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读: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七答“双一流”建设
稳步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就“双一流”建设答记者问
2017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三部委”)发布了《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整体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双级”建设进入实施和运行阶段。日前,“双一流”建设大学和学科名单正式公布,三部委相关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1.实施“双一流”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为落实党*、国务院2017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要求,结合“双一流”建设实践,经过广泛协商,确定了稳中求进、继承创新、改革发展的总体工作原则。
稳中求进,就是从基础建设开始,从平稳起步开始,平稳过渡,稳步前进,不要从头再来。继承创新是指充分考虑高等教育“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基础,继承现有建设成果。同时,创新建设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和力量,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改革发展,即以改革为动力,既要坚持竞争开放、动态调整、打破现状、强化绩效激励,又要强调改革引领、深化综合改革,切实推进高校内涵发展、提升质量。
2.如何选择和认可“双一流”的建筑大学和建筑学科?
答:根据《总体规划》和《实施办法》,通过竞争选拔、专家选拔、*选拔和动态选拔,产生了“双一流”建设型高校。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推进渐进式建设,以股份制改革激发建设活力。确定和选择“双一流”大学和学科的过程主要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根据《总体规划》和《实施办法》,成立“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高层次战略专家的作用,具体承担建设计划的选择、确定和评审等相关工作。
第二步是依靠专家委员会根据学科确定选择标准,并生成待建大学和待建学科的名单。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综合考虑第三方评价的权威性、影响力和接受度,论证并确定采用的第三方评价结果;然后,以中国特色学科评价为主,特别是反映人才培养和学科水平的评价,并酌情考虑国际评价。综合考虑国家战略、行业区域的迫切需求和不可替代性等因素,论证一流学科建设型大学认证标准的形成。最后,根据评审标准,选择并列出137所一流学科建设院校,生成相应的待建学科。
在一流学科建设院校名单的基础上,综合评价和论证提出了42所一流大学建设院校。一流大学建设大学注重以一流学科为基础的学校整体建设和重点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一流的学科建设高校注重优势学科建设,促进特色发展。此后,根据专家委员会的建议,三个部和委员会审查并确定了将要建设的“双一流”大学和学科名单。
第三步是确定拟建大学的建设计划。拟建大学应编制示范建设计划,经省人民*或主管部门审查后,报三部委。专家委员会对拟建大学的建设计划进行审议和咨询。首先,它牢牢掌握着政治层面。二是坚持综合评价和内涵发展的方向,对建设规划逐一提出具体建议。经过研究,三部委通知相关高校根据咨询意见修改完善建设规划,并对修改完善情况进行检查。
第四步,由三部委根据专家委员会的意见研究确定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大学和建设学科,并报国务院批准。
其中,专家委员会建议一些高校根据国家需求、布局、区域发展、政策连续性等因素独立确定若干建设学科。考虑到这些学科的特殊性,它们在列表中被特别注明。
需要解释的是,以“建设”为重点的“建设”大学和“建设”学科的选择和确认是走向世界一流的起点,而不是确认这些大学和学科是世界一流的大学和学科。它们能否成为世界级的大学和学科取决于最终的建设结果。
3.“双一流”建设型大学的选择和确定体现了什么样的战略考虑?
答:选择和确定“双一流”大学,不仅要打破封闭、固定的做法,打破终身制,还要考虑高等教育的战略布局和国家急需的特色鲜明、无可替代的学科。注意突出四个关键点:
一是坚持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落实“四个服务”要求,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办学方向,落实培养德才兼备的根本任务,坚持内涵发展,扎根中国办大学,积极探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模式。
二是鼓励和支持高水平建设。“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是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前沿或行列。这是一个突破性的项目。它侧重于帮助上级帮助强者和领导示范。必须坚持高水平,鼓励高水平,支持高水平。
第三是服务于国家的重大战略布局。我们将把国家重大战略布局作为选择“双一流”大学的重要因素,“211工程”和“985工程”作为充分发挥“双一流”建设在区域和产业发展中支撑和带动作用的重要基础。
第四,支持特殊需求。对于建设时间长、特色鲜明、不可替代的学科或领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但不能体现在第三方评估中的高校应予以支持。
特别是,选择一流大学不仅要体现一流水平的影响,还要适应我国的国情和实力。它不仅应该服务于国家的主要战略布局,而且应该与以前的重点建设项目顺利衔接。专家委员会讨论并决定,以学科为基础,主要根据客观数据和综合评价,从以一流学科为基础的大学中选择一流大学。
主要有两个考虑:一是贯彻稳中求进、继承创新的原则,既要继承原有的“985工程”建设基础,又要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促建设。特别是要加大对那些需要加强建设、实施股份制改革、激发活力的高校的压力。二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加快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同时,考虑到一流大学总体建设任务较重,示范效果较明显,更需要增强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打破身份固化,激发建设活力,一流大学分为两类:甲类和乙类,其主要目的是促使所有一流大学加快大学的改革和发展,促使乙类大学正视差距,迎头赶上。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将实现三个平等,即同等重视、同等建设和同等评价。同等关注意味着同等待遇,两者都是一流大学,都是影响世界一流的关键建设目标。同等建设意味着对建设方案的同等要求以及对政策和资金的同等覆盖。按照一流大学建设标准、一个标准、一个标准进行评估。
4.如何选择第三方评估?结果符合预期吗?各方如何评价这一选择?
