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谁来为研究生科研“烂尾楼”买单
■王梓霏,本报见习记者
要改变科研中的“烂尾楼”现象,必须精简研究生课程,保证学生最基本的科研时间,在研究生培养中给予导师更多的主动权,对研究生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度。资料来源:www.quanjing.com
“随着简历、面试、合同和其他情节逐渐占据舞台,研究生的毕业季节正式开始。这学期,几乎所有即将毕业的研究生都对科学研究不感兴趣,而是到处找工作。”
“大多数大学研究生的研究工作都成了鸡肋:食物是无味的,但放弃它是很遗憾的。”
“这类似于半成品的烂尾楼”...
最近,科学网站上一篇名为《研究生毕业季“研究烂尾楼”现象》的帖子引起了人们对研究生毕业季研究的关注。
“我们这些打算工作的人只想毕业后有个地方可去。此时,科学研究已经排名第二。”一位网民说,当研究生即将毕业时,他们的工作会达到顶峰,科学研究很难产生结果。这时,他们没有主意,甚至想放弃。
对于科学研究中的“烂尾楼”现象,大多数网民的反应是“有同感,但无能为力”
人们不禁要问,研究生研究中出现“烂尾楼”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导师无奈
"这是常有的事。"记者联系了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陈教授,他是这篇博客的作者。他告诉记者,"烂尾楼"现象"年年不同,类似事件年年发生"。老师对此很无奈。
长期以来,研究生一直是导师科研的主力军。导师申请的科目取决于学生,而学生通过参与导师的项目学习技能来完成学业。
华南师范大学神经生理学研究所所长李东锋定义了研究生研究的“烂尾楼”:第三个毕业季节的研究生工作已经全面展开,研究已经取得进展或接近尾声。此时,学生们正忙着找工作,这导致了他们的论文质量得不到保证或者“尾巴”被落下的情况。
李东锋指出,这是大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从老师的角度来看,发送简历、面试和准备……这些都是研究生不做科学研究的光明正大的原因。然而,遗憾的是,已经完成的科学研究有一半以上被推迟了。
“许多学生直到找到工作才安定下来。有些人甚至会得到五六份工作。”电子科技大学彭振明教授。从找到工作到签订合同,没有半年的时间。
更让老师们无法接受的是,在找到工作后,研究生们有了新的想法。
“当我在实验室时,我不知道我的心在哪里。”陈说,有些学生甚至整天忙着聚会,甚至不打招呼就去用人单位实习。"他们不知道如何总结和改进以前的研究工作."
“我每年都会带10多名研究生来,总会有一两个不太像样的。”彭告诉记者。
然而,对于那些不正派的学生,老师们都说,"他们不愿意放弃他们的卡。"
“我不能说如果你的论文不符合开启话题的标准,你就不能毕业。”彭真明确表示,对于那些没有达到打开话题目标的学生,他不能无情。
对此,也是有同感。“学生作业已经找到了,而且还不错。“卡”什么都没有
然而,对于“烂尾楼”的危害,导师们却“痛心疾首”。
"他们的科学研究工作就像把水加热到80~90℃,然后加火煮沸。"陈说,慢慢冷却的水只能从一开始就被师弟师妹烧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必须安排人收拾残局。"彭表示,一些项目的竣工甚至已经推迟了三、四年。
学生申诉
"我为自己建造了许多“烂尾楼”感到惭愧。"李智是安徽省一所大学计算机专业的三年级学生。从去年7月到12月,*去了很多讲座和面试的地方。“现在找工作太难了。”
最近,*刚与安徽一家企业签署了三方协议。尘埃落定后,他说他会休息一下,“整个过程太累了。”
当记者问他手头的科研工作时,*的脸立刻变红了。他说他在过去的六个月里没有看过相关的专业内容。
*说,自从他在研究生院学习以来,他一直觉得自己处于一种“精疲力尽”的状态。我学习了一课,还在实验室做了些零活。我正式进入实验室在研究2中工作。在第三项研究开始之前,我已经准备好找工作了。
“你看!这是我们的时间表。”李智的电脑是他们的教案。该计划表明,为了顺利毕业,学分不得少于35。课程计划由公共必修课、基础课和专业课组成。课程计划要求,除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外,公共必修课程要求学分≥7。其中,李智秀的课程包括自然辩证法、科学*理论与实践、日常交际英语和研究生综合英语。
"这些课程占用了很多时间。"李贽觉得学习这些东西不仅没用,而且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一些专业课程也由本科生选修,只是为了获得学分."
