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C实验室连曝安全漏洞 生物安全之弦松不得
郭刚制图
■赵广利,本报见习记者
在过去的几天里,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下属的生物实验室相继发现了安全漏洞,禽流感、炭疽、天花和其他病毒可能泄漏的风险激起了人们对生物安全的担忧。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7月8日表示,可能在20世纪50年代留在那里的天花病毒样本是在华盛顿附近的一个*机构实验室的储藏室里发现的。这一发现令人惊讶,因为自从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在1979年宣布根除天花以来,人们认为美国和俄罗斯只有两个受到高度保护的实验室仍有天花病毒。
这是近一个月来美国健康实验室第二次出现问题。6月20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称,该中心在亚特兰大的一个实验室没有遵守现有的安全措施,没有适当地使炭疽样本失活,导致84人意外接触炭疽。
7月16日,美国实验室安全问题再次暴露。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指出,在本月早些时候震惊天花病毒的实验室的冷藏室中,不仅有已经被遗忘了60年的天花病毒,还有许多生物制剂,例如登革热病毒,也已经被遗忘了几十年。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主任托马斯·弗里登在国会听证会上承认,美国联邦*实验室存在系统性安全问题。
“给我们一个叫醒电话”
“我认为美国疾控中心实验室泄漏显然是一个安全责任问题。我认为美国有相关法规来规范实验室安全,这是管理上的疏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在接受《中国科学日报》采访时表示,在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时,发现存放在实验室的病毒明显不完整。然而,保存在实验室的天花病毒被忽略了。这是一个管理问题。
目前,这一系列事件正在美国酝酿,美国国会也开始举行听证会。
“我们高度关注美国实验室的安全事件,我们应该从这一事件中吸取教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负责人高福认为,美国实验室的安全事件也敲响了我国实验室安全的警钟。“我们正在开会讨论生物安全自查自纠的布局。我们应该从已经发生的安全事故中吸取教训,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我们不能等到它出现才开始关注。”
高福告诉记者,其实我们的课并不远。在2003年非典肆虐中国之后,接下来的一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属的实验室出现了严重的非典疫情。
"生物安全的绳索必须时刻绷紧,不能放松。"高福表示,这要求我们实验室人员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安全意识,充分认识可能出现的后果,并制定充分的应急预案。
世界卫生组织一直非常重视生物实验室的安全。早在1983年,它就出版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该手册根据传染性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感染风险程度将其分为四类。生物实验室根据其设备和技术条件分为四个层次。其相应的操作程序也分为四个级别,并规定了相应的实验室级别和四种微生物的操作程序。
中国在生物安全领域也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法律。《*卫生行业标准微生物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指南》(WS 233-2002)规定了生物安全三级(P3)实验室。
高福告诉记者,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中国的实验室安全等级分类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完全相反(即中国的第四类相当于世界卫生组织的第一类),但含义是一样的。
根据分工,一级病原微生物的相关研究可在普通实验室进行,二级病原微生物的相关研究应在经过认证的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进行。三级生物实验室(P3)是从事高致病性微生物研究的实验室,其中移动式P3实验室是为应对突发事件和特殊目的而设计的,如应对生物战和生物*,设备高度集成,制造难度大。四级生物实验室(P4)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生物安全保护和最危险的实验室,俗称“魔鬼实验室”。目前,只有美国、俄罗斯、日本和欧洲等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拥有这种技术。
任何国家的四级病原微生物是指在本国没有发现、在国外发现并可能危及本国安全的病原微生物,它们必须指定高度受控的实验室进行研究高福告诉记者,中国的P4实验室正在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湖北武汉BSL-4病毒实验室)建设中。
据高福介绍,除了研究对象的差异外,相应的实验室废物处理程序也存在显著差异,包括建筑物的安全等级和实验室人员的资质。
在事情发生之前,应该有一种预防的态度。
"这发生在美国,类似的事情也可能发生在中国."在谈到美国实验室的安全问题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微生物学家赵国平在接受《中国科学日报》采访时表示,不能简单地否认整个系统的安全性。“没有绝对的安全,但也不是因为没有,安全问题才没有被作为一个重要的事情放在领导或负责人的日常工作中。这是一个态度问题。”
