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崭新科普:从理解科学走向参与科学

科普小知识2022-07-28 14:14:07
...

科学技术是强国的基础,创新是国家进步的灵魂科技创新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和发展的两翼,科学普及应与科技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实现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必须适应高质量的科学普及——重大创新呼唤新的科学普及。

从历史上看,大众科学,即科学普及,已经以三种形式出现:公众对科学的接受、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公众对科学的参与。

起初,科学向一个方向传播——公众接受科学。在这个阶段,公众是科学传播的纯粹受众,只需要“知道它是什么”而不是“知道它为什么”。对于缺乏基本文化知识的群体来说,单向科学普及是必要的、有效的和有益的。上世纪中叶,中国采取了这一战略,在大规模防治血吸虫病和其他流行病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今天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其他非常情况下,这种单向宣传仍然是必要的,让公众迅速获得有针对性的科学知识。然而,这种忽视观众主体性的“单向传播”往往效率低下,令人反感,并受到广泛批评。因此,它不适合常规的科学普及。

此后,科学“介入”社会——公众理解科学。公众对科学运动的系统理解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大学毕业后的“真正科学”环境中,英国科学家发现他们面临着政治和公众支持减少的尴尬局面。科学资助体系的决策权被搁置一边,“公众反对科学”。科学家似乎成了令人厌恶的小丑。科学家认为公众对特定科学研究的冷漠或对特定项目的反对是基于“无知的原因”,因此他们战略性地提出了“让公众理解科学”的口号,希望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以“促进国家繁荣,提高公共和私人决策的质量,丰富个人生活”。这是著名的生化报告。尽管它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它的缺点也同样明显:公众对科学模型的主流理解假定了公众与科学之间的“陌生和疏远”,也意味着公众的“无知和误解”。“科学之水”需要通过媒体、学校教育和博物馆等各种渠道流向“公众之瓶”。就其本质而言,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是科学界在遇到外界压力时使用的一种修辞。在“公众对科学的理解”的大多数阶段,公众很难真正“理解”科学,他们只能“从远处看,静静地听,举起手来”。

最后,在当代,随着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科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公众第一次有可能直接“干预”科学——公众参与科学,科学拥抱公众。在当代科技创新中,由于公众的广泛参与,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在许多方面形成了一个无缝的“统一体”:公众不仅是科学知识的受众和传播者(尤其是在“自媒体”时代),而且是科技创新的参与者(如“双重创新”,激发了许多普通人的创造潜能),当然也是科技成果的受益者和分享者。

我们倡导的是这样一种“新的科学普及”——公众参与科学,科学家理解公众。在当代,科学研究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内部层面是科学认知规范的变化;从外部来看,这是科学社会规范的转变。在当代,科学显然已经失去了它的超然地位。尽管它仍有一些权威,但它经常陷入某种程度的“合法性危机”,不再是“无可置疑的巨人”。它需要向公众证明它是“有价值的”。第二代大众科学——公众对科学的理解运动的局限在于“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将科学和公众之间的关系局限于交流领域,这恰恰掩盖了他们互动的政治本质。”即使只是为了实现“公众理解科学”的目标,也有必要把“公众参与科学”作为其必要的前提。只有在公众参与科学的背景下,“公众理解科学”本身才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进行的小规模采访和大规模调查都指向相同的结果:公众应该“参与”而不是“理解”科学;同时,科学家还需要了解公众,了解公众的价值旨趣、情感诉求和生活方式。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是,科学家对公众的理解并不比公众更好或更差。研究表明,公众经常承认他们“对科学没有足够的理解”(这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参与),但采访表明,很少有科学家承认他们“对公众没有足够的理解”——他们实际上忽视了公众是“最终的恩人”,科学家甚至没有意识到他们有“理解公众”的义务。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知识的傲慢”,这在我们看来是不恰当的。因此,新的科学普及不仅要求“公众参与科学”,而且要求“科学家了解公众”。

当前“科学生活和科学生活”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加强科普两极之间的相互理解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科学生活”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科学技术的含量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基本生活的需要,也有必要增加对科学的理解。此外,新科普也应该成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具有三个典型特征:多主体参与、理性协商和知识平等共享。”新大众科学时代的高素质公众对我国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公众参与科学将成为新科普时代的核心特征。从三个意义上说,公众将“参与科学”:首先,公众将不再仅仅是科学研究和探索的“无私贡献者”,而是有权有秩序地干预重要的科学问题。例如,公众将不再是“沉默的纳税人”,在科学问题上将有适当的发言权,如“需要建造一个超级电子对撞机”(CEPC),这与资金的数量有关。其次,公众将有更多、更方便、更有效的渠道,如广泛的科研众包、与研究人员的适当对话机制等。,直接参与当代科学研究、技术应用和传播,成为不可忽视的科学创新“极”。最后,基本的“接受科学”、普遍的“理解科学”和广泛的“参与科学”将创造一个有利于普遍尊重科学和提倡创造性的社会和文化土壤。

只有在崇尚科学、崇尚创新的厚重土壤上,才能实现十年的长期投资和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因此,从“公众对科学的理解”转向“公众参与科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正在呼吁新的流行科学。(作者是浙江大学科技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