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大师:叶铭汉与他的叔父叶企孙
▲年轻的叶
叶(右)和他的叔叔叶(中)是为数不多的照片。
叶
在中国物理学家的谱系上,似乎是叶的“一个被撕裂的角落”。幸运的是,历史的尘埃最终会慢慢被拂去,激发人们去探索它的真实存在。
■我们的记者郝军
对于88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叶来说,2013年4月20日是他一生中值得纪念的一天。
早餐后,叶从中关村的家出发,步行到近一公里外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像往常一样,老人让自己走得越快越好,这是保持健康的一种方式,并且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很长时间了。不同的是,他今天匆忙的脚步增加了一个迫切的愿望。
叶此行是为了出席“叶文村”新闻发布会和叶诞辰115周年。他想尽早到达会场,在他离开之前,他没有忘记检查他是否会带上他已经用了多年的卡式照相机。
被邀请的客人一个接一个地来了。叶与前来迎接的人们一一握手,连连致谢,并愉快地与他们合影留念。这种感谢不仅是他作为《叶文存》的编辑之一对来宾的礼遇。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叶对的由衷感激。毕竟,他是这次纪念叶先生的特别活动的唯一相对代表。
这并不是一件大事,但却是叶心中的庄严——这是一个纪念叶叔叔的特殊仪式,一个埋藏多年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遗忘
叶是谁?今天,我相信仍有很多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叶先生应该在上世纪初的中国科技界、教育界和老一代清华人中享有盛名。解放后,尽管王先生很少露面,但至少有一些内部人士知道这件事。后来,尤其是经过各种政治运动之后,王先生被完全遗忘了。到上世纪末,还没有人知道叶是谁。”
在《叶文存》记者招待会上说这话的人是报告文学作家邢。他花了10年的时间,探索并撰写了一部40万字的传记《最后的主人》,试图唤醒人们对叶·这位“我们所知最新、被时代抛弃得最远的主人”的真实记忆。这部作品的起源是由“两颗炸弹和一颗星星”的钱伟长邀请的。
谈到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人们总是谈论“两颗炸弹,一颗星星”的光辉历史。很少有人知道,在23位“两弹一星”英雄中,包括著名的钱三强、赵九章、王、等,有一半以上是叶的学生。
在中国物理学家的谱系上,似乎是叶的“一个被撕裂的角落”。兴生于叶传记之初。他陷入极度缺乏数据的困境。当时只编了钱伟长、俞浩主编的《一代名师叶孙棋》,其余材料散落一地。“当时的语境对王先生的挤压和遮蔽”使学更难。
所有这些都来自我们无法避免的政治洪流。
“*”爆发后,叶被红卫兵逮捕、拘留、洗劫,并被送到“*”劳改队进行改造。他被命令写一份关于“熊大真问题”的书面报告,并且一度精神失常。1968年,70岁的叶因涉嫌“吕正操案”被捕,并在狱中病重。一年后获释,他开始接受多年的隔离审查。
叶那段备受折磨的生活,有一段令人心酸的描写:人们常常看到一个垂死的老人,独自走在海淀中关村的大街上,或者独自坐在北风的面前,穿着一条破棉裤,露出破棉絮,一件旧棉袄,腰间系着一根草绳,一双旧棉鞋从脚趾头伸出来,灰白的胡子和头发上结着冰...
