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科学认识中药“毒性”:研究应另辟蹊径

科普小知识2022-07-27 08:10:25
...

科学认识中药“毒性”:研究应另辟蹊径

在山西省运城市中医院,一名药剂师正在为病人配制中药。严新摄影(信息照片)

毒性中药往往具有独特的疗效,其毒性成分是其有效成分。中医历来尊重“以毒攻毒”的理论。有毒的中药被用来治疗慢性病。

历代医家和本草学家都称乌头为“有毒”和“剧毒”。2000多年前,《神农本草经》将附子列为“毒性多、不能长期服用”的“低级”药物。现代研究表明,附子中含有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等有毒成分。

已故著名的老中医李可很好地利用了附子。有毒的乌头变成了救命的药物。他认为“乌头是心脏中最强有力的药物,它的毒性正是使死者起死回生的药物得以保存的地方。”

一名65岁的男性患者患有心肌肥大、无法躺下、呼吸困难、面色灰暗、手肘冰冷、双膝发冷、汗流浃背、舌红无苔、脉浮弱(260次/分钟)、血压未检测到、呼吸困难和迫在眉睫的危险。李克廉开了三剂药:第一剂含附子200克,病情没有变化。当两剂附子加到400克时,它稍微稳定;当第三剂乌头加到500克时,疾病开始缓解,四肢变暖,脉搏也减慢(90次/分钟),血压为160/70毫微克,患者在调理1周后出院。

“它是一种具有三重毒性的药物,无毒且不作为药物使用。”中药早就知道中药的毒性。神农的《本草经》将中药分为上品、中品和下品。《中国药典》2010年版载有常用中药和饮片,包括73种毒性中药和10个高毒性品种。

中医历来尊重“以毒攻毒”的理论,即以毒攻毒的中药治疗慢性疾病。唐代王冰也说过:“辟邪,说实话,毒是唯一能做的事。它被称为毒药,因为它是可以做到的。”明代名医张景岳认为“药治疾病,药为能量”。有毒中药往往疗效独特,其毒性成分是其药效成分,如治疗白血病的砒霜制剂、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马钱子、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雷公藤等。,这在世界上已经得到公认。

中国中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席、国家药典委员会成员王成德说,有毒中药是一种好中药,普通的普通药物无法替代。砷、附子、麝香、川乌、大黄、雄黄、朱砂、马钱子等。可以扭转局势,战胜顽疾。如果应用得当,它们将取得显著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药物毒性越大,药物越有效,药物就越好。

在中医中,“毒”是指药物的偏见,用来纠正人体的偏见。治病的本质是祛邪,调节人体机能。根据药物性质的严重性,即大毒性、普通毒性、小毒性和无毒性之间的差异,确定处方的重量和大小。尤其是药效强的药物,更应正确使用,这样才能在不损害权利的情况下消除疾病,最大限度地保持正气,消除致病因素,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王成德指出,中药中的有毒物质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有毒成分是无效成分,如半夏、银杏叶、苍耳子等有毒成分没有疗效。移除它们可以防止中毒;第二,有毒成分是有效成分,也就是用它们的毒性来治疗疾病。马钱子中的马钱子碱和巴豆中的巴豆油都是有毒有效成分。如果它们被移除,药效将会消失。如果使用生药,会引起中毒。只有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才能降低毒性,保持一定的药效。因此,如果使用得当,有毒药物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如果使用不当,会导致中毒。他认为“药”和“毒”是对立统一的。中药毒药既有对人体不利的一面,也有治疗疾病的一面。正确把握和理解中药的毒性,无疑有利于临床安全用药。

有毒中药的毒副作用可以通过加工或配伍来减少或消除。辨证用药不仅能提高疗效,还能降低毒性。无毒中药如果不辨证使用也会产生毒副作用。

在中药临床应用中,通常有三种降低毒性和提高效率的方法:第一,加工降低毒性。通过特殊加工工艺降低或消除中药毒性;第二,中药的配伍降低了毒性。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它不仅仅是一种药物,而是多种药物的组合,以降低毒性,提高效率。第三,有毒中药按处方药管理。在选择过程中,任何有毒的中药都不包括在非处方药中。这些药物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加工的中药可以降低或消除毒性,保留药理活性,提高疗效。马钱子用于祛风止痛、舒筋活络。加工前,它含有生物碱马钱子碱,含量和毒性最高。热烫和油炸后,总生物碱含量分别下降7.9%和8.4%,毒性分别下降48.5%和52.2%。

