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郑庆华:推动教育信息化须上下合力
■王志康,本报见习记者
教育信息化必须为教育教学服务,只有深度融合,才能支撑教育教学的发展。
前不久,在Xi交通大学召开了计算机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及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教学研讨会。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领域的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的建设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增添了许多色彩。
我国教育信息化始于20世纪90年代,已经发展了20多年。那么,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呢?它是如何发展的?目前的情况如何?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对此,记者采访了Xi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
目前,它已经进入了智能化阶段。
中国科学新闻: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它是如何发展的?目前处于什么发展阶段?
郑庆华: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唯一途径和基本手段。通过教育信息化,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资源载体、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学管理和服务的精细化、规范化、个性化和现代化。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它首先应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这是第一阶段。后来,它发展成为一个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包括最基本的课程安排、成绩管理和学生身份管理。这是第二个阶段,即教学业务管理的信息化。第三阶段是数字化和网络化。大量的课程资源被设计成在线开放课程、视频开放课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这是一个教育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共享的时代。
目前,教育信息化正进入第四阶段,即向智慧教育方向发展。其核心是整合来自学生学习、教师教育、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等各个方面的教育大数据。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挖掘学生的教学规律和个性化学习特点。从宏观情况到每个学习者和每个教师的教学特点和规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准确的服务,为教学管理提供智能决策支持。
然而,这需要一个过程和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
《中国科学报》:与过去相比,中国当前教育信息化的特点是什么?
郑庆华:总的来说,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并没有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其特点是教育信息化已经深入整合,成为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者不可或缺的支持工具。此外,教育信息化越来越智能化,大数据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跨媒体集成等手段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就内容、方法和手段而言,它们已经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
基于“教育资源”的建设
《中国科学报》:有学者认为,教育信息化不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简单结合,而是应该以“教育资源”建设为基础。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郑庆华:一定是这样。教育信息化必须为教育教学服务,只有通过深度整合,才能支撑教育教学的发展。就像水和面粉的关系一样,只有把两者混合在一起,才能揉成面粉,然后才能生产出各种面食。教育中的信息技术也是这样一个问题。只有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才能产生这种效果。
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一切都有一个从理解到应用的过程,我们不能让发展了数百年的教育和教学完全被教育信息化所取代。这是不现实的。
此外,多种模式的混合是最有效的,因地制宜是最重要的。传统的板书、教材、辅导和纸质考试模式不能因为强调信息化就被信息化所取代,面对面的评论和互动也不能被互联网所取代,不能走向极端。在我看来,无论什么方法有效都应该采用。
《中国科学报》: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郑庆华: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基层教师和管理者对信息化的理解和应用,因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信息化的最终和最重要的用户和受益者。这是教师理解和应用教育信息化理论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实践的最根本的问题。
当然,这个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自身需要了解信息化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如何用信息化手段重组教学,重新设计课程,用可视化和信息化手段再现复杂问题。
从宏观角度来看,国家需要建立一个平台和机制来汇集国内的优秀课程,以便那些通过信息技术对教育和教学做出巨大贡献的人能够得到应有的承认,并树立榜样和基准。
推进教育信息化必须与领导和基层合作
《中国科学报》:近年来,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方式,如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和微课已经成为热点。它们如何影响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郑庆华:应该说,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方法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教学和教育信息化。
这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方法使一群教师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感到,互联网和多媒体信息方法确实能够改变教学和学习,并将资源从学校内部扩展到学校外部和整个世界。
例如,Xi交通大学现在有近100门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有些课程放在平台上,比如清华在线,其他的放在Coursera平台上。通常,在线学生人数在5万到6万之间。这些学生大多来自各行各业,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打破了原有的墙式校园课堂教学模式。
同时,Xi交通大学也是陕西省和西部地区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的中心。我们免费向西部地区相对缺乏优质教育资源的高校发送了一些课程,帮助他们实现学生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愿望,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社会效果。
此外,我们通过大规模的开放在线课程收集了一批教育大数据。传统课堂教学结束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但现在通过大规模的开放在线课程,学生在学习中如何学习,他们在哪个知识点上停留了多长时间,他们什么时候学习的,问了什么问题...这些数据可以保存下来,供我们做事情后分析。
另一点是,我们也在讨论跨学校选修课,学分互认,打破传统的师生身体交流方式,这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总之,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值得探索和做的事情。
中国科学报:你认为实施教育信息化应该注意什么?
郑庆华:推进教育信息化,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方向,那就是“助不添乱”。信息化是帮助其他业务变得更加高效、人性化和标准化的工具和手段。因此,从事信息化的人必须清楚地知道他们是在帮助别人,而不是阻碍别人。换句话说,我们不能仅仅为了信息化、为了使用表面和为了在形式上看起来好而这样做。相反,我们应该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看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它,并以此为标准。
同时,教育信息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此过程中,旧系统可能仍在运行,新系统需要重建。此时,相互支持和协调以确保两个系统之间的平稳过渡非常重要。
在整个过程中,领导者自身要转变观念,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带来的重大变化,形成强大的驱动力,自上而下自然推进。否则,如果基层单位有积极性,领导不重视,或者只靠领导重视,基层单位不配合,就很难成功。
《中国科学日报》(第7版,2017年7月4日)
上一篇:愿山河无恙 你的岁月再无伤
下一篇:《自然》6月锐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