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农业发展历程中的“西农”印迹
中国农业的发展与一个特定的名称“西农”密不可分。
4000多年前,农业之神后稷在杨凌教导农民,开启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开端。1934年,国家西北农林学院在这里成立,这是当时西北地区第一所农林高等教育机构。从此,“西农”的称号随着“西农”师生的脚步和成就,传遍了三秦大地和长城内外。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杨凌以“西农”为基础,先后建立了7个农业科教单位。成千上万来自农业、林业和水利学科的农业科学和教育工作者聚集在这里,使其成为世界著名的农业科学和教育城市。1999年,七个科学和教育单位合并为现在的西北农林大学。
按照古代农业之神后稷的意愿,他实施了当代的“教育农民”行动。自“西农”成立以来,特别是合并后,立足陕西,面向西北,“西农”通过其立国之本、民生之本、科研之本,在陕西农业发展中烙下了自己的印记。
普通人餐桌上的“西农”品种
谈到粮食,新中国永远不会忘记赵洪章教授培育的“毕马1号”。该品种使黄淮麦区小麦亩产由100多公斤提高到200多公斤。1950年至1965年,全国种植总面积达到6亿亩,小麦总产量增加155亿公斤。其推广速度快、推广面积大、增产效果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在我国小麦育种史上留下了传奇。董事长*在接见赵洪章教授时曾说,“弼马温一号”拯救了新中国的一半以上!
继“毕马1号”之后,“丰单3号”、“小偃6号”、“山农7859”、“陕229”、“小偃22”和“西农979”等品种先后6次大规模更新成为我国小麦栽培的主要品种。从“吃面条、种小庄稼”到“农民979”,农民们在口耳相传的谚语中表达了对农民的信任和赞美。据不完全统计,西农已先后培育出60多个优良小麦品种,总推广面积达18亿亩。
无论是在素有“奶山羊之乡”之称的关中平原,还是在河南、山东、河北、浙江等省奶山羊基地县的农村,当人们看到一群群乳房发育良好、容貌美丽的大白奶山羊时,总会想起西农的刘。刘教授在逝世前40年一直在培育和推广这种高产奶山羊。
西农种植的玉米、油菜等新品种也实现了黄金的大规模生产。已育成20多个陕单系列玉米新品种,其中“陕单9号”、“陕单902”和“陕单911”在陕西等地促进了三个玉米品种的更新换代,“陕单8806”连续两年创下“吨粮”高产纪录,达到1000亩,成为全国第一个玉米高产模式。培育了10多个油菜新品种,其中“汕油6号”已推广到800多万亩,成为陕西乃至黄淮地区的主要品种之一。
粮食在世界上是安全的,农业在这个国家是稳定的。“十二五”以来,西部作物科学研究领域共选育出82个新品种,总推广面积2.5亿亩。
在陕西,当人们吃西瓜时,他们经常问它是不是“西农八号”。王明教授选育的西瓜品种,因其高产、优质、抗病、抗茬、耐贮运、适应性强,已在全国20个盛(市、区)广泛推广,创造了7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记录。
陕西已成为世界上苹果集中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也成为果农可持续财富的来源。小苹果承载着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简单梦想,浓缩了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艰辛历程。正如一位*领导同志在2010年视察陕西省苹果产业时指出的:“一个小苹果可以读出中国的经济。
刚刚卸任的陕西省委书记赵曾说:陕西已经成为全国苹果产业最大的省份。追根溯源,陕西具有独特的苹果栽培自然条件和全国最强的苹果栽培管理科技力量。陕西有西北农林大学牵头的6所水果相关农业院校、20个水果研究机构和8个苹果实验站。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农业高新区,杨凌汇集了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和功能研究室1/3的专家。为陕西创造了“大改、强拔枝、巧施肥、无公害”四大优势果品生产技术,初步建立了苹果生产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培育的“秦观”苹果品种,到今天已经成功培育并有望取代日本“富士”苹果的“薛瑞”和“瑞阳”新品种,农民人均收入已超过1万元,苹果已成为农民的“金蛋”。
此外,“秦光”油桃,“秦玉”杏,“秦红佳”樱桃,“农大米香”猕猴桃,“西农早蜜1号”甜瓜...这些熟悉的新品种丰富了大众的水果菜肴。
还有老西部农业专家柯桂兰研究员研制的“白勤”系列大白菜品种和庄灿然研究员研制的辣椒新品系“8819”。农民干辣椒产量的综合排名多年来一直是全国第一,年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近一半。
黄土高原上的“西农”绿色
"我家住在一个黄土高坡上,强风吹过它."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有沙尘暴穿过水土流失,也有西方人用智慧和汗水筑起的绿色屏障。