钱三强有一次在海淀街上碰见叶,急忙找老师谈话。但他低声对钱三强说:“你会再次见到我,不要跟我说话,以免给你带来麻烦。”然后转身离开。
叶从来没有结过婚,也没有人依靠。从高中起,他跟随叶的侄子叶,当时也被认为是“反革命”,被调到湖北潜江“五十七干校”。伯侄关系没有彼此的消息。
“他被捕时,没有人来通知我。当时我们没有任何联系,也不敢联系。”叶告诉记者,直到1972年他回到北京,他才收到一些叔叔的零星消息,并提出会见叶。
叶的叔叔几乎没有人形。他患有严重的丹毒。他的腿又肿又黑。他不能走路或站立。他的前列腺肿胀,导致尿失禁。因此,他不能在床上休息。他整天坐在破旧的藤椅上,周围都是关于科学、历史或文化的书籍。
从那以后,叶经常去他叔叔家做客,但叶从来没有跟他说起过他的疾苦。“叔叔没有告诉任何人他的生活是悲惨的。他的观点似乎是世界上和历史上都有许多错误。没有必要哀悼他的一生。他对自己的经历掉以轻心。”
叶曾经向他的叔叔抱怨他的冤案。叶冲着他摇了摇头:“这不容易。历史上有许多人没有任何结论就去世了。他们不仅是诗人、政治家、作家和许多外国科学家,他们也不以自己为荣,并受到教会的迫害。”
“*”结束后三个月,即1977年1月13日,因病久病去世。他所居住的北大校长口头告诉叶等家属,叶问题仍然是“敌我矛盾根据人民内部矛盾处理,骨灰放在八宝山”。
叶曾要求在报纸上刊登他的死讯,但遭到断然拒绝:“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在报纸上刊登他的死讯。”追悼会仓促举行。吴,叶生前多年的同事,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对这篇悼词的评价深表不满,并提出*。
名称更正
就像那些在寒冷的冬夜里旅行的人一样,这位前“大师”只是在黑夜里默默地告别了茫茫的世界。"他住进病房后的一天,他的叔叔很快就去世了,没有留下任何信任。"在叶的心里,他已经许下了一个愿望,就是要澄清自己的身世,恢复自己对叔叔的名声。
1977年3月28日,叶逝世两个月后,叶第一次写信给统战部,询问叶冤案的情况。张明是对的,从那时起,他走上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来证明他叔叔的清白。
近一年过去了,叶对的请求一直没有得到任何答复。随后几年,他写信给北京大学党委、中国科学院、国务院等有关领导,表达了叶亲属要求平反冤屈的要求。叶的呼吁得到了吴、、钱伟长等朋友的积极支持。然而,信件在相关单位之间被转发和转移,永远无法处理。
"康复的需求并没有遇到很大的阻力,但是没有人关心你."叶这样描述了当年遇到的困难。
这种转变发生在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国开始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北大党委彻底平反了马寅初,这使叶对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1980年5月,北京大学党委接到**组织部关于平反吕正操的决定通知。6月,**作出结论:“1968年4月,*军委办公厅错误地逮捕了叶·,对他的一切诬告都应彻底清除、彻底平反和平反。”但是,这个结论并没有完全澄清历史,而叶的名声也只是得到了部分恢复。
直到1986年8月,*河北省委作出了《关于平反熊大真的决定》,其中特别指出“叶是抗日战争时期为冀中战争作出贡献的无党派爱国进步学者”。叶的弟子熊大真,47年前被判“*情报局间谍”罪名成立,无缘无故被执行死刑,被宣告无罪。
一年后,《人民日报》发表纪念文章《叶教授的深刻记忆》,以示对叶名誉的全面恢复。
随着叶冤案的正式结案,我国科学史和物理学界的一些学者,在钱伟长、钱等前辈的大力支持下,开始重新发现、整理和介绍叶对中国科学的杰出贡献,并陆续发表回忆文章和著作。在他的弟子、亲友的努力下,一些标志性的纪念活动相继举行。
1992年,王、、等127位国内外著名学者联名上书清华大学,为叶立铜像。联合组的平均年龄高达72岁。1993年,在清华大学校庆之际,叶的生平照片和书法在科学馆举行了一次特别展览。所有的游客都感到震惊和钦佩。1995年,叶的铜像在清华大学第三教学楼的大厅揭幕。
然而,在世纪之交,叶的私生活却没有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2010年,央视著名记者柴静在博客中写了一篇文章,“但我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描述了他对叶往事片段的真实感受,曾引起公众的热烈讨论,并不十分伤感。
一直以来,只有少数人通过零散的文字和图像资料看到过叶的生活片段,但他留下的珍贵墨迹却是凤毛麟角。作为晚清、民国、新中国几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他已经成为时代的象征。很遗憾,他的遗体不见了。
弥补这个缺点自然成了叶晚年最大的心愿。不过,叶对研究了很长时间没有写作,而且发表的文章也不多见。在科学史领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收集和整理叶的遗著、电报和手稿,也成为同事们不可磨灭的心愿。
