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教育部发布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

科普小知识2022-07-24 13:14:49
...

人民网北京1月14日电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这一观点要求更好地发挥课程研究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

[教学研究[2014]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事训练部,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厅(局),研究生培养单位: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的要求,更好地发挥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现就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义和总体要求

1.重视课程研究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课程学习是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特征,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对研究生的成长起着全面、全面和基础性的作用。重视课程研究,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立足研究生能力培养和长远发展,加强课程建设。坚持服务需求,深化改革,陶冶情操,培养人才,关注研究生成长成才,着眼于打好知识基础,加强能力培养,有利于长远发展,尊重和激发研究生兴趣,注重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全面提升创新发展能力。以强化单位责任、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为主线,充分发挥培养单位的主体作用,调动单位、教师和研究生的积极性,加强规范化管理,鼓励发展特色,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坚实支撑。

二、强化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课程建设责任

3.充分发挥培训单元课程建设的主体作用。培养单位应科学认识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视课程建设,充分承担课程建设的责任,加强课程建设的长期系统规划。注重科学研究而忽视课程的实际趋势应该得到有效改变。课程建设应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质量应作为评价学科发展质量和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

4.完善投资机制和奖励制度。培养单位应统筹使用各类资金,加大对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正常投入。支持和奖励研究生教学,建立和完善课程建设成果奖励政策,将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纳入学校和部门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大考核评价指标的权重,提升课程教学的地位。

三是构建符合培训需求的课程体系

5.将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依据。全面落实本学科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重视课程体系的系统设计和整体优化。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拓宽知识面,培养人文素质,加强不同培养阶段课程体系的整合和衔接,避免只为人设置课程。科学设计课程的分类包括根据要求按照一流学科设置课程和跨学科课程,以及增加研究方法、研讨会和实践等课程。

6.提供丰富优质的课程资源。加大课程开发投入,协调各学院(系)课程资源,建立开放竞争的课程应用机制。增加短期和精确课程以及模块课程的数量。探索将网上开放和其他形式的课程融入课程体系的机制和方法。鼓励培训单位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设实践课程。

四、建立规范、严格的课程审查机制

7.新课程的严格考试。建立和完善新设课程的申请和审批机制,明确课程标准,坚持按要求和标准评审课程。申请新课程,应从课程的目标定位、适用对象、课程内容、教学设计、考核方式、师资队伍、预期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查。对于通过初审的新建课程,要加强对课程开发的指导和监督。只有通过试谈确认达到了预期标准,才能批准正式开业。

8.定期审查所提供的课程。我们会定期检讨课程的开设及教学效果,以确保课程符合培训需要及维持高质素。除了管理部门和内部及外部专家外,还应注意研究生和雇主对课程审查的参与。对不符合培训需求的课程,应及时调整,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课程,应提出改进要求。对于那些没有改进的可能或改进后仍不能满足要求的,应及时调整教师,单独开设或停止开设课程。

五、加强研究生选课管理

9.重视研究生课程学习计划的制定和评审。课程学习计划是研究生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管理的重要依据。课程计划的制定应以培养目标和学位的基本要求为依据,兼顾研究生现有的基础和兴趣诉求,注重全面能力培养和长远发展需求。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和机制,更好地发挥导师团队和培训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对研究生课程学习计划制定的指导和审查,严格管理和监督计划的实施。

10.形成开放灵活的选课机制。建立和完善研究生跨专业、跨院系、跨学校选课制度和机制,支持研究生按需择优选课。扩大研究生选课范围,增加选课和实践方法的灵活性。在课程学习安排相对集中的同时,根据培养需要,支持研究生在论文写作阶段选修相关课程。

六.改进研究生课程教学

11.促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良好互动。尊重研究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参与教学设计、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在课程学习中,应注意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教学互动。注重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探索和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和引导研究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

12.优化课程内容,注重前沿和教学方法。根据学科发展、人才需求变化和课程实际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浓缩课程内容,加大教学和培训力度。注重通过经典理论的建构、关键问题的突破和前沿研究进展的案例教学来加强研究生对创新过程的理解。加强方法论学习和培训,重点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术认同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课程教学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

13.加强研究生课程的支持服务。构建研究生课程学习支持系统,为研究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建议和有针对性的课程学习指导,开展各种研究生课程学习交流活动。加强教学服务平台和数字课程中心等信息系统建设,为研究生课程学习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

七、完善课程考核体系

14 .创新考核方式,严格课程考核。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等特点。确定评估方法,注重评估形式的多样化、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加强研究生基础知识、创新思维、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注重教学过程的考试,加强考试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紧密结合,通过考试促进研究生的积极学习和教师课程教学的改进。

15.探索建立课程学习综合评价体系。根据学校、学科、博士和硕士层次的实际情况,结合研究生中期评估或建立单独的评估环节,对研究生学习该课程后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是否符合规定要求进行综合评估。对综合评估中发现的问题,指导教师和培训指导委员会应给予专门指导和咨询,并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补课或重修。确实有必要调整培训计划,对不适合继续学习的要进行拆分或淘汰。

八、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16.加大对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激励和支持。深化教师工资制度改革,提高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在教师工资结构中的比重,特别是在绩效工资分配中的比重。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的结果、工作量和质量评价结果将纳入相关的教师评价系列和专业技术岗位评价要求。加大教师承担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的经费投入。对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

17.加强师德和能力建设,提高课程教学能力。完善制度,强化政策措施,引导和要求教师潜心钻研教学,切实教书育人。明确研究生课程教师的资格要求,加强对教师的教学指导和服务。支持教师合作开发和提供课程,并鼓励国际和跨学科合作。实施新老教师结对制度,充分发挥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的作用。建设教学交流和教学技能培训平台,有计划地开展经验交流和培训活动。

九、加强课程教学的管理和监督

18.严格的课程教学管理。培训单位应建立健全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并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教学管理。已确定提供的研究生课程必须按计划组织和完成,不得随意更换教师,不得改变教学和评估安排,不得减少课时和教学内容。研究生课程开始前,教师应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选课特点,认真做好教学准备,并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应详细安排课程各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并对学生的课前准备提出要求和指导。课程教学大纲应在课程开始前向学生公布并报管理部门备案,作为开展教学和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19.完善课程教学评价与监控体系。培训单位应加强对研究生课程的评估,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定期实施课程评估。建立以教学督导为主体,以研究生教学评估为辅助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估与监督机制,对研究生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监督。完善评价反馈机制,及时向教师和相关部门反馈评价结果,提出改进措施,督促和跟踪整改工作。注重发现优秀的教学模式,通过评价和监督提升经验。鼓励引进社会或专业机构和国际认证组织对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诊断性评价。

十、加强政策和条件的保护

20.有关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研究生课程建设,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培养单位通过规划指导、资源配置和质量监督等方式,不断加强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管理。鼓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课程建设试点和课程建设示范工程,组织课程建设经验交流,营造重视课程建设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完善国家教学成果奖励政策,实行研究生教学成果评估奖励分类管理,提高研究生教学成果奖励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