力学习."当告诉记者“生活的痛苦”时,黎介寿哽咽了...

1985年一个下雪的冬夜,一个13岁的女孩被带到黎介寿面前,她的肠子被两个血管钳夹住,她的整个小肠因腹部大出血而被切除。但是黎介寿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个小女孩死去。

年近60岁的黎介寿把他的寝具搬进了动物实验室——猪圈,操作、观察、持续记录和分析动物实验的每一个数据...南京总医院普外科护士长彭南海与李院士共事近30年,目睹在实验室挥汗如雨:“动物实验室没有空调,没有闷热异常。68岁的李老站在手术台上,给一头满头大汗的实验猪做了小肠移植手术,猪的排泄物溅得到处都是……”

经过2000多天的养猪,1992年2月14日,黎介寿终于在亚洲第一次获得了猪小肠移植的成功。1994年3月12日,一段250厘米长的小肠被成功地移植到病人杜新平的腹腔内。黎介寿打破了亚洲小肠移植“零”的记录,使中国的器官移植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黎介寿的“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广泛用于治疗短肠综合征、重症胰腺炎等疾病。现在治愈率高达96%,居世界第一,惠及数万患者。但是当进行这样的研究时,它是有争议的。

在肠瘘治疗的研究中,一个难题一直困扰着黎介寿:当病人出现严重的肠道功能障碍时,就不能提供营养。一天晚上,在读一本外语杂志时,他看到一篇关于给病人静脉营养的文章。肠瘘的治疗能通过静脉提供营养吗?这个想法让他兴奋,他晚上睡不着觉。第二天,他和他的同事一起开始了一项研究,并大胆地提出将营养支持应用于外科手术。

经过2000多次试验,他在营养支持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1971年2月,“全胃肠外营养”应用于黎介寿治疗组的第一个病人。

肠外瘘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为50%-60%。许多普通外科医生对这种疾病不知所措。受一位医生用胶水粘一个裂开的铅笔盒的启发,黎介寿想出了一个大胆的主意:你能把肠瘘粘在一起吗?

但是胶水是一种化学物质。对人体有副作用吗?黎介寿决定亲自测试一下。胶水、碘酒、棉絮、纱布,一切都准备好了,他悄悄关上门,拿起手术刀,在左大腿上切开一个两英寸多长的切口,血立即涌出。他忍受着疼痛,把调整好的胶水一点一点地涂在伤口上。几天后,伤口奇迹般地愈合了。后来,他将一系列新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使短肠综合征、重症胰腺炎、放射性肠炎等患者的治愈率和改善率达到96.4%。

[是个严格的老师]

"医生应该参与内部和外部的修复,多为病人着想。"

"进展表:肠外瘘-营养支持-肠移植-肠干细胞移植-异种移植.""努力方向:不求近利,不走捷径,自我判断,关注需求."

7月13日上午10点,普外科全体成员的派对课正在进行,主讲人是黎介寿。听讲座,如果洪钟在耳边,李老已经站了45分钟了。他自己完成了这门课的所有PPT。“党的课程从商业开始,他珍惜每一个教育人民的机会。这也反映了李老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的陈中良深有感触。

黎介寿一生都在追求时间。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他每天都在阅读英语医学资料。他70岁时开始学习使用电脑。由于过去条件不足,他真正开始了医学研究,并在60岁以后取得了一些成就。他经常说他开始晚了,没有足够的时间。我和学生都是如此。李宁是李老的大弟子,现任总医院普外科主任,他告诉记者,1987年,黎介寿在医院组织了一次“短期”培训课程。他对学员要求很严格:在培训期间,学员不允许结婚或回家,必须把全部精力投入学习。

在李院士书房的床板下,他举着一个手写的座右铭:没有一个科学家能在八小时内出来。他还要求他的学生也这样做。他常说:“临床实践是今天,科学研究是明天,教学是后天。”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护理工作只是做一些技术含量低的简单事情。黎介寿很早就提出了“三点治疗、七点护理”的新概念,提倡护理人员写文章、搞科研。护士长倪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撰写了一篇关于营养支持护理工作的论文,获得了中华医学会二等奖。

小肠移植是黎介寿的经典作品。一些学生认为这项技术仍有改进和完善的余地。然而,考虑到这是老师几十年来的成就,他们不能尝试。当李老知道这件事时,他鼓励每个人:“如果后代能超越他们的前辈,如果学生能超越李先生,那么我们的事业就能发扬光大。你敢冲!”在他的启发下,小肠移植得到了不断的发展,移植的数量和质量成为亚洲最高的。

没有情感的医学是苍白的。黎介寿经常警告学生,冷漠有时比疾病更具破坏性。2007年2月的一天,当值班医生在抢救一名术后病人时,他被耽搁了几分钟,导致痰卡在病人的喉咙里,心脏和呼吸衰竭,只有在全力抢救后,他才得以逃脱。这惊心动魄的一幕也深深刺痛了黎介寿的心。第二天清晨,他捏了一个秒表,让医务人员屏住呼吸两分钟,体验病人的感受。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是无限的。我们将成为年轻人的垫脚石。”他精心教授的所有研究生都成了我国普通外科领域的骨干。"看到学生成长,看到职业接班人就像继续他们的科学生活."黎介寿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