《叶文存》的出版最终填补了历史的空白,叶等编辑将其视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瑰宝。这项工作的初步完成减轻了他们的负担。
从古代传下来
谈到叶叔叔留给后人最珍贵的遗产时,叶说,非学科教育和人才培养是不可或缺的。
在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历史上,1929年至1937年的清华物理系被视为一个不朽的传奇。清华大学的科学博物馆成了当时渴望用科学为国家服务的杰出年轻人心中的圣殿。
从此,一大批为新中国科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科学家在这里聆听了叶的教诲。1929年,清华大学成立了理学院,叶任理学院院长、物理系系主任。
叶的学术生涯也与他的叔叔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42年,住在上海法租界的叶接到了大后方重庆的来信。叶是担心叶家在上海会受到战争的影响,可能会受到突发事件的打击。他希望叶和其他家族继承人能继续留在重庆学习,并申请到内地著名大学就读。
从很小的时候起,叶就崇拜他的叔叔,并把他树立为生活中的榜样。他希望他能通过知识和修养在这个世界上立足。上高中时,的学费是由他叔叔资助的。接到家信后不久,叶和他的两个妹妹就投奔了重庆的叔叔于战。
1944年,叶考入西南联大,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了系。“当时,这个孩子的想法是,如果他在土壤和木材系学习水利,他将来就可以跑遍全国,找到一份工作。”叶说,他的叔叔没有干涉他的学术和生活选择,但只希望他会按照自己的想法。
放学后不久,为了提高抗日军人的文化水平,*发动知识青年参军。叶是爱国的,深深地感到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所以他加入了知识青年军参加抗日。
抗战胜利一年后,叶回到了的学校。1946年5月,西南联合大学作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重新开放。“在西南联合大学,我逐渐对物理感兴趣,我最好的朋友都在物理系,当他们复学时,我选择了转到物理系。”考试合格后,叶如愿以偿地进入了由叔叔主持的清华大学物理系。
然而,在清华读书时,叶并没有特别受到他叔叔的庇护。他从来没有住在叶家所在的北院七号,因为他叔叔对他说,“我希望你住在宿舍,多和同学们接触,尤其是不同系的同学。我不想让你住在家里的原因之一是,家里总是要讨论学校事务。你不应该知道,你应该担心,如果你知道,它会蔓延。”
“我也选择了去研究生院。我叔叔没有发表任何评论。”大学毕业后,叶决定跟随刚刚回国学习核物理的钱三强。钱三强是他叔叔叶的学生。这样一来,叶和他舅舅叶就继承了这层关系。
在研究生的第一年,钱三强指导叶学习加速器。当国家决定在中国科学院现代物理研究所启动加速器开发时,叶在导师的建议下离开了学校,参加国家的重大任务。
和他的叔叔叶一样,叶在“*”期间也遭受了磨难,科研工作长期停滞不前。也许是因为他的困境,叶表达了他的期望,他的侄子叶作出科学贡献的严重疾病。
在他生命的最后,叶拒绝了叶的医疗建议,并对他说,“其实,人不需要活得太老。他们活得太老了。过去的几年就像冬眠的熊。他们什么也做不了。如果他们执政,他们可能会做错事。我这辈子想做的事情已经做了。我得把剩下的交给你的韩明叔叔了。”
历经千辛万苦,叶并没有辜负叶的期望。在核物理和加速器领域,叶做出了最重要的科学贡献,成为我国低能加速器、低能核反应实验、粒子探测技术和高能粒子物理实验的先驱之一。
众所周知,新中国的重大科技成果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得到了李政道先生的大力支持。在这种支持的背后是和叶的之间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是自西南联合大学以来建立的。
在叶收藏多年的一件遗物中,有三张黄纸,上面有叶的印记:“58+25=83”。这张印在昆明纸上的纸是李政道在西南联合大学的电磁学试卷。叶去世几十年后,当叶把这份试卷拿给看时,感到面前是慈爱的老师。
和叶相识已有60多年。他们的友谊已经成为一个好故事。叶庆祝八十大寿时,回国参加庆祝。他对老朋友的科学生涯评价如下:“韩明兄弟从低能加速器的建设开始,一直到高能加速器的建设,从2.5兆电子伏到2×2.2兆电子伏,从碘化钠晶体闪烁探测器的建设到北京谱仪,跃迁高度是不可估量的!从研究实习生到助理研究员,到研究员,再到院士,韩明兄弟的过渡高度也无法衡量!韩明兄弟,从团队领导到团队领导,到办公室主任,到主任,过渡的高度是无法衡量的!”
2011年春,为《叶文村》作序文章说:“叶先生是近代中国科教兴国的先驱。”"我非常钦佩他,并将永远怀念他。"
"叶叔叔最终会得到一个恰当的评价."叶相信历史的尘埃终将被拂去,人们将被唤醒去探索它的真实存在。
《中国科学报》(人民周刊,第5版,2013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