答:国内外有几十种大学和学科的第三方评估。第三方评价的原则是坚持中国特色,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服务国家需要,继承中国文化,引导高校以“四个服务”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要简单套用国外标准排名,不要把狭隘的中国特色理解等同于学科特色;二是坚持全面性和多维性,用各种评价方法从各个方面和多维度对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而不是简单的人才指标和论文指标相联系。三是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综合效用。
经过比较论证,专家委员会在考虑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考虑到第三方评估的权威性、影响力和认可度,从我国的现实和可操作性出发,确定国内和国际采用的评估方式为:(1)国内第三方评估的四种类型:一是人才培训,反映高校的人才培养水平,涵盖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二是学科层次范畴,反映高校的学科水平。第三,贡献奖的类别反映了高校学科的社会贡献。第四是政策导向类,综合考虑大学服务国家的主要需求、主要发展战略布局和政策连续性等因素。(2)高校国际第三方学科评价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和客观性,反映了各学科的实力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依托上述第三方评估,专家委员会论证了一流学科建设院校评审标准的形成,突出了对人才培养质量、学科水平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贡献的检验。评价一所大学的办学质量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国内外从来没有一个单一的评价及其标准能够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本次选择和确认的标准相对科学合理,具有广泛的共识,负面影响相对较小,在现有条件下相对最可行。
这一选择得到了各方的认可和赞扬。有关地方表示,“双一流”建设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广阔的视野,体现了国家计划的国家标准,有利于全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专家委员会成员认为,该方案设计科学合理,不申报、不评审,杜绝了不正常的人际关系,结合各种因素根据第三方评估结果实施全面确认,标准全面客观,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高校认为,不报道、不打扰、不干扰高校正常的教学和科研秩序,有利于学校注重自身内涵建设。一些高校表示,标准是客观公正的,程序是严格规范的。虽然他们没有利用自己,但他们完全认识到了自己。
5.在评选和确认工作中有哪些机制创新?
答:在总结以往重点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三部委充分利用教育*改革、科技*改革、高等学校设立和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等推进机制,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高校评审选拔机制的改革创新,主要包括:
首先,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专家委员会的建立和战略专家咨询组织的建立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创新,也是实施和推进的重要保证。专家委员会由相关部委、大学、科研机构、学术协会和咨询机构的代表组成。它兼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代表。它极具代表性和权威性。它不仅在确定和选择项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建设项目的咨询、后续指导、中期和定期评估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是改革认证程序。选择采用认可的方法。没有组织大学申请,也不需要主管部门的推荐。在确定一流学科建设的范围时,专家委员会将不审查具体的大学或学科,而是根据国家战略、水平标准和特殊需要的原则论证和确定认证标准,然后根据认证标准选择要建设的大学。专家并不直接判断某所大学是否属于“双一流”建设范围。认证标准平等对待所有高校,不区分*高校和地方高校,最大限度地保证选拔的公平和公开竞争。
第三,依靠第三方评估。确定选择标准的依据和数据应完全基于第三方评估,根据国内外第三方公布的、可公开获取的和普遍认可的权威评估结果确定。中国特色学科评价应作为体现内涵发展要求的主要依据。注重成果的客观评价、整体评价和质量评价,不得与各种职称的人才数量和各种基地、平台的条件挂钩。坚决纠正高校的恶性竞争和人员编制、努力工作、拖延等短期行为。
应该特别强调的是,选择和决定不可能一劳永逸。“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基础,对建设过程进行动态监控和管理。在建设过程中,将根据建设大学的建设计划和自我评估报告,并参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估,对建设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等情况,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效果明显,加大支持力度;如果执行不力,进度缓慢,缺乏实际效果,应给予警告,减少支持。对于在建设过程中存在重大问题,不再符合建设条件,经警告和整改后仍无改善的高校和学科,应及时调整建设范围。在建设期结束时,将根据建设大学的建设规划和总体自评报告,并参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在建设期结束时对建设效果进行评价。根据最终评估结果和其他情况,应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的范围,有进度有产出,打破现状,不搞终身制。
6.高校和学科“双一流”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经过专家论证、主管部门审查、“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审议和咨询,最终形成了高校和学科“双一流”建设的建设规划。
建设规划突出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高校视察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水平,坚持内涵建设,落实育人为本。坚持综合评价和内涵发展的指导,兼顾前瞻性和可行性,制定相互联系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对学科建设进行系统安排和安排,对设计路径、内容和措施进行详细规划。一流大学应建设大学,兼顾学校和学科的总体目标,统筹安排。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把学科建设放在建设规划的中心位置,同时对学校学科整体建设做出长远规划安排。
建设计划将由各大学另行公布。
7.下一步进入实际操作阶段的“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任务是什么?
答:“双一流”建设进入新阶段,工作思路和任务将进一步深化。三部委的工作重点将从选择和建设大学和学科转向有效推进实施,大学和学院的建设将从简洁的学科方向和建设规划的编制转向全面实施。
主要工作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对高校建设加深认识。通过座谈会、讲座、培训班等形式,结合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宣传解读“双一流”建设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加深理解,交流经验,采用典型引导方法,帮助高校建设有一个好的起点,走好的步骤,走好的路子,做好建设的实施工作。二是研究制定绩效评估方法和相关政策措施。通过包括高校在内的各种力量的共同努力,通过深入论证,提出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中国特色的新时期一流学科标准。一方面,为中期评价指南和定期评价的构建做准备。另一方面,它将研究和制定绩效评价方法的过程转化为高校统一思想和共识的过程,成为推进“双师型”建设的有力起点,引导“双师型”建设健康发展。
阅读更多
“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宣布
特别声明:转载本文仅用于传播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确认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他们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果作者不希望被重印或联系重印费,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