第二年学习的*正式加入了实验室的科研队伍,他很快成为了努力工作的主力。他说:“这总是有点难。然而,论文的主题终于顺利通过了。”
然而,刚刚在论文中找到一些意义的*,在进入研究的第二学期后就开始考虑找工作。去哪里,找什么样的工作?李贽的一部分心思不再放在科学研究上,手头的工作正在慢慢放缓。
“我认为我没有努力工作,但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李治有点愤愤不平。
谁是罪魁祸首?
"学生们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科学研究。"彭为他的学生计算时间。“许多项目肯定要花一年多时间才能完成,留下很多烂摊子。”
因此,陈也认为在制定国家研究生培养计划方面存在问题。
"上课时间太长,学分太多。"陈说,在国外,研究生只学四五门课程,而中国学生有十多门课程,“第一年”已经变成了“第五年”。
"然而,信用是一种死亡要求."彭指出,教师对课程没有决定权。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认为,研究生研究中的“烂尾楼”现象与导师制尚未真正落地有关。他指出,在目前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下,导师无法真正承担起导师在招生、培养和管理过程中的角色,也无法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此外,一些专家表示,由于追求就业率,学校在毕业前一年的暑假开始接收大量雇主做宣传工作,这将严重“扰乱军心”。
"从九月到十二月这段时间完全失控了。"李东锋说。
彭告诉记者,他在读研究生时,是6月份毕业的,学校只在4月份组织招聘会。“直到毕业的最后一个学期,我们还在做科学研究,我们基本上完成了论文。”
除了有效的研究时间,研究生培养的定位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目前的情况是,学校以科研项目的形式培养硕士,但许多学生毕业后不从事科研工作,雇主对求职者有学位要求。”彭认为的研究生培养方向不明确。
近年来,许多高校已经开始了本科通识教育试点工作。
“根据本科课程改革,研究生应在此基础上加强培养,但目前研究生教育仍处于原始状态,培养模式没有改变。”彭认为,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改革的脱轨也是造成当前尴尬局面的重要原因。
解决方案
"只有当不同年级的学生聚在一起时,研究生的工作才能持续下去."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教授王晓军认为,有必要对本研究项目进行合理规划,该项目应由多名硕士研究生共同完成,是防止“硕士研究生烂尾楼”的有效方法。
陈还表示,为了改变“烂尾楼”现象,他们开始尽快安排低年级人员加入项目,让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一起做科研。
然而,许多专家认为,虽然这些措施是有用的,他们可以治疗的症状,但不是根本原因。
"保证研究生一年以上的研究时间是必要的。"彭指出。
为了保证科研时间,精简研究生课程已成为第一步。“课程可以简化,学分应该减少。应该“腾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写论文。”李东锋认为研究生和本科生之间最大的区别不是学习知识,而是创造知识。通才的培养是本科生的培养任务,而研究生的培养应该是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需要衔接。
他进一步指出,在确保科学研究时间方面,导师应该有更大的自主权,而不是在一年级时“无法掌握”,在三年级时“无法管理”,只有在二年级时才“能够管理”。
“第一学期我们可以上课,第二学期让学生开始科研工作。”陈建议适时调整教学计划,让学生在找工作前完成论文。
熊丙奇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指出,在我国,所有的研究生都被要求做研究,但有些学生根本没有学术兴趣。因此,学生在找到工作后不可避免地要应付科学研究。“根据不同的培训方向,提出培训要求。学术硕士可以要求研究生做学术研究和写论文,而应用型研究生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不需要要求学生做学术研究和写论文。”熊丙奇说。
当老师呼吁更多的主动性时,专家也认为学生自己应该制定计划来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此外,专家建议对学生实行淘汰制度和严格的考试制度。
《中国科学日报》(第五版《大学周刊》,2014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