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院士同上一门课: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宁晋生院士在业余时间与大学生交流。信息照片
张祖训院士正在讲授《测绘测量学》。信息照片
20年前,武汉大学的六位院士联合为大一新生开设了基础课“测绘测量”。这门课程年复一年地教授,选修课和观众已经扩展到校外。名师高瞻远瞩,注重教书与育人的结合,善于发现和调动学生的潜能。六位院士的坚持为高校人才培养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教室像水,大鱼在前面,小鱼在后面。
"宁老师,祝您生日快乐,身体健康,长命百岁!"每年九月,宁晋生院士的生日都在课堂上度过。随着武汉大学“测绘测量”专业基础课的开设,从64岁到84岁的20年间,他每过一次生日,都会收到学生们的鲜花和祝福。
"这门课程最初是为了留住想转专业的学生而设计的。"宁晋生说,在20世纪90年代,测绘学科和行业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为社会所知,许多新生要求转专业。
1996年,宁晋生提出“院士应修同一专业基础课”,教导新生测绘遥感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学生能学什么,将来做什么。这一提议得到了李德仁等学者的积极响应。1997年9月,“测绘测量”正式启动。在过去的20年里,尽管教师队伍发生了变化,但每年都有许多学者和知名专家参与其中。目前,教学团队只有6名院士:宁金生、李德仁、陈俊勇、刘景南、张祖训、龚建亚。
“这将大大减少课后想换专业的学生人数。每年,仍然有一些学生想把他们的专业改为测绘。”说到影响力,宁晋生似乎很兴奋。1997年上课的学生人数是600人,现在每年超过1000人。学校里最大的教室需要用来上课,而且每周有三次讲座。后来在乌达,这门课程也被称为测绘“院士课程”。
2014级测绘专业本科生张立宪(音译)说:“当我第一次进入武都大学测绘学院时,我仍然对未来感到困惑和困惑。有一段时间,我想改变我的专业。六位院士的《测绘概论》改变了我的想法。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课。宁院士的开幕辞铿锵有力:测绘-测绘天空,测绘大地,热烈欢迎21世纪测绘的未来之柱!“宁院士从他的学习、生活和科研经历出发,逐渐变得引人入胜。张立宪不仅完全被这门学科在陆地、海洋和空中的广泛应用以及高新技术在未来的广阔发展前景所吸引,还被一代测绘工作者对这门学科的执着和奉献所感染。从那一刻起,测绘作为他人生事业的目标深深扎根于他的心中。
20年后,最年轻的院士龚建亚今年60岁了。面对繁重的科研和管理工作,院士们从来没有忽视过这门已经教过无数次的基础课。不管他们有多忙,他们总是准时站在站台上。
本科生教学是对院士的一种传承。在六位院士研究的早期,学校聚集了测绘界的精英。夏、王等测绘先驱都亲自给本科生讲课。许多学生在听课后深深地爱上了测绘专业。李德仁回忆说,他的导师王院士经常在晚上去学生宿舍回答问题,帮助学生消化课堂知识。冬天在雪路上行走很困难,所以我让我的小女儿带着手电筒和我一起走。即使学生们提出的一些问题很幼稚,他也总是耐心地解释,并把它们混在一起。
“名师高瞻远瞩,注重对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教育,善于发现和调动学生的潜能,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李德仁用自己的学习经历说明了著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培养人才是事业成功的永恒主题。“院士课程”是对武汉大学“人才培养是基础,本科教育是根本”办学理念的诠释。它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实践,为我国测绘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教学模式。
2013年,武汉大学的《测绘测量》被“移植”到同济大学,宁晋生担任课程负责人,武汉大学测绘领域的学者担任主讲教授。
宁晋生表示,同济大学的《测绘测量》不仅要吸引测绘工程专业的新生学习,还要辐射到土木工程、建筑、城市规划、海洋地质、交通工程、环境工程、地质工程、给排水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让新生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测绘的发展趋势中播下跨学科思维的种子,培养积极解决复杂测绘问题的意识。
"教学生一碗水,至少要有一桶水."宁晋生常说。重力测量涉及数学、物理等。学生们发现学习很难,但是宁金生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方式解释这些深奥而又无聊的问题。宁院士知识渊博,对地球重力场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已经清楚地解释了每个公式的推导、数据和图片的来源等。,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吸收新知识的同时了解严谨科学态度的重要性。”一个学生在课程网站上留下了这样的信息。
每年,我们重新备课,增加新的内容,提前15分钟到达教室,从外地甚至国外回来讲课……院士们强调“言”和“行”,师德是生动的“活教材”。
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就大学师生关系作过精彩的论述:“学校仍是水,师生仍是鱼,他们的行动仍是游泳。大鱼领先,小鱼跟随,自游也。既然你已经旅行了很长一段时间,观察和观察的效果是不可预期的,也是无法实现的。”院士和学生就像“大鱼和小鱼”。教室像水,大鱼在前面,小鱼在后面。他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形成了一个美丽的“乌达旅游图”。
家庭和国家情感引导学生成长
武大被誉为“世界测绘教育之都”。测绘学科已经进入世界前三名,在教育部以前的所有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
自1956年成立以来,测绘学科经历了61年的风风雨雨。这六位院士亲身经历了新中国测绘产业由弱到强的发展和转型,亲自推动了中国测绘科学在国际曲线上的赶超。他们是科学研究的实践者、测绘史的作者,是中国测绘科学快速发展和进步的推动者和见证人。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许多与测绘专业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测绘项目都在武汉大学。实验室里的主要测绘科学家和长江学者几乎都是从“测绘测量”这门课程开始的。武汉大学的一代又一代测绘学生跟随教师走上了测绘科学的发展之路。
武汉大学测绘与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长江学者、973首席科学家张良培回忆了老师的教学:“李先生是我的博士生导师。他有两个影响我生活的显著特征。首先,他对国家、学校和学科有很强的使命感。其次,他对学生和年轻学生有强烈的责任感。因此,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我处处以李先生为榜样,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造就了一支享誉国际的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团队。"
