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科院搭建设备共享平台:让科研仪器“流动”起来

科普小知识2022-07-28 15:27:54
...

中科院搭建设备共享平台:让科研仪器“流动”起来

(1)中国科学院设备共享管理平台3.0系统验收会议现场

中科院搭建设备共享平台:让科研仪器“流动”起来

(2)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培训核心团队成员

中科院搭建设备共享平台:让科研仪器“流动”起来

(3)验收专家现场检查

■高雅丽,本报见习记者

高水平科研设备和技术服务在开展高水平前沿研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对于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来说,科研设备的使用并不仅限于这个研究所。他们还有一个选择,就是打开“中国科学院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平台V3.0系统”,利用全院共享系统完成科研实验。

中国科学院文章库设备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张告诉《中国科学日报》:“2017年12月22日,3.0系统建设项目顺利通过专家验收。该系统已投入运行一年多,通过试运行和各种测试,运行稳定。目前,该系统拥有在线大型仪器设备8000多台,价值110多亿元。拥有4万多用户,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在线服务和运行管理系统。”

构建共享平台

科研设施和仪器利用率低,部分科研设施和仪器重复建设和购置,是多年来科研资源利用领域存在的问题。为此,2014年,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向社会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的意见》作为“国家科技团队”,中国科学院早在2008年就开始探索建立公共技术支持系统,同时搭建科研仪器共享平台。

张表示:“在2008年多项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开始建立设备共享管理平台1.0系统,该系统是在南京土壤研究所科研共享平台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并于2009年上线。”

新事物总是有许多不完美之处。1.0版本投入使用后,许多问题暴露了出来。"我们决定升级2.0版,并在使用时添加新功能."张告诉记者。

仪器设备共享平台2.0版一推出,就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加入平台的仪器和设备数量从2000台迅速增加到6000台。“我们没想到2.0版会如此受欢迎。在线仪器设备的数量突然超过原来的三倍。软件设计有一定的缺陷,系统扩展受到许多限制。”张对说道。

“当时,最大的问题是系统反应缓慢。点击鼠标,页面很长时间没有移动了。”回忆当时的情景,张说:“我每天都收到很多意见和投诉,我的心理压力特别大。”

"我们的初衷是为科研人员服务。"面对巨大的困难,中科院领导给予了大力支持,重组了项目团队,顶住了压力,想出了如何进一步升级系统,提高用户体验。2014年,酝酿已久的V3.0系统开始筹备,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承担了系统建设工作。

为科学研究提供服务支持

“说实话,大型仪器管理是一件非常专业的事情。当时,我不确定。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管理信息部主任、3.0系统项目负责人焦说。

经过仔细的分析和讨论,焦的团队得出结论,该系统的核心问题是结构不完善。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他们最终通过寻求专家建议和完善计划克服了这个难题。2016年10月,V3.0系统上线。

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管理信息部高级工程师石表示:“V3.0在系统设计上有了很大的改进,用户体验更加便捷,服务支持更加全面,服务配置更加灵活。同时,用户还可以在移动终端上完成约会、评论等工作,从而大大提高系统性能。”

张说:“现在新系统每次都是点击鼠标,反应速度在毫秒级。如果实现它需要很多钱,这相对容易,但是用更少的钱达到这个水平,这是所有项目团队成员的努力和努力。”

经过一年的调试,该平台交出了一份精彩的成绩单。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中国科学院15个大型仪器区域中心和114个研究所。截至2017年11月底,共享平台每年使用超过1000万小时的电脑,处理了近60万多份订单。

“仪器共享平台已经运行了近10年,积累了大量数据。我们在系统优化和升级切换期间开发了一个数据迁移工具。”焦告诉记者。

由于许多研究人员必须在白天通过系统预约仪器,管理信息部门的工作人员通常选择在周末或半夜进行数据迁移。“从版本2.0到版本3.0,这段时间积累的数据量非常大,所以我们不能出错。在那段时间加班是常有的事。最后,我们已经完成了超过4300万条数据的迁移,并且数据是完整和准确的。”焦文彬说道。

张把仪器共享平台的建设比作城市交通系统。他说:“一个城市不仅要有私家车,还要有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许多年轻的研究人员在早期阶段将面临启动资金不足的问题。购买价值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美元的设备是不可能的。仪器共享平台可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

此外,3.0系统还具有辅助结算功能。“过去,科学家在检查他们使用的研究设备时,必须去金融办公室领取支票。付款后,他们必须及时得到补偿,浪费时间和精力。现在该系统可以每六个月结算一次,这大大方便了科研人员。也便于交叉使用仪器设备和使用研究所的仪器设备,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张对说道。

焦告诉记者,在3.0系统的建设中,大家真诚合作,打破了管理和技术“两张皮”的僵局。“新系统的关键是做好操作和维护。现在它整天都在跑。我们可以实现实时监控。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查询平台上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从而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量进行匹配预约。”焦文彬说道。

“共享”促进合作共赢

在仪器设备共享建设的10年探索中,中国科学院率先打破了仪器设备“研究小组”的所有局限。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研究所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为基础,以大型仪器区域中心为骨干”的技术支撑体系和面向全国的大型仪器共享服务网络。

张表示:“截至2017年11月底,共享平台已有151万小时的院外共享机,院外用户超过4000人。支持科研的能力和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率正在逐步提高。”

现在,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打破了“墙”和地域限制,甚至可以实现跨城市共享。张说:“现在很多研究人员首先要做的就是打开系统,储备设备,处理信息,共享平台已经成为每个人不可缺少的助手。”

3.0系统的成功推广和应用,对重大科技创新的产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依托北京材料科学与纳米技术大型仪器区域中心超导公共技术平台,对高温超导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最高国家科学技术奖。

仪器共享平台的建立也带来了一些热预约、超负荷运行的“热”设备。张表示,平均每年1600小时的运行是100%的工作量。对于科研工作,尤其是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的研究工作,保持仪器设备的平均使用率在70% ~ 80%是理想的,但是现在系统中大量仪器设备的年平均工作量已经超过了这个水平。他说:“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传播我们的做法和经验。也欢迎其他单位加入,为广大科研人员展示才华提供更大更广的舞台。”

焦表示:“今后,我们还将重点建设智能实验室,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微服服务,满足用户需求,从‘仪器共享’走向‘智能研究’,让实验室、科研仪器和科学数据真正在这个平台上流动。”

《中国科学报》(第五版《创新周刊》,2018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