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大环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三年后通过验收

科普小知识2022-07-26 15:12:17
...

接受延期三年

■我们的记者莎拉

经过近三年的竣工,不久前“广西环江县大环江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终于通过验收。

这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土壤修复工程,修复了1280亩重金属污染的农田,涉及广西环江县的3个乡和7个村。2010年,在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和广西环保局的支持下,环江县*依托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环境修复中心组织实施了该项目。

然而,项目完成后,由于没有相应的评估和验收方法,验收延迟。这让各方都感到非常尴尬。

用中国环境科学院研究员顾的话说,“中国对重金属污染修复市场和管理思想还不清楚。这个项目是一个先例。”

验收会波折重重

该项目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个土壤修复项目。

2012年项目完成后,项目组向相关部门提交了验收申请。然而,由于缺乏以往对如此大面积土壤修复项目的管理经验,以及项目涉及的因素多、技术含量高,国家没有现成的标准可供参考。

为此,监理人员花了大量时间邀请环境保护部生态司、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研究所、广西环境保护部等单位多次来环江考察,最终制定出了评估验收办法。

经过三年的验收,项目组已经向相关方提交了四、五份验收申请。对此,参与评审和验收的相关专家也感到非常无奈。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环境恢复中心副主任雷梅表示,尽管该项目已经结束,但研究团队并没有放弃对该地区的关注和技术支持。“事实上,由于资金问题,该县仍有数万英亩被污染的农田没有得到修复。”

治理仍在继续

2001年6月,百年一遇的暴雨导致尾矿坝溃决,给环江沿岸数万亩农田造成重金属污染。

从那以后,污染土地的处理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2005年,在科技部、中科院、基金委等部门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环境修复中心根据环江县土壤污染的特点,开始研究开发土壤修复技术,先后提出了植物提取、过熟植物与经济植物间作、植物屏障、重金属钝化等修复技术。

经过几年的治疗,取得了初步的修复效果。从2012年开始,“广西环江县大环河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项目”正式启动。两年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核心区,土壤中砷、镉等主要污染元素减少了10%以上,在采用钝化和修复技术的地区,重金属有效含量显著降低。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陈告诉《中国科学日报》,控制区农产品产量达到当地正常产量的90%以上,农产品重金属合格率达到95%。通过超富集植物收获物的安全焚烧、蚕沙的无害化处理和桑枝的回收利用,实现了整个修复过程的环境安全和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根据20-50年中长期农业收入计算,恢复1280亩耕地可产生1.56亿元和3.9亿元的经济收入。

在科技部“863”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继续在环江开展修复工作,基于该项目的相关修复技术正逐步走向产业化。

维修技术有待完善

通过工程应用,该项目提出了土壤修复工作的大规模推广模式,形成了“*主导+科技支撑+农民实施”的农田修复模式,被评价专家认为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雷梅在回答时解释说,结合污染地区修复技术的实施,应考虑如何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以便根据当地情况更好地促进土壤修复。“土壤修复需要投入成本,并影响作物种植。如果农民不能从中受益,就很难向前推进。”

因此,一方面,项目组建议农民种植不进入食物链且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作物品种;另一方面,建议建立下游产业链,吸引农*动参与修复工作。

尽管该项目已取得初步成果,但中山大学教授邱荣良认为,从技术角度来看,不同修复模式的组合应用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国农田土壤修复技术体系仍需完善。

中国科学新闻(2015-08-27,第一版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