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局地土壤重金属严重超标危及农产品安全
记者日前从第四届中国环境整治论坛获悉,中国土壤污染现状严峻,局部和局部地区土壤污染隐患突出,对农产品安全构成威胁。土壤污染的修复迫在眉睫。当务之急是从加强立法、提高标准和改进技术入手,切实推进土壤污染整治工作的实施。
土壤污染隐患突出
危及农产品安全
国家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近日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调查简报》显示,土壤污染总超标率为16.1%,轻度、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分别为12.1%、2.3%、1.5%和1.1%。在中国,87.9%的第一类和第二类土壤适合农业种植,12.1%具有潜在的生态风险,其中3.0%为中度和重度污染。
土地污染主要表现为土壤酸化和有机质下降。中国工程院院士魏说,南方的土壤大多是酸性的,但由于大量的化肥和酸雨的影响,酸度进一步增加。在一些地区,土壤的酸碱度平均下降了0.5-0.7个酸碱度单位,有些甚至下降了2.1个酸碱度单位。例如,湖南的强酸性土壤(酸碱度4.5-5.5)从1980年代中期的491300公顷增加到2006-2010年的145.6万公顷。
土壤酸化和土壤有机质下降不利于重金属的络合和固定。东北黑土区的有机质从复垦时的8%-10%下降到目前的2%-3%,有机肥的施用普遍减少,导致土壤退化。
专家认为,多年来,我国土壤污染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化肥的过度使用,以及农药的过度和不科学使用,导致农药残留超标。自1984年以来,我国化肥(氮肥和磷肥)的用量不断增加。目前,化肥的平均用量为400公斤/公顷。东部地区的最高含量可达600千克/公顷,是世界公认的警戒限值(225千克/公顷)的1.8倍多,是欧洲和美洲平均使用量的4倍多。
此外,尽管近年来中国已经淘汰和禁用了高毒、高残留农药(有机氯和有机磷),新的农药品种不断投放市场,导致人畜中毒事件急剧下降,粮食和蔬菜作物中农药残留合格率提高,但目前中国农药消费量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对科学合理使用农业病虫害预警预报的技术指导不足。绿色害虫控制方法,如物理和生物控制方法,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和推广,杀虫剂、抗生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不能减少。
土壤污染对农产品安全构成威胁。2013年,中国环境监测站在蔬菜种植区采集了4910个点,发现超标点1188个,占24.3%,其中轻度污染16.8%,轻度污染5.3%,中度污染2.1%,重度污染1.0%。重金属污染占17.5%,有机污染占7.9%,复合污染占1.3%。
当地重金属超标惊人。
维修面临许多挑战。
魏说,目前我国土地污染的总体情况是,一些地区土壤污染比较严重,特别是在重污染企业用地及其周边地区,工业废弃地,工业园区,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场,采油区,矿区,污水灌溉区,主干道两侧等地方和局部地区。主要污染物是镉、砷、铅、汞、铬、铜等。
中国环境监测站2011年对284家工矿企业周围土壤的调查和监测结果显示,68.1%的土壤清洁、洁净,13.1%轻度污染,3.3%中度污染,13.5%重度污染。
2011年,农业部对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省重点污染地区88个县的237.2万亩稻田进行了调查,超标面积为160.8万亩,超标率为67.8%,其中镉污染最为突出,其次是砷、镍、铜、汞和铬等重金属,超标率较低。
记者了解到,目前,土地污染整治问题已经引起了关注。*、公众和科技工程师都非常重视这一问题,并在中国启动了一些重要项目,如北京焦化学院、杭州农药厂和长株潭重金属污染农田的修复。
此外,国家环保部还发布了五个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文件,包括《场地环境调查技术指南》、《场地环境监测技术指南》、《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指南》、《污染场地土地修复技术指南》和《污染场地术语》,以指导污染场地的调查和评估。
然而,许多专家认为,总体而言,我国土壤污染修复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土壤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定严重滞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滞后和缺失,污染类型和浓度限值标准缺失,土壤修复目标不明确,土壤修复技术、设备和化学品研发储备不足,成功案例少,修复过程中如何防治二次污染等。
迫切需要立法、标准和技术等许多措施。
促进土壤污染修复
根据上述土壤污染的实际情况,受访的专家学者建议采取更多措施提高土壤污染修复的有效性。
首先,建议加强土壤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国家已将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立法纳入其计划。在早期阶段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建议加快立法步伐,明确各部门的法律责任和义务,规范生产生活活动,确保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共同管理。气体、水、固体废物和土壤污染被一起处理。提高土壤肥力,防止污染,确保我国食用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双重安全。
魏建议在国家层面制定《农药管理法》和《化肥管理法》,借鉴欧美先进经验,加强农药登记和再登记管理,对农药生产、经营和使用全过程实施监管。加强化肥的科学合理使用,提高当季化肥利用率。参照欧盟做法,应控制化肥总量,减少氮磷肥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频率,提高肥料有效利用率,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产品质量。
其次,借鉴国外“双指标”和“分级标准”的经验,*组织研究和修订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研究制定土壤污染因子的“总量”和“可溶态”双指标标准体系,为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在“双指标”的基础上,根据国情和当地情况,制定分级标准体系,为土壤的分级开发利用和土壤污染的修复与治理提供标准依据。
中国节能土地环境修复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庆认为,一个符合中国实际的可行的土壤修复标准体系应包括政治体系、管理体系、技术体系、培训体系等。
第三,加强土地污染修复技术的研发和示范,规范市场秩序,提高技术准入门槛,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每年编制成功的修复案例进行推广。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Tsinghua University Environmental College)教授李光河表示,当前推进中国土壤污染整治工作存在突出的技术弱点,往往是以个案为基础解决问题,缺乏创新思路。“要培养高水平的土地污染整治项目设计和规划团队,培养创新和领先的工程思维,能够提出绿色整治和低成本整治的新思路。”(原标题:中国当地土壤中重金属超标令人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