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气候大会:2030年左右中国碳排放达峰值
世界*参加巴黎气候会议小组为中国图片/愿景拍照
当地时间11月29日,巴黎*广场挤满了鞋子,呼吁公众关注中国地图/愿景的气候变化
巴黎气候变化会议昨天在巴黎北部的勒布尔日会议中心举行。东道主法国总统奥朗德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会议厅外亲自迎接了约150位国家元首和*首脑。会议的目的是达成第一个真正的全球协议,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避免气候变化造成的灾难性后果。
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和第11届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于11月30日在法国巴黎开幕。与会者将努力在未来十天左右达成新的协议,以最终确定一个国际机制来应对2020年后的气候变化。在开幕式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邀请所有代表起立,为最近在安卡拉、巴格达、西奈半岛、贝鲁特和巴黎发生的一系列恐怖袭击的受害者默哀一分钟。
中国*主席在开幕式上说,巴黎协定应该有利于考虑各国的国情,应该尊重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国内政策、能力建设、经济和结构方面的差异。应对气候变化不应妨碍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合理需求。发达国家应该分担更多责任,实现互利共赢。中国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峰值,并力争尽快实现,届时森林储量将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
作为人类合作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本次会议受到了全球的高度关注。目前,来自195个参与国和经济体的近1万名代表已抵达巴黎。与会者还包括近2000个非*组织的10000多名代表和来自不同国家的3000多名记者。
《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克里斯蒂娜·菲格雷斯呼吁所有缔约方肩并肩站在一起,承认彼此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差异,并坚定承诺为子孙后代造福。
她说,巴黎是一个伟大的转折点,但任务尚未完成。参加会议的所有各方应利用这一机会制定明确的目标和可预测的时间表,以实现控制全球气温上升的科学目标。与以往的气候谈判不同,本次巴黎会议的亮点是100多位国家元首或*首脑在会议的第一天出席。美国总统奥巴马和许多国家的其他*将发表演讲。
新华社、*电视台
记忆
中国今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动作”是什么?
今年6月底,国务院总理*对法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在与法国总统奥朗德的会晤中,他宣布中国*已经制定了一份关于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国家独立贡献的文件,并提交给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表示,中国*已经制定了自己的2030年行动目标,比如在2030年左右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并力争尽快达到峰值。
今年9月,在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共同发表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双方承诺与其他国家共同努力,确保巴黎气候变化会议取得成功,并重申各自执行国内气候政策。在访问美国期间,*主席还宣布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以支持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奥朗德在11月初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中法两国元首共同发表了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双方决心共同努力,并与其他*达成一项雄心勃勃、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巴黎协议,同时考虑到不同的国情和全球气温低于2℃的目标。
温/本报记者
解散
5.巴黎气候会议
问题1:
为什么巴黎气候大会如此受欢迎?
六年前,哥本哈根会议未能就2012年后的全球减排安排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而巴黎气候大会的焦点是能否达成一项“全球减排新协议”。值得一提的是,由约150位国家元首和*首脑出席的巴黎气候大会开幕式因其规模大、规格高而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
对此,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海滨表示,尽管100多位国家元首和*首脑也出席了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但与那次会议不同,此次会议主要是为了完成2020年后全球气候减排新安排的谈判。因此,巴黎气候变化会议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自1990年中国参加气候会议谈判以来,*主席首次出席会议,中国最高*也参加了气候会议。张海滨说:“我认为有两个原因。首先,参加巴黎气候变化会议的背景是,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最高*出席此次会议发出了一个信号,即中国已经对应对气候变化给予了最高程度的关注和关注。另一方面,中国*愿意以极大的热情推动巴黎会谈取得新的成功。*的出席显示了巨大的政治意愿。”
问题2:
什么值得注意?
巴黎气候变化会议的全称是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和第11届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将于11月30日至12月11日举行。
1995年,第一次缔约方会议在德国柏林举行。此后,双方举行了年度会议。《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第三次缔约方会议的成果。
关于巴黎气候变化会议的议题,张海滨解释说,它将在2020年后完成新的国际气候*安排。重点之一是共同领域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承担不同的责任)。这一原则一直是谈判的焦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在这个问题上玩游戏的两大力量。发展中国家坚持“共同区域”原则,发达国家迫切希望淡化这一原则,但总的趋势仍然是淡化这一原则。
张海滨认为,本次会议的另一个亮点是,“中国气候”外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需要重塑“气候外交”。中国在这次会议上扮演了两种角色:一种是中国积极推动会议谈判的角色。中国现在的心态不同了。过去,它曾经是“保护外部,促进内部”。现在,它是“促进外部,促进内部”。也就是说,我们过去保护我们的经济发展空间。但是现在,中国想要绿色发展。这一战略平台使“内促外”成为一种逆向机制。第二是桥梁的作用。中国的地位现在非常复杂。东部沿海地区处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中西部地区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中国实际上最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感受。中国能够团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力量,这有利于塑造南南和南北关系。
张海滨还提到,中国驻法代表团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率领,涉及约20个部门。
问题3:
谈判的前景如何?
据分析,《巴黎协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为实现“2℃目标形成一个约束机制,即地表温度上升应控制在2℃以内,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与人类发展相关的一个重要目标。
关于就这一目标进行谈判的前景,张海滨认为,应该说谈判本身是强有力的。目前,各国的INDC(自主减排贡献)可能难以达到2℃的目标。实际可达到的温度约为2.7℃。一些环保组织可能不满意。然而,以务实的态度来看,与之前达成普遍共识的4℃相比,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惊喜了。
巴黎气候变化会议的两大难题是“减排”和“融资”。根据张海滨的分析,资金问题是巴黎气候会议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执行《公约》时,这个问题更加重要。在当前金融危机和*困扰西方的前提下,发达国家很难在2020年前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的援助。然而,本次会议不应被视为终点,而是新一轮减排协议的起点。
据了解,绿色气候基金是2011年在南非德班举行的第十七届缔约方会议的核心议题之一。这个想法是,到2020年,发达国家需要每年花费1000亿美元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关于在巴黎气候变化会议上达成的协议的法律约束力,张海滨还指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事实上具有法律效力,但惩罚机制薄弱,这实际上反映了环境协议的特点,是一种“软法律”。
问题4:
这对普通中国人有什么影响?
张海滨认为,许多人关心的话题是“巴黎之后世界会发生什么”。下一步,巴黎将取决于各国如何实施该公约,也就是说,各国如何实施自己的计划和战略,如中国第十三个五年计划中的环境声明,如当前国家对电动汽车增加的支持,碳定价等。
问题5:
为什么这么多国家*出席开幕式?
《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在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的最后一天,各国*都出席了峰会。巴黎气候变化会议改变了惯例。据商务部网站报道,约150位国家元首或*首脑出席了巴黎气候变化会议开幕式,其中包括中国*主席、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印度总理莫迪。
关于这一微小的变化,张海滨指出,法国事实上一直在思考哥本哈根会议失败的原因。经过讨论,达成了一项共识,即各国*应最终出席会议,进行谈判并最终确定决定。事实上,这是错误的。气候谈判技术性很强,*谈论具体问题不利于谈判。法国当时有两个计划:一是不邀请*,让部长们安静地交谈,只要*授权;二是让*来而不参与具体的谈判,这实际上起到了很好的政治作用,效果会更好。温/本报记者(原题:出席巴黎气候大会开幕式,阐述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主张;中国的碳排放高峰在203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