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高校体育,“马太效应”如何解

科普小知识2022-07-25 19:35:59
...

■我们的记者陈彬

年底和2016年初,两个与大学体育相关的文件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一是2015年底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2014年全国体质监测公报》。公报直截了当地说,中国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稳定但积极的趋势,而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

这对高校来说显然不是好消息,但也有好消息。不久前,人民体育和人民网舆论监督办公室联合发布了《2015年中国普通高校体育竞赛名单》。排名显示,中国学生的体育竞赛水平正在提高,影响力正在扩大。正如中国大学体育协会竞赛管理部主任程洁所说,“中国目前在世界大学生竞技体育舞台上处于世界一流水平。"

在高校中,竞技体育和普通体育教学可以看作是体育工作的两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现在,这两大任务似乎正呈现出一种“马太效应”——本已强劲的大学生竞技体育仍在蓬勃发展,而普通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却在不断下降。

这种马太效应正常吗?

尴尬的“28条法律”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弄清楚一个问题,即高校竞技体育的实力与普通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有多大。

事实上,在“2015年中国普通高校体育竞赛名单”公布后不久,就有很多评论将两者联系起来。似乎竞技体育的力量应该导致大学生整体身体素质的提高。然而,在北师大体育学院院长毛振明看来,这两者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大多数从事竞技体育的学生都是准职业体育人才。他们的水平很高,他们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也是为学校培养和赢得荣誉。但是这些人和大学生的体质完全不同。他们甚至不参加大学生体质测试。”毛振明说,高校里也有一些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协会。他们的大多数参与者都是热爱运动的学生,但他们只是大学生中的一小部分。

“大学体育有一个‘28定律’,即20%的人占据了80%的大学体育资源,而剩下的80%的学生几乎不锻炼身体。”毛振明。

然而,正是这些20%的体育爱好者给许多人留下了大学生热爱体育的错误印象。因为“操场上总是有热闹的场面,甚至学生们经常争夺运动场地。但是,尽管他们在争夺体育场馆,大多数大学生仍然在图书馆看书,在宿舍玩游戏。”

因此,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无论是致力于训练并准备为学校赢得荣誉的高水平运动队,还是日复一日出现在运动场上的体育迷,他们在提高大学生整体身体素质方面都没有发挥多大作用。

所以,我们又回到了以前的老问题——这正常吗?

体育使学生不喜欢体育。

“校园的两个不同部分造成了非常矛盾的局面。这在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对比。”毛振明说,一个“特殊”就足以解释这种现象的异常。

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圈内人”,毛振明走访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在他的直觉中,无论是我们的东亚邻居日本、韩国还是*,大学里都有这样一个“28定律”。只有在我们中国的大学里,这种现象才更加明显和严重。换句话说,更多的中国大学生被体育“孤立”。

仔细观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不复杂。

“首先,我们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本身并不鼓励儿童参加体育运动。许多家长认为这会耽误他们的学习。应试教育的趋势大大加深了这种看法。”毛振明说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们的体育课已经培养了很多不喜欢体育的孩子。

这不难解释——目前,中小学体育课的安排普遍单调,田径项目是主要项目。“许多小学和中学体育课实际上是在上课”。结果,许多学生,尤其是女生,在接受了12年的体育教育后,对大学体育失去了兴趣。

“女孩们经常问我,我怎么去上大学和上体育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厌倦。”毛振明。

如果说毛振明将学生对体育的冷漠归咎于他们的兴趣,那么东南大学体育系的负责人蔡晓波将更多的归咎于制度和要求的执行。

“在小学和中学,许多地方体育与初中入学考试和高中入学考试挂钩,学生身体健康测试和身体健康监测与体育成绩挂钩。参加体质监测的大学生数据由监测点学校根据整群抽样原则随机选取的不同年龄的大学生组成。这些学生包括新入学的大学生和面临考研和找工作压力的高中生。此外,目前考试的种类很多,所以大多数被选中参加考试的学生都很无助,他们对工作没有贡献的情况时有发生。大学生公布的考试数据不可避免地会继续下降。”蔡晓波说道。

事实上,2014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国家标准》(2014年修订)明确规定,学校必须在每个学年对所有年级的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只有达到良好或以上标准的学生才能参加评估和奖励。然而,根据蔡晓波的理解,许多学校并没有实施。

“如果高校完全遵循这些标准,将学生的体质与评价和奖励联系起来,至少学生会注意到这一点,但现在我们做得并不好。”蔡晓波说道。

强制性的?有趣吗?

不管为什么,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下降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那么,有没有可能利用竞技体育的力量来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呢?

毛振明没有否认这一点:“例如,大学的高水平运动队可以邀请更多的外国队参加一些比赛。以这种方式创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和体育魅力。但是,必须承认这种影响并不明显,必须找到更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这种校际体育交流能带来一定的效果,但目前国内高校并没有广泛开展。例如,清华大学体育系副主任杜超在一次采访中承认,清华大学的校际交流“很少”,甚至有些交流更多地体现在“管理层面”。但是清华大学恰恰是这次公布的体育竞赛名单中的第一名。

在毛振明看来,解决大学生身体素质问题的关键在于“理性”和“感性”。

“所谓理性水平,就是要从根本上让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让他们明白,年轻时锻炼是为了避免将来身体失调。否则,大学生很难有体育锻炼的热情。”他说。所谓“情感层面”,就是改革体育课程,让新的体育项目走进大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必须有一个好的项目来‘吸引’学生。”

然而,蔡晓波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体育课程对大学生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在增强体质的同时,让学生学习一两项终身喜爱的运动。两者相辅相成,但也存在一些矛盾。”蔡晓波说:“如果前者是为了目的,它需要一定的强制。毕竟,增强体质的过程需要一定的锻炼强度和强度。有些练习甚至很无聊。但是,如果以后者为目标,就应该通过学习体育课程来强调兴趣,提高兴趣,养成习惯。体育课程应该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

具体来说,一方面,我们在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时,不能盲目迎合学生的需求和爱好,而应该对体育课程方案的锻炼价值和效果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学生在选择体育项目时,可以尊重学生的兴趣,但在具体实施课程教学时,必须遵循体育课的目的来增强体质。“我们可以给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但不允许学生逃避体力劳动,甚至获得学分。”蔡晓波说道。

《中国科学新闻》(第六版,2016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