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与晚明的辛苦遭逢:曾影响美国后继者对美利坚的设计
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于1610年5月11日在北京逝世,至今已有400年。
从1578年,经过六个月的艰苦航行,他来到印度果阿,到1582年,他被叫到葡萄牙人定居的澳门,学习中文。利玛窦穿梭于东西方不同文明之间,试图通过平等的文化交流来传播他的信仰。这些传教策略和“入乡随俗”的方法在他早年就已确立,并被跟随他来到中国的耶稣会士所遵循,被称为“利玛窦规则”。利玛窦在东方和西方都受到赞扬。
由于对明代欧洲地理和宗教缺乏了解,利玛窦未能实现他的“国师”梦想。当这位32岁的老人进入广东肇庆,并开始修建寺庙传教时,中国人只把他视为佛教的一个分支。几年后,他在广东北部的韶州避难,学习“四书”和其他中国经典。1595年,他的南京之行受阻,*返回南昌传教3年。然而,他出乎意料地成功,被范里安任命为耶稣会中国教区的负责人。
利玛窦在接到“北京之圣”的指示后,计划了他的第一次北京之行,但这是徒劳的,因为它恰逢万历朝鲜战争的结束。此后,他通过屈与礼部侍郎叶、思想家李贽、科学家徐光启等著名南京名人交游。1601年,利玛窦带着耶稣会士准备的厚礼回到北京,赢得了48岁的万历皇帝明神宗的信任。此后,利玛窦在北京讲学,引领晚明士大夫学习西方文化。从明朝的万历、天启、崇祯到清朝的顺治,有150多种西文书籍被翻译成中文。
总的来说,晚明的知识分子和公众越来越内省和保守,他们从传教士那里学到的只是零散的现代科学知识或修正的宗教故事,这些知识和故事不如利玛窦伟大的宇宙地理图中的日本人那样鼓舞人心。然而,利玛窦的传教工作给了西方世界一个逐渐清晰的中国图景,促使欧洲启蒙运动形成了中国作为哲学王国的观念,甚至影响了美国启蒙运动的后继者对美国*的设计。利玛窦和晚明的艰辛使他成为“世界公民”。
天主教传教士在远东的机遇与争议
大约在15世纪的西方,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地理发现是时代的潮流。宗教改革在相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传播新教,削弱了天主教会的教学力量。以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希望纠正教会的衰落。1540年9月建立的耶稣会是一次内部创新尝试。
利玛窦在进入中国后想成为万历皇帝的牧师,他一直把成功说服法国亨利四世和新教徒阵营的纳瓦拉的皮埃尔·考顿神父视为自己的榜样,并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争取新的皈依者,尽管亨利四世实际上是因为法国天主教徒占多数这一事实而皈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