围绕黄土高原生态治理与恢复,西方农业专家在安塞、长武、延安、神木、子午岭、伊川、米脂等黄土高原不同生态类型区建立了试验研究站(点)。他们对土壤侵蚀和生态恢复的定位和监测进行了50多年的研究。中国科学院朱显谟院士和欧亚科学院唐克礼院士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理论和“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战略”,揭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动态过程,建立了黄土高原生态修复技术体系。水土保持研究所建立了11个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模式,为解决黄土高原生态修复的世界性难题,实现陕西山川秀美工程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将绿色版陕西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
为了同时解决黄土高原的干旱、缺水和水土流失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仑先生提出了“干旱半干旱农业生产理论体系”,为解决我国黄土高原旱地农业发展问题提供了创新理论。专家乌普、冯昊带领团队组建“中国干旱地区节水农业研究所”,构建干旱地区高效节水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半个多世纪以来,俞、、朱显谟、、唐克礼、卢宗范、李锐、、刘、等一批西农专家在黄土高原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把他们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献给了陕西美丽的山川再造,为黄河清、绿色高原、富农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黄土高原创造了一幅“西农人”的美丽景观。
田野里的“西农”
小麦最害怕像癌症一样的疮痂。中国工程院院士Xi农和他的学生康振生教授等。专攻这个难题。他们的研究成果“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体系”,为我国“十二连丰”小麦生产中的病害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持。在陕西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苹果、猕猴桃产业的过程中,西农专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系统解决了苹果腐烂、枣裂、霉变、猕猴桃品种短缺等关键技术问题。秦川牛、奶牛、奶山羊高效繁育技术体系的建立,提高了陕西畜牧业科技发展水平。
“去年,我家种植猕猴桃赚了13万元,村里只有50个左右的名字。”梅县田家寨村猕猴桃种植示范户孙乐斌说。孙乐斌的繁荣得益于西北农林大学农业科技推广的“西农模式”。自2005年以来,西农已经建立了24个实验示范站和40个示范园,包括苹果、红枣、猕猴桃、甜瓜、核桃、茶叶、水产品、小麦和玉米,覆盖陕西省10个城市的32个县。培育的科技示范户人均收入翻了两番。300多名推广专家全年活跃在三秦农业生产的前沿。推广350个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面积1.325亿亩,带动200多万农民致富,直接经济效益300多亿元。
超过40%的西农毕业生选择在西部基层工作。白水县林浩镇克贤村村民曹谢虎也称自己为“西农校友”。在西农专家的培训和指导下,他依靠苹果的科研工作建造了30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还爬上了哈佛大学的讲台。近年来,西农在全省培养了4.1万多名各级各类农村*,90多万科技示范户和新型职业农民。他们已经成为数以千计的“西农校友”,就像曹雪虎一样。
杨凌示范区自成立以来,在西北农林大学的支持下,已在全国18个省、自治区建立了207个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年示范推广面积5200万亩,效益150亿元,惠及5000多万农民。它在示范和促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乃至全国广大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新常态,新起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农人民加快了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在良种繁育、节水灌溉、农业机械设备等应用技术领域,以及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努力实现了一批重大创新。完善了新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模式,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引领了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小麦育种家赵洪章院士
地球收获小麦,谷物对世界来说是安全的。
支持陕西成为中国第一个苹果产业大省
农民致富的“金蛋”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研究成果支撑黄土高原绿色——今日南泥湾生态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