海恩定律是航空领域的飞行安全法。海恩定律指出,在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定有29起轻微事故、300起威胁性企图和1000起潜在事故。该法强调两点:第一,事故的发生是数量积累的结果;第二,不管技术有多好,规章制度有多完善,在实际操作中都不能代替个人的素质和责任感。
赵国平指出,一些负责领导的人经常谈论“如何在不湿鞋的情况下沿河行走”。这是态度问题。“有些安全问题可能只有在发生后才被发现,但也可能在发生前及时发现——防患于未然是可能的,这取决于态度(正确与否)。你把安全问题放在第一位还是第一位?”他认为,在领导岗位上,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确保不存在遗漏的安全问题。
赵国平说,部分安全问题是由于代码中的漏洞,部分是由于人为因素。调查发现,如果这是守则中的一个问题,就有必要修改守则。如果发现是人为的问题,就有必要改进人为的东西,“所以发现问题不仅意味着问题,也代表着进步和改革的机会。”
此外,赵还建议媒体不要过度解读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媒体喜欢在天花病毒泄漏的情况下使用“令人震惊”和“震惊”的字眼。我的观点是,人们已经积累了多年的生物安全问题,标准也在日益提高。然而,仍然有一些遗漏、遗漏和错误,这是正常的。”
例如,他说:“不管软件做得多仔细,几乎每个月都会有需要修补的‘缺陷’。汽车工业已经发展了这么多年,它的性能越来越好,但它将不断被召回。如果疫苗的合格率更高,数千万人接种疫苗时会出现异常反应。”赵国平说,这样做的原因是人们无论做什么都会考虑安全问题,但是一旦样本量大,参与人数多,参与范围广,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安全问题。本质上,小概率事件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如果有这样的态度,那就是‘臭虫’。”
科学家呼吁禁止人工病毒
高福告诉记者,在生物安全领域还有另一个需要特别强调和预防的问题:人工制造的病毒。
“我国卫生部门长期以来一直反对人工病毒,不能制造病毒。这关系到生物安全。但不幸的是,世界各地的许多科学家在实验室制造病毒。”高福说,“一个小小的疏忽就可能导致病毒样本的泄露,美国实验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旦泄露出去,将会非常危险,后果不堪设想。”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在美国*实验室暴露于炭疽病毒、天花病毒和H5N1禽流感病毒之后,一些科学家呼吁限制制造高致病性流感病毒等危险病原体的实验室。他们担心,如果这些病原体泄漏出去,可能会导致无法控制的全球流行病。
一个名为“剑桥工作组”的科学家小组发表声明称,最近美国*实验室安全漏洞的暴露提醒人们,即使是最安全的实验室也“容易出错”与病原体控制相关的类似事件正在增加,在美国的学术和*实验室中平均每周发生两次。这种事故令人担忧,但制造潜在的流行病原体是一个新的更严重的问题。
这份声明是在哈佛大学起草的,已经有18名科学家签署,包括哈佛大学教授马克·李普西和新英格兰生物实验室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罗伯茨。
“我们不需要人工变异。我们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决定了不可能考虑和研究所有可能的病毒突变病例。我们的研究应该是自然选择的观点。”高福指出,人为变异的可能性只是所有变异可能性的一小部分,而这一部分很可能不会发生,“因此反过来的风险远远大于研究本身”。
在实验室制造具有高传播能力的危险新病毒,尤其是流感病毒,会显著增加意外感染的风险,并可能导致“无法控制或无法控制的全球流行病”。从历史上看,一旦一种新型流感进入人群,它将能够在两年内感染四分之一或更多的世界人口。
“纳税人的钱不能用来研究一些不相干的东西。我建议应该特别强调这样一个事实,基于人类对病毒的了解,没有必要制造病毒。我们应该严格注意生物安全,不要随便做任何事情。”高父说。(原标题为“生物安全绳松动且不允许”)
扩展阅读
生物技术实验室废物的来源、危害及处置
生物危害因子包括细菌、病毒、衣原体、寄生虫、重组体、过敏原、培养动物细胞、实验动物感染诊断样本、组织废弃血液样本等。生物废物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来自人体或可感染人类、植物和动物的组织和细胞的废物,或被生物有害物污染的废物,包括培养皿、培养液、移液管、吸头、生物反应废液、废弃的实验动物、实验动物组织、细胞和血液等。,以及大肠杆菌工程菌株的感染性培养物、转基因植物细胞和植物等。第二类生物废物也称为类似废物,指未受污染的动物组织细胞、细胞培养物、植物、再生植物培养皿等。
生物废物主要产生于医学生命科学学院或科研机构的实验室,其中大多数含有生物活性物质,因此成为疾病传播的潜在原因和潜在的生物安全风险。工程菌非常容易在环境中繁殖,因为它们具有抗生素抗性。过敏原和实验动物排泄物经常导致人或动物感染,这可能直接导致疾病的传播,甚至产生前所未有的突发病例,带来不良的灾难。生物废料对自然植物也有很大的影响。通过污染地下水源、土壤或直接干扰植物本身,它们可能导致植物大规模死亡,导致某些植物物种灭绝,改变特定地区的植物群落,引起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并进一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不合理放弃转基因植物可能导致外源基因漂移,导致超级杂草的出现,并对特定地区的植物群落变化造成损害。
第一类生物废物可能造成公共危害。它们必须放在高温灭菌袋中,高温灭菌后焚烧或深埋。实验动物的尸体和废弃物应进行喷洒和消毒,然后用塑料袋包装,并深埋或焚烧。尿液、血液、唾液等废弃物应加入漂白粉,搅拌后倒入化粪池或厕所或焚烧2-4小时。第二类生物垃圾不危险,不需要特殊处理,可视为生活垃圾处理。
(摘自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莉博士、实验者《生物技术实验室废弃物安全管理研究》)
《中国科学报》(2014-07-25,第14版)
上一篇:数学名题—最大树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