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发表报告称中国碳排放总量世界第一
北京时间12月3日凌晨,世界*学术期刊《自然气候变化》在线发布了英国廷德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将全球变暖维持在2摄氏度以下的挑战》。该报告公布了廷德尔中心“全球碳计划”的年度研究结果和最新研究数据,所有这些也同时发表在《地球系统科学数据讨论》杂志上。
作为英国廷德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学术网络的核心成员,复旦-廷德尔中心发布了2012年全球碳计划年度报告的中文版新闻稿。该报告显示,根据总部设在东安格利亚大学的廷德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领导的全球碳计划的最新年度数据,2012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进一步增加至创纪录的356亿吨。预计2012年碳排放增加2.6%,这将使全球化石燃料燃烧排放比1990年京都议定书设定的基准年增加58%。
研究显示,2011年,中国、美国、欧盟和印度的碳排放量居全球之首。
然而,研究发现,尽管总量很高,中国的人均排放量只有6.6吨,这仍然远远低于美国的人均排放量17.2吨。然而,由于欧盟在碳减排领域的巨大努力,欧盟的人均排放量降至7.3吨。另一方面,印度的人均排放量相对较低,为1.8吨。
发达国家应该为二氧化碳的增加负责
东安格利亚大学的科琳·乐凯·瑞教授是廷德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的主任,他说:“在全球气候对话期间,如此高的排放量增加让人感觉好像没有人在听科学界的观点。”2012年排放量的增加进一步扩大了实际排放量与将全球变暖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排放目标之间的差距。“我非常担心,按照目前的排放趋势,全球气候进一步恶化的风险太高,我们必须采取更激进的减排计划。”
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的分析结果显示,为了实现将全球变暖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目标,全球排放量必须在2020年前大幅减少。即使没有气候政策,比利时、丹麦、法国、瑞典和英国的能源重组在过去10年里每年减少了5%的排放量。
复旦-廷德尔中心主任戴维斯教授指出:“历史上,发达国家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负有主要责任,但今天的挑战是每个国家都面临的。我们相信,中国的改革创新和对科学技术的掌握,使其能够在应对这一全球挑战中发挥主导作用。”
复旦大学复旦-廷德尔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陈建民教授指出:“作为一个主要的制造国,中国近30%的全球碳排放主要与其他国家消费的产品有关,因此全球碳排放责任的归属非常复杂。然而,中国在控制城市空气污染方面取得的进展表明,我们有能力应对挑战。”
复旦大学环境系教授董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的碳排放总量需要客观看待。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保持了10%左右的增长,这导致了化石能源的巨大消耗。近年来,在许多国际气候会议上,中国不仅被发达国家指责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不积极、不负责,还被一些发展中国家视为“坏榜样”。然而,仅仅从目前的碳排放总量来指责中国是不公平的。
现有的国家排放数据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董指出,虽然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在快速上升,但仍低于欧洲,远低于美国。众所周知,从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历史积累来看,中国、美国、日本、印度、加拿大等13个国家(G8+5国家)从1850年到2004年,中国的历史累计排放量占这13个国家的10.8%,只有美国的1/4左右;中国人均历史累计排放量的贡献率仅为1%,远低于美国(21.3%)、加拿大(16%)和英国(16.4%)等发达国家,仅高于印度(0.4%)。
其次,就中国自己的情况而言,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也是一个世界工厂。中国为其他国家承担了相当大的碳排放。2011年,廷德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发布的最新分析报告首次提出“碳排放转移”的概念,强调从国际贸易角度正确理解隐含碳排放责任的重要性。事实上,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其碳排放总量的20%~30%与向美国、欧洲等国家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有关。这实际上是西方国家将其二氧化碳排放量转移到其他国家的份额,如新兴经济体中国、印度、巴西等。因此,无论是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历史积累来看,还是从中国自身的情况来看,都应该正确、客观地看待中国的碳排放。
