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借扩招跨学科:准备好了吗

科普小知识2022-07-23 11:16:29
...

王涛在河南的一所大学学习建筑,他一直渴望人工智能+建筑。不久前,他得到了好消息——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促进学科融合,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明确将人工智能纳入“国家重点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专项招生计划”的支持范围,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

这给了王涛一个助力。"我可以带一个人工智能毕业生去实现我心中的梦想."尽管招生人数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新的冠状肺炎疫情影响的紧急反应,但它无疑为跨学科研究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然而,大学和学生应该如何抓住这样的机会呢?

给跨学科候选人一个机会

这些天,王涛正忙着寻找人工智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院校。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大多数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在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时都要求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一号”,但是建筑学并没有或者很少提供高水平的课程。这使得他赢得盘问的机会很小。

人工智能+医学也存在同样的交叉询问困难。“我们只在大一的前半年学习数学。我们研究的只是基础数学,如导数和函数。我们从未研究过更深入的概率和线性数学。”山西某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李希说。

“我不是拒绝参加数学考试。我只是想让一个在大学期间没有上过数学课的人去参加最难参加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我有点不敢想象。”王涛说道。

建筑学、临床医学和其他专业是这种交叉考试中最难的。对于计算机和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交叉检查建筑和临床医学更加困难。

在过去的两年里,人工智能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2018年4月,教育部制定了《高校引领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设立人工智能专业,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人工智能学科体系。

2019年,中国将在35所大学设立第一批人工智能专业。此外,还有十几个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如建筑电气与智能、智能医疗工程、智能建筑等。,还分布了1082个本科专业,比2018年增加了86%,从而形成了一批“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

这也意味着在接下来的三到四年里,只有非专业人才会申请人工智能专业的研究生。

然而,学生自愿选择反诘问并不理想。据不完全统计,80%的考生在考研时选择了专业或相近的专业,而只有20%的考生选择了跨专业考试。因此,一个可能的结果是人工智能专业将吸引计算机、自动化、通信工程和其他邻近专业的学生申请。然而,当选择“人工智能+X”这种更难交叉测试的方式时,考生可能会遇到类似王涛和李希的问题。

“目前,一个主要挑战是,如果一个人密切关注同一个或相邻的专业,很难找到与人工智能等新专业完全匹配的专业。很难找到足够多的学生并选出最好的。”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所副教授侯说。

他建议,为了鼓励更多不同专业的本科生申请人工智能研究生,他们可以考虑将招生重点向前转移。加强对本科生学术生涯的规划和指导,引导感兴趣的本科生通过选修课、辅修课、大改等方式,尽快为其申请人工智能研究生做好学术准备。

此外,根据具体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招生单位可考虑认可考生在本科期间的相关学术经历和成绩,并将其作为录取的优先条件。通过相关领域的国家科技创新竞赛,也可以尽早发现人才,重点是培养。

跨学科需要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不久前,教育部公布,2020年将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预计比去年同期增加18.9万人。将增加临床医学、公共卫生、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专业,以硕士学位为专业。在大规模扩招的背景下,如何保证人工智能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郑州大学教授周倩告诉《中国科学日报》,人工智能以前从未出现在研究生的学科和专业目录中,也没有人才培养的先例。如何制定一个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是至关重要的,“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人才培养计划应该体现和注重跨学科的性质”。

目前,一些高校盲目跟风申请人工智能专业,重应用轻建设。这种“急”能彻底研究人才培养计划吗?侯对此提出质疑。“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是由知识的哪些部分组成的,也不能以‘以不同的方式改变事物’的方式进行一些组装。”

周倩同意人工智能不是几个专业的简单“拼盘”,而是一个具有合理课程结构和顺畅运作的“有机体”。如何培养社会需求、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或区域发展所需的定向人才,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论证和检验。

值得一提的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然而,教师队伍的建设,尤其是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否跟得上跨学科研究的步伐,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质疑。

周倩强调,应注意研究生导师来源的多样性。我国的大多数学科和专业都依赖于院系,人工智能的相关学科和专业分布在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通信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和自动化学院等。一所大学不可能将相关的专业教师集中在一个平台上,但它需要成功完成大学的顶层设计。

不仅如此,教师还存在专业性强、知识体系单一的问题。如何教复合学生也是对他们自己的一大挑战。“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开展教育培训,任重道远。”周倩说。

流程管理需要第三方认证。

由于扩招主要是为了专业硕士,培训问题就更加复杂了。在此之前,我国的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着学术教师培养专业硕士和照搬学术硕士培养模式的情况。多年以后,侯的观点是,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的一个区别是前者需要一个可信的质量保证体系。"侯表示,专业学位的专业人员不仅要达到培训单位的基本学术标准,还要经过严格的市场测试。然而,“我们的国家在这方面远远跟不上质量示范”

他指出,虽然一些高校已经通过了教育部的认证,但认证是相对封闭的。因此,是否有更专业的第三方组织来评估和认证培训单位?

类似于MBA认证培训,依靠权威的第三方专业认证机构来认证包括教师、培训项目、日常管理、资金、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环节。,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就业市场上会更有说服力。“这不仅是对机构的认证,也是对毕业生职业资格的认证,这应该与专业学位的发展相匹配。”侯对说道。

对此,周倩也表示同意,“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

为了避免同质化,专业硕士的培养通常采用“双导师”制度,即学术导师和校外实践导师共同培养专业硕士,但这存在着我国高校实践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周倩说,要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双导师”制度,必须克服形式化问题,规定“双导师”的登陆、具体实施和适当监督。要充分重视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基地的选择,统一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研究方向,实现真正的合作与实践。如果这一瓶颈得不到突破,“双导师”制度可能是“镜中花”和“水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