王成德说,加工有毒中药可以降低有毒成分的含量,破坏或改变有毒成分的化学结构,并与特定的加工辅料一起发挥解毒作用,破坏共存酶的活性,防止其酶解等。由此可见,标准化加工具有解毒、减毒、制药、增效的功能。

通过适当的配伍,可以减少或消除有毒中药的毒副作用。中药方剂由多种中药组成,中药配伍强调“君、臣、佐、因、制、制”,或增强药效或限制毒性,以达到最佳、最安全的疗效。

王成德介绍,药理研究证明,由附子、干姜和甘草组成的四逆汤的毒性远远低于单独使用附子。例如,在狮子汤中使用大枣来减轻甘遂、大戟和芫花的毒性。毒性中药的应用非常重视配伍,主张“毒则制毒”,毒性应通过药物配伍来制毒。

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研究员刘昌华表示,有毒中药不会单独使用,而是会与其他草药结合使用,以确保复方草药的整体疗效,同时将单一草药的可能毒性降至最低。

长期合理煎煮,降低毒性,保持疗效,是许多医生应用有毒中药的可靠经验。经过长时间煎煮,有毒成分挥发或水解减少,有效成分仍能保留发挥疗效。细辛的毒性成分是挥发油中的黄樟素,有效成分是挥发油中的甲基丁香酚。实验表明,细辛煎煮30分钟后,仍有一定量的有效成分甲基丁香酚保留在汤剂中,而毒性成分黄樟素的含量大大降低,不足以引起毒性。

有毒中药的应用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大剂量,一旦过量,应立即停止用药。如果朱砂的剂量从0.2g开始,然后逐渐增加,但最大剂量不应超过1g,并且不能服用太长时间或连续服用。

王成德指出,有毒中药安全范围窄,常用量少。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中毒,因此应严格控制其剂量。不仅应限制每种药物的剂量,还应限制用药时间,掌握药物的总剂量,以防止药物在体内积累和中毒。患者如有中毒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解毒措施。

他强调,辩证用药不仅可以提高疗效,还可以降低毒性。无毒中药如果不辨证使用也会产生毒副作用。辨证论治包括辨病、辨证论治、辨人、辨地理、辨时间、辨民族,从而扬长避短,扬长避短,使药物发挥最大功效。

中西医属于不同的医疗体系,不能用西医的安全标准来评价。积极引进先进的毒理学技术和方法,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毒性评价体系。

近年来,中医“毒”扰频频发生。主要原因是中医和西医属于不同的医疗体系,很多人用西医的安全标准来评价中医。中药是否有毒一直不清楚。

一些专家建议,中药企业上市后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和药物再评价,以产生令人信服的科学数据。企业是药品的第一负责人。开展产品投资研究,通过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证明产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持不同观点的专家认为,中药的药理毒理研究不能借用化学药物的方法。中药的各种成分协同工作。安全性研究是特殊的,毒理学研究需要大量的验证工作。再加上中药企业的巨额资本投资,大多数企业都负担不起。

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2年统计显示,西药不良反应率为81.6%,中药不良反应率为17.1%。据资料显示,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西药。钱钟志说,临床上,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远低于西药,严重不良反应较少。

事实上,我国有关部门一直在对中药进行严格的监管。在中药新药注册和管理方面,制定了中药安全性评价指南,建立了全国性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网络,重点研究和建立适合中药特点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和质量控制标准。

钱钟志强调,“有毒”药物的结论必须有大量严格规范的临床报告,应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的专家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后,将向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其他机构没有资格出具该药物“有毒”的结论。

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叶祖光认为,中药成分的复杂性、有效成分的模糊性和配伍的完整性增加了人们对中药毒性的研究和认识的难度。他建议在中药安全性评价中,积极引进先进的毒理学技术和方法,建立符合中药特点的毒性评价体系。

中国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张说,中药毒性研究要走一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新路。以砷为例。砷是一种无味的白色粉末。它的化学名称是三氧化二砷,100毫克可以杀死人。这种气味在古代经常被用作“为了钱杀人”的毒药。现在它是治疗白血病的良药。它于1999年在中国上市,并于2000年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认证。

王成德认为,利用中药中的重金属来防治疾病已被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特别是在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它具有独特的特点,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因此,中药毒性的研究和开发不应受到西药的限制。(原标题:对中药“毒性”的科学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