复旦大学环境与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清也认为,有必要对廷德尔中心关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的说法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廷德尔中心选择12月3日发布全球碳排放排名,有两个背景。首先,联合国将于11月26日至12月7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气候变化会议。其主要目的是为2015年制定全球统一的碳减排框架设定时间表。与中国密切相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逐步放弃全球气候变化应对中的“双轨”原则,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总的来说,这个原则对中国有利。如果从2013年开始,国际碳减排框架逐渐从“双轨”向“单轨”转变,有证据表明,中国将在碳减排方面承受更大压力,这可能会损害国内社会和经济增长。
第二,在联合国多哈气候变化会议召开前夕,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相继发布了“排放差距:哥本哈根协议能否实现2摄氏度/1.5摄氏度的目标?”和“冷却:世界不能承受4摄氏度”。两份报告都提出了全球碳排放失控的警告,并敦促国际社会加快应对步伐。然而,没有声明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也没有全球碳排放的定量比较。在这方面,上述两份报告考虑到了所有各方的利益和关切。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由于缺乏官方认可的碳排放计算标准和验证方法,现有的国家排放数据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清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这一论点的关键在于“中国的碳排放水平很高”这一结论,“如果这一结论在技术上站得住脚,在社会经济意义上就站不住脚”。
*清解释说,事实上,中国的人均碳排放水平低于欧美。就人均碳排放量而言,中国远远低于欧洲、美国和世界。就时间结构而言,中国的历史排放水平和总体排放水平相对较低。就能源结构而言,中国的自然资源特点是“多煤、少油、少气”。除去这一权重因素,中国的碳排放水平将大幅下降。就行业结构而言,中国目前的特点是“制造业多,建筑业少,运输业少”。制造业的排放系数较高,而建筑业和运输业的排放系数较低,这将影响碳排放的绝对量。就贸易结构而言,中国的碳排放以“内部生产和外部消费”为特征。生产是一个高排放的过程,而消费是一个低排放的过程,这意味着中国的碳排放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世界的贡献。从能源效率结构来看,中国不同部门的能源效率在过去10年中有了显著提高,从而有效降低了碳排放水平。“总之,中国的碳排放水平具有‘绝对高但相对低’、‘总体高但结构低’的特征。用“世界第一碳排放”来概括这些特征显然是不恰当的,也是不全面的。"
中国的减排计划是为世界发展提供红利
董强调,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为缓解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中国能源效率提高的速度和水平是显而易见的。自1990年以来,全球单位产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平均下降了15%,美国下降了27%,发达国家平均下降了22%,发展中国家平均下降了10%,中国下降了约50%。利用先进的超超临界技术,中国的煤电效率已将每千瓦时的煤耗降至300克以下,高于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吨钢能耗从1990年的1.5吨下降到目前的0.6吨左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第二,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和规模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无论是风能、太阳能还是生物质能,中国的发展速度都高于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光伏产品生产国、世界上最大的风力发电市场和世界上最大的水电装机容量。目前,中国正在考虑到2050年将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高到50%左右。
第三,在世界许多地区大规模砍伐森林的情况下,中国多年来一直大力植树,森林覆盖率从80年代初的12.7%提高到目前的20%以上。
第四,中国的人口控制和扶贫政策也为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做出了积极而巨大的贡献。
*清表示,从根本上讲,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相关碳减排政策的出发点应该是服务于经济发展,尤其是当前体现在经济转型中的经济发展,而不是反过来,使经济发展服务于应对气候变化和碳减排。他认为,中国的碳排放解决了中国的发展问题,实际上是在提供“红利”,为世界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中国已将生态文明纳入国家政策,并提出要建设一个美丽的中国。这意味着中国将继续坚持节能减排道路,继续努力降低能耗和碳排放,这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董还指出,*十八大报告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独立的声明。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建设应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应该努力建设一个美丽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和人民决心继续努力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原标题:仅从碳排放总量来指责中国不公平)
上一篇:陈映简介及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