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重金属污染:耕地“去重”难言轻松
几天前,湖南许多地区开始全面施用石灰修复重金属污染农田。之后,一场更大规模的“修复运动”可能会开始
■本报记者彭克峰见习记者蒋
拯救被重金属污染的农田的战斗正在进行。
六月中旬,水稻正在分蘖。在湖南省长沙县,穿着白色防护服的专业人士从装满石灰的桶里舀石灰到稻田里,那里的重金属含量超过了标准。石灰会进入土壤,与重金属“搏斗”,降低重金属的活性。
目前,石灰在长沙县重金属污染农田的应用正如火如荼,主要是由专业队伍、专业合作社或农民自己喷洒石灰。
在不久的将来,这种大规模的农田恢复将在湖南的许多地方继续进行。这一切都来自于国家几天前正式启动的重金属污染农田的综合治理。
农田恢复的帷幕已经拉开。这意味着试点工作结束后,一场更大规模的恢复重金属污染耕地的战斗可能会开始。
然而,在最近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许多专家认为试点工作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受污染农田的恢复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各地情况不同。点对点的推广工作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
技术比金钱更重要。
长株潭农田恢复试点工作全面展开。
长沙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除施用石灰外,还将使用有机肥、喷施叶面肥、深耕改土和种植紫云英来改良土壤,优化农田水分管理,防止土壤板结。
显然,在**安排专项资金补贴试点地区后,地方*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
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研究中心主任陈认为,植物修复是修复和去除重金属污染农田最有效的方法。
他对湖南省长株潭地区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综合治理试点的积极态度表示赞赏,但对推广数万亩甚至数十万亩不进行大规模工程技术示范的做法表示担忧。“总的来说,有必要进行大量的初步研究,以确保这些措施是有效的,但仍不清楚能否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缺乏充分的前期研究积累和成熟技术的整合。如果没有充分的预先规划和大笔资金的突然投资,风险就不小。”
他认为,为了修复被重金属污染的农田,研究人员在一开始就面临着缺乏资金支持技术研发和工程示范的问题,“但当大规模资金进来时,我们会发现主要的瓶颈问题是技术而不是资金。这时,我们会发现基本的技术储备和管理团队是不够的,很少有人能够掌握和使用这种技术。”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的副研究员蔡超也同意这一观点。不过,他强调,在资金方面,由于大面积的耕地恢复和长期的恢复效果,需要大量持续的资本投资,“这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以及管理人员的决心和耐心”。
管理层应注意
对于这项试点工作,陈表示,资金充足时,也要注意管理。
他认为,相关主管部门需要明确的是,如此庞大的试点工作需要明确人才队伍是否充足。如果只修理1000亩或2000亩,掌握修理技术的专业人员并不多,但如果修理几万亩或几十万亩,技术人才可能就不够了。
陈认为,中国在这方面毕竟没有积累任何经验,过去也没有相关的管理经验。相关部门应认真考虑这种大规模投资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也许只是拔苗助长,但不利于土壤修复领域的健康发展。”
蔡超认为,要在不同地区开展污染农田的治理,首先要摸清情况,不能盲目启动修复工程,要示范修复技术,要有现场试验,要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可行的修复方案。
标准化和参与
如果长株潭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效果,能否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对此,蔡超表示,由于中国早期的技术和人才储备不足,发展进程不应过于激进,进展中的困难应得到更充分的考虑。
另一方面,陈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一些建议。他的团队开展了20多年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工作,先后在广西、云南、河南、湖南等地完成了7个修复示范项目,最大项目面积达到1280亩,在规模和技术指标上是国内外领先的农田土壤修复项目。
“从几十英亩到几万英亩是不同的概念,几十英亩可以由研究人员和研究生直接完成,到几百英亩,几千英亩必须由农民经营。如果是农民做的,技术是否成熟,农民能否掌握,技术是否规范,是否稳定等。,都需要仔细研究和考虑。只有通过标准化和标准化工程技术,农民才能掌握这项技术。”陈对说:
蔡超还表示,为了进一步推广,应该对农民进行更多的培训,包括技能、环保意识、种植水平等。“只有农民的积极参与,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农田恢复的效果”。
中国科学新闻(2014-06-24,第一版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