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华:在绿色田地耕耘金色梦想
李艳华做杂交工作
初夏的试验田里,一排排的大豆植株生机勃勃,有各种各样的枝条、主茎、圆叶、长叶等。
一个留着短发、红脸颊、穿着白大衣的女人一边走路一边小心翼翼地管理着这些绿色的生命。乍一看,她像个真正的农民,但很多人知道她是李艳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著名大豆育种专家。
成果的转化“转移”了一个研究者。
李艳华从事大豆常规育种已有20多年。截至目前,她培育的10多个“东升”系列大豆品种已全部转入市场,品种转移资金超过2000万元。这些品种在黑龙江省累计种植面积超过5000万亩,大豆产量增加了20多亿斤,农民受益达40亿元。
“东胜”系列大豆品种以高产、优质、易栽培而闻名。目前,“东胜1号”至“东胜10号”中有6个是黑龙江省审定品种,4个已通过国家品种审定。
依托“东胜”系列大豆品种选育研究,李艳华承担并主持了多项国家、省市科研项目。2014年主持“东胜大豆品种选择及节能增效关键技术推广”项目,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几个新菌株正在参与省级试验。
一位同事曾这样评价她:“李小姐开发的品种适应性强,加工质量好。这是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区最好的,积温低!”
但对李艳华来说,她更看重的是对普通人的评价。黑龙江的大豆品种繁多。但是农民都知道“东升”系列大豆卖得更好,价格更高。粮商愿意接受“东升”大豆,并将其转售给食品加工商。这种大豆色泽鲜艳、黄色,不需要添加任何色素,而且总能顺利通过食品安全检查。甚至有几个品种的大豆可以不用剥皮就可以使用。
近年来,黑龙江省*将“东胜1号”和“东胜7号”大豆品种列为全省第三积温区的主要品种。黑龙江省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将把调整种植结构作为2017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点,规划增加优质食用大豆的种植面积。对李艳华来说,这是一个机会,也是对她多年辛勤工作的认可。
鉴于李艳华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卓越效率,东北地理学院在2015年创新性地完善了人才评价机制,打破了职称评审中的论文限制的规章制度,破格提拔李艳华为研究员。白春礼院长在2017年中国科学院人才工作会议上也充分肯定了这一做法。
"我没有吃不下的疼痛。"
在育种工作中,既有创造的快乐,也有孤独而艰辛的探索。从杂交到最终选择一个大豆品种,大约需要12个生长季节,直到该品种获得批准。这是一项从沙子中提取黄金的真正工作。
自1990年参加这项工作以来,李艳华每年有3/4的时间在田里或实验室里度过,劳动强度甚至超过了普通农民。
大豆很难进行人工杂交。它的花非常小,需要用放大镜来观察。在早期,花的位置很低,甚至在最初的几天它们不得不爬行。此外,少量的花粉和低存活率使这项工作具有挑战性。尽管如此,李艳华仍然坚持每年做大约200个交叉组合。
在夏季的东北部,李艳华每天早上三、四点钟都要趟过露水在地里授粉。在一天当中,人们必须在烈日下实地调查。晚上在田里忍受蚊虫叮咬阉割。“晴天流汗,雨天泥泞”成为她多年来最准确的写照。
李艳华是一个农民家庭的女儿,就读于一所农业大学。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经历使她对农村和农业有着深厚的感情。她说,“我没有吃不下的疼痛。”
有趣的是,如果你问李艳华工作中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她似乎不太注意别人眼中的艰难。相反,她说,“最大的困难是,不管你有多焦虑,大豆,一种作物,一年只生长一次,结果很慢。”
为了突破这个瓶颈,加快育种进程,从2003年开始,李艳华每年冬天都会去海南育种。之前只增加了一代,但最近几年增加到了两代。她不知道自己从黑龙江到海南跑了多少次4000多公里。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科研经费,她经常坐两天两夜的硬座火车去南方。
松嫩平原的“金豆皇后”
每年,李艳华都会接到成千上万农民和企业的咨询电话,其他人则带着自己的大豆植株回家寻求建议。只要她力所能及,她会回答每一个问题。
有一次,一个农民遇到了自己种植40多公顷大豆的问题。他给李艳华打了电话,希望她能亲自实地查看并做出技术评估。
首先,李艳华坐了3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到达了红星农场的3分钟站。由于路况不好,她改乘四轮拖拉机。一路颠簸,20多公里的旅程花了一个多小时。
到达目的地后,李艳华不顾疲惫,立即开始了为期三个多小时的现场调查。形势变得明朗了。结果表明,除草剂的损害导致幼苗的出现不均匀且不结实。得到帮助后,农民兴奋地说:“李先生,你真是我们农民的金豆皇后!”
李艳华说:“帮助这些小东西是没有成本的。然而,农民对我的信任和依赖给了我一种无形的动力,激励我继续这样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