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新高考”模拟选科调查:物理被选率仅次于化学

科普小知识2022-07-28 08:37:14
...

从2020年起,全市将实施“新高考”。根据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将不设文理分科,学生高考成绩将由统一考试科目的成绩和三个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的成绩组成。换句话说,2017年进入“新高中”的孩子在未来参加高考时将有更多的选择:除了必修的语文、数学和外语之外,他们还可以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六个等级考试科目中多选择三个科目。

为了准确把握学生在考试、选题和选课方面的变化给学校课程安排和资源配置带来的变化,北京教育学院课程与教材中心最近在全市9所学校发放了3000多份问卷,希望通过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选题组合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实验性高考改革中课程计划、学校课程安排和资源配置的制定提供参考。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课程选择和组合上仍呈现出一定的“文科倾向”。不同于其他试点省市的“弃物理”现象,物理学已经成为继化学之后的一门热门学科。

关键词:主题选择

实际选择的科目并不完全符合利益。

北京教育学院课程与教材研究中心主任杨德军表示,调查涵盖了北京市的三类学校:市级示范学校、城市普通学校和远郊学校。选择了九所学校。共分发了3,300份问卷,收回了3,183份,3,083份有效。问卷调查了学生最喜欢的单一科目、最喜欢的科目组合以及“基于兴趣”选择科目的实际情况。

调查显示,如果一个人不考虑选择中考科目的因素,他只会从自己的兴趣开始。除了语文、数学和英语这三个科目外,在六门考试科目中,学生最喜欢政治,其次是历史、物理和地理、化学和生物。然而,在实际选择中,学生在“六选三”考试中实际上更喜欢的个别科目是化学、物理、地理和生物、历史,最后是政治。学生喜欢的三个科目组合是“物理-化学-生物”和“政治-历史-地理”。二是跨文化结合,即“两个原则,一篇文章”和“两篇文章,一篇文章”。

从调查数据来看,“物理”是一门学生普遍喜欢的学科,但学生的实际人数仅次于化学。虽然“政治”是学生最喜欢的科目,但实际选择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在“六对三”科目组合的选择中,文科与理科的组合仍居首位,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根据文科与理科的理念选择科目。总的来说,学生实际选择的科目和他们感兴趣的科目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

分析:

职业指导应加强全科医生的渗透

杨德军认为,尽管新一轮高考改革中的科目选择是学生选择学习课程的问题,但有必要从整体上考虑兴趣爱好、课程选择、专业考试和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目前,学生的选择主要是考虑兴趣爱好、学习优势、发展潜力和高考之间的选择。虽然个人利益是主要影响因素,但某些主体和主体组合的选择仍然反映了结果取向和利益的放弃。“这也反映出我们还没有在学习、职业、专业和职业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

对此,杨德军建议学校加大对学生学习发展和职业发展的引导力度,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学习基础、表现优势和发展潜力。就具体操作而言,杨德军认为职业指导应该渗透到各个学科,需要所有人员的参与。“职业指导不仅是几位班主任和心理咨询师的事,也是所有学科教师的共同任务。物理、生物、地理和其他学科的教师应该在这一角色中发挥作用。”所谓“全员”是指,除了由各学科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外,班主任、心理教师和高年级学生也应该有一定的沟通指导。

此外,根据数据分析,受试者的选择也呈现出一定的性别差异。杨德俊表示,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未来发展的两大支柱,应该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彰显个性。另一方面,也有必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发展阶段以及家庭、社会和学校基础的影响,正确理解自己、他人和社会,并学会在选择中自我负责。

关键词:班级和考试

农村学生上课更有动力。

记者了解到,为了方便学生将来选择科目,许多学校在去年秋季新学期开始时就已经完成了所有的科目,包括许多学校在高中第一学期没有列入课程的生物,这样学生就可以对每个科目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根据相关学科教师的反馈,这些学科是完全开放的,内容多,时间紧。许多孩子在高中早期很难分配精力。调查显示,32%的学生能够接受高一同时开设的9门课程,11.5%的学生认为8门课程更合适,10.9%的学生认为7门课程更合适。

新的高考改革给了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所以学生分层次上课将成为新常态。数据调查显示,约75%的农村学生认为有必要上课,高于城市学生。杨德军表示,调查数据有些出乎意料。“在对远郊学校校长和教师进行的常规调查中,许多一线声音反馈担心郊区的孩子不会选择科目,也不会选择科目,事实并非如此。”杨德军分析说,随着城乡交流的日益密切,一些没有工作条件的郊区学龄儿童在互动过程中发现差异,这可能会导致更强的工作需求。

根据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艺术、信息技术和普通技术在内的13个科目都纳入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两种类型:及格考试和等级考试。其中,所有13个科目都有合格的考试。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等级考试。研究数据显示,39.9%的学生希望有两次机会参加学业水平等级考试,27.6%的学生希望有三次机会参加考试。就学校类型而言,75.6%的农村学生希望有两次以上的考试机会,高于65.5%的示范学校和60.3%的城市普通学校。从分数分布来看,成绩较好的学生希望参加复试的比例为72.7%,高于成绩优秀的学生的60.5%、成绩中等的学生的69.7%和成绩不佳的学生的64.4%。

分析:

市级考试评估方案有待完善

杨德军表示,一些学校此前认为,学生的不确定选择将导致资源的结构性短缺。为了保持教育教学的相对稳定性,减少资源投入和组织管理成本,一些学校会引导学生选择固定的学校课程组合,尽量不上课或少上课等。这些做法显然不符合改革的期望和学生的需求。

针对新一轮高考改革给课程建设和资源储备带来的挑战,杨德军建议学校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整体课程建设。在现行课程计划的基础上,既要保证共同的基础,又要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选择。同时,还需要分析学校教师队伍的优势、特点和不足,根据学生的意愿合理储备和动态配置教师资源。

此外,杨德军还表示,准备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让学校制定和完善自己的课程计划,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明确市级考试评估计划的细则。在课程计划中,应对高中第一年的并行课程数量、高中三年的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总体范围、学生选修课程的基本开设时间、必修课程的时间长度和课时等进行一些思考。在考试评价方案中,可以根据改革的要求,参照学生的需要,将分级考试的次数和同时安排的考试科目与现行方案有机地联系起来。

据报道,虽然参加模拟科目的学生没有参加2017年高考综合改革,但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和考试与2017年秋季入学的新生基本相同,而且是连续三年的学生,因此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北京教育学院的教材《课程中心》也在2017年对新高中学生所选科目的构成进行了调查。数据仍在进一步分析中。最新的结果表明,一些结论显示了与研究的一些连续性。「我们会进行一项为期四年的跟进调查,记录公布主要政策前后学生选择的改变、同一组别学生改变成绩后学生选择科目的改变,以及学生选择同一科目不同成绩的改变等。,从而为新一轮高考改革提供持续的参考。"

本报记者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