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中美大学生生师互动差异大
研究表明,与中国的985所大学和美国的研究型大学相比,除了在学业挑战、积极合作学习、师生互动、教育体验和校园环境支持五个指标上的师生互动外,两所大学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在今天(10月27日)于清华大学举行的“全球化时代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国际研讨会上,清华大学教育学院的史景寰教授与国内外同行分享了“中国大学生学习投入调查”的部分研究结论,该调查历时三年,涉及近100所大学和10多万名大学生。
对师生互动子项目的分析表明,中国“985”大学的学生得分高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学生,但“从教师那里得到及时反馈的学习成绩”和“与教师讨论职业规划”的得分明显低于美国同类大学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研究型大学存在的问题:重科研、轻教学、重科研投入、轻人才培养。
与美国的类似数据相比,“985”大学中有28%的学生称他们的学习成绩从未得到过老师的及时反馈,而美国类似大学中这一比例约为8%。55%的“985”大学生从来没有和他们的老师讨论过他们的职业规划,在美国大约有25%的类似的大学。
石景寰说,师生互动中最大的不同是对作业和分数的讨论。由于传统的影响,中国学生似乎不习惯与老师讨论他们的分数。
此外,由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75.6%的学生是“第一代大学生”,即他们的长辈以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与父母是大学生的学生相比,“第一代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更负责,但他们很少参加课堂讨论、体育锻炼等。他们更喜欢网上聊天和游戏。他们的学习投入和校园影响因素值得特别关注。
石景寰说,大学的“教育”因素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学习和价值观有着特别明显的影响。虽然人的成长是个人素质因素和后天教育综合影响的结果,但教育的益处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尤为重要。教育不仅通过赋予人们知识和提高他们的能力,而且通过改变他们的自知之明,来改变人们的社会地位和形成新的价值观。
近年来,以基础大、速度快、时间短为特征的“中国式”高等教育大众化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史景寰认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侧重于揭示教育与宏观系统中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关系,而对教育育人、教与学、师生沟通等方面的关注相对较少,而后者是大学的首要责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