在“测绘调查”课上,学生不仅学习专业知识,还可以听院士们的爱国故事。
武都大学测绘“院士群”中有几对师徒院士。其中,王、、、龚建亚是“家传户晓”——王是的导师,王、是龚建亚的导师。他们三个都去国外学习了,在学习期间表现很好。他们已经回家为祖国服务了。三代院士的出国留学报道是针对国情的,在武都大学测绘界乃至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
在丹麦和芬兰学习期间,龚建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论文《面向对象的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模型》为新一代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当时经常给他写信,王多次表示中国非常需要人才。1990年10月,龚建亚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几个优厚的工作机会,如期从丹麦回国。“国家培养了我们,我们应该努力工作来回报祖国。生活条件只是外在的东西,科学事业高于一切。”
武都大学测绘专业的学生很幸运能够在课余时间在硕士研究生团队中进行研究、开发和实践。通过四年的本科学习,从学习最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到熟悉引领测绘科学发展的领军人物,学生们学到了六位院士的科研精神和成果。刘景南院士打破了国外软件垄断的神话,开创了国内全球定位系统的研究,为国内“北斗”做出了突出贡献,打破了美国全球定位系统的主导地位。李德仁专注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占据了曾经被外国软件占据的大部分市场份额。张祖训花了14年时间开发全数字自动制图软件。在与澳大利亚公司谈判时,该公司坚称知识产权属于中国,并保留在亚洲(中东除外)销售的权利。目前,经济效益已超过1亿元。
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强有力的参与者,并参与国家的战略需求。宁晋生团队创新性地解决了精密大地水准面确定中的诸多理论和技术难题,完成了从米级到亚厘米级的三次精度提升,为我国现代高程基准的建设提供了全新的技术体系和标准。陈俊勇对1980年世界大地测量参考系全套参数计算公式的推导,目前已被国际上采用。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为大地测量提供了数学基础。他还主持建立了国家全球定位系统网络;龚建亚建立了我国的地理信息服务标准体系,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面向对象的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它已成为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马计划”的基础软件,对保障国家空间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院士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杰出的工匠精神和真诚的爱国主义精神生动地说明了爱国主义的真谛。“这是测绘学院的本科生龚宇的经历。在课前热身和课间笑话中,院士们的个人经历就像涓涓细流,滋润着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报国的志向。
院士专长打造平台舞台
无聊的测绘课程是如何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奢侈品课程”的?院士们如何利用他们的“独特技能”将平台变成吸引学生的舞台?为什么六位院士能让学生不缺课,像“追戏”?
"每年八月,我的生物钟都会提醒我是时候准备这门课了."李德仁说。
院士每年更新教案,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丰富新理论、新技术,将他们参与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新进展纳入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当前热点和最新进展。
院士们在课堂上会闷吗?听过这一课的学生说,每个院士都有自己的“独特技能”,充满独特的个人魅力。
本文从反映“两弹一星”研发过程的电影入手,将逆向思维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延伸到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智能通信的移动终端、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等生活实例,进而进行科学生动的专业知识讲述...张祖训的课堂往往是“趣味”的,寓趣味于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知识。
当相机放在飞机上测量时会发生什么?如果你把它放在卫星上呢?随着问题的逐渐深入,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课堂也变得非常活跃。李德仁很方便地介绍了摄影测量,这是讲座的重点。他会在课堂上不断提问,引导学生想象和思考。“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人才。”
“宁院士风度翩翩,平易近人。我们喜欢叫他帅院士。他喜欢用电子潮汐产品来演绎测绘科学。他可以用他最喜欢的手机。互联网上的新媒体是我们课后学习和交流的工具。”已经是博士生的很高兴能想到宁院士和学生们通过微信交流的趣事。
作为一名工程学者,刘敬南喜欢阅读文学和历史书籍,喜欢阅读古诗,并善于将历史故事与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讲解知识点。他曾开玩笑说他读过《红楼梦》n次,能准确指出书中一些诗歌的典故和出处。在担任吴大学校长期间,他希望吴大学生能够真正做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如果一所大学没有人文精神,那就等于失去了灵魂."他说。
“陈俊勇院士对测绘的宏观把握使我们受益匪浅。通过听他的课,我们总能学到教材中没有的知识。他经常介绍世界测绘学科的最新发展,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学科可能的生长点,鼓励我们大胆向跨学科方向发展,因为新学科最有可能在学科交叉的地方产生。”武汉嘉禾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冷伟认为,是大一的“院士班”给了他和他的同学们“科技造福人类”的翅膀。
“院士教学绝不仅仅是一种外在形式。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院士们把他们内在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传递给学生。例如,如何做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逆境。这种传播就像科学之光,承载着社会文明的核心价值。”受益于院士班的肖长江博士,即将成为一名年轻的教师,他深受感动。
(记者夏静)
上一篇:比尔·盖茨对全球健康的预测
下一篇:银器盛放的食品为什么不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