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李言荣:“双一流”建设 行业特色高校不可或缺

科普小知识2022-08-01 17:19:14
...

李言荣:“双一流”建设 行业特色高校不可或缺

■我们的记者陈彬

在中国的大学群体中,工业院校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发挥的作用上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双一流”建设中,这样的大学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电子科技大学作为行业性大学的代表,长期以来一直立足于电子信息领域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在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中,尤其是在我国军用电子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接受《中国科学日报》记者专访时,中国工程院院士、院长李直截了当地表示,行业性大学将在“双一流”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行业特色大学是最大的“中国特色”

在“双一流”建设中,有两个词被反复提及,即“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

在今年的两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双一流”建设的特点是“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标准也是两者的有机结合。然而,在此之前,*总书记甚至在讲话中直言不讳地说,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

在这两个词中,什么是“世界一流”已经被许多人讨论过,但是相比之下,似乎很少有人注意什么是“中国特色”。

在李看来,中国高等教育最大的特点不是世界上每个国家有多少所综合性大学和多少所理工科大学,而是有一大批植根于中国的工业大学,尤其是工业大学。据他介绍,在*成立之初,我国的高等教育布局是仿照前苏联的模式。然而,随着前苏联的解体,这种“综合学院+专业学院”的模式在除法国以外的世界其他地方已经很少见了。然而,这种模式对于像中国这样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挥政治*的优势,培养大批红色人才和专家人才是非常有效的。

“国外的高等院校比较全面,理工科的高等院校也比较少,而且缺乏这样的具有专业人才的专业院校,这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最大特点。”李说,从这个角度看,建设“双一流”必须重视发展特色产业大学。

据统计,*成立以来,中国**和各部委先后设立了570多所工业大学。如果算上当地的工业院校,总数约占我国院校总数的一半。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这些高校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和科技支持。

2000年前后,根据国家计划,大多数专业学院和大学被分配到当地,并融入当地经济社会。一些高校进入了“211工程”,一些高校进入了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少数特别有代表性的高校直接进入了“985工程”大学。近十几年来,这些工业大学加强了科技整合,有序拓展学科结构,在保持行业特色的前提下,对专业进行了适当的延伸调整。他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却没有追求大而全的目标。

“十年来,这些学校基本实现了人才培养从大众化向行业精英人才培养的转变。”在李看来,“双一流”大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一流的人才,尤其是一流的本科人才。在未来的20到30年里,中国将需要成千上万来自各行各业的人才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这不仅是行业大学的优势,也是这些大学的使命。

问题导向凸显工业大学的不可替代性

如果说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校必须完成的任务和目标,那么“两百年”是所有中国人共同奋斗的目标。“再过30年左右,“二百年”的目标就要实现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应该考虑大学能扮演什么角色。”李对说道。

在采访中,李坦率地承认,在历史上,任何国家都必须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才能成为世界的领导者。“蒸汽机的发明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而电气革命使美国回来得更晚,随后的信息技术革命扩大了美国的领先地位……”

那么,如果中国想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导者”,它是否也应该希望有重大的技术突破呢?李没有这么想。

“四种基本科学理论(相对论、量子力学、脱氧核糖核酸基因、信息论)在上世纪初的建立,支撑了60多年的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即使在未来20到30年,一场重大的科技革命也将很难出现。因此,“二百年梦想”的实现不能依靠基础科学的重大突破。此外,即使有这样的突破,也需要至少30年才能实现工业化。”因此,他说,我国未来的发展仍然需要依靠工业化进程中各行各业科技进步带来的强大动力,特别是“电子信息+”,即电子信息与各行各业的交叉结合,这可能会使我国直接跃居世界经济的前列。"西方国家只有在完成工业化转型后才实现国家繁荣."

显然,在这一工业化和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具有较强行业背景的行业大学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行业大学的作用将在未来20-30年达到一定的峰值。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综合性大学的作用可以被低估,但两者有不同的侧重点。综合大学和科技大学的作用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李表示,综合类大学总体上更注重基础理论研究,而行业类大学更注重应用工程技术。至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仍将以实际问题为指导。工程科学技术在未来20-30年仍将是我国科学技术的主战场。到2030年左右,工程科学和技术将无法运行甚至领导世界,所以我们不能放松。“当然,我们必须在基础前沿领域进行研究,但现在最重要的是依靠需求驱动的技术发展。”李对说道。

“双一流”评价应坚持“两个效益”

也正因为学校定位不同,李建议在“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中,对综合性大学(包括理工科大学)和行业性大学应设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并分别进行分类评价和比较。

“与综合性院校相比,行业性院校有一个明显的劣势,即学科相对狭窄,学科数量少。即使有几个学科,除了特色学科之外,其他学科一般都不强,特色学科确实很亮。同一学科可能由综合大学的一个系和一个专业的几十个人来管理。然而,在一所具有行业特色的大学里,整个学校可能围绕着特色学科而运行,特色学科具有师资队伍整齐、专业结构梯队、实验平台优秀完整等特点。拥有相对完整的技术链和创新链。因此,如果以顶尖学科的数量来评判“世界一流大学”,将非常不利于行业大学的选择和建设。”李表示,更严重的是,这种评价标准还会对行业类高校产生错误的导向作用,导致它们盲目扩大专业,进入“一流大学”,追求“一流学科”的数量,追求“大而全”的综合大学的统一模式,影响学校的整体发展。

在李看来,“双一流”大学的评价标准应该坚持“两个有利于”。“具体来说,一个是它是否有利于国家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是否有利于发展有自己特色的不同类型的学院和大学。不同类型的高校显著提高了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了核心竞争力,可以继续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并可以触发高校综合改革的内生动力。二是是否有利于利用社会各界的资源,共同促进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特别是社会各界对“双一流”大学和学科的支持。

对此,李解释说,此前,中国已经实施了一批以“211工程”和“985工程”为代表的高等教育项目,并投入了大量资金和政策支持。在“双一流”建设中,原有两大工程发展较好的高校应继续给予更多关注。

“当然,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这两大工程的‘门票’来允许‘双头等舱’的船只。但是,毕竟通过两大工程的前期支持,很多高校已经积累得很好了。事实上,相当多的“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将在未来120到120年内成为世界级大学。这时,如果连续投资不能进行,就有可能导致以前的工作半途而废。这样,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损失,也影响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李对说道。

此外,“双一流”的建设不应由**单独承担,而是需要调动社会各界的资源,增强学校自身的内生动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双顶”整体“板”太小是不利的。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如果“双一流大学”太少,就很难增加地方*的兴趣和支持,这对我们西部的大学更不利。李说,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国内各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许多省市都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双一流”建设。与此同时,地方*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大学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因此,适当扩大“双一流”的总体规模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目前,高校受到了相当大的社会关注。因此,具有一定规模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不仅能够吸收更广泛的社会资源,而且对社会发展产生更广泛、更深远的影响。这关系到我国第二个世纪目标的实现。”李对说道。

《中国科学日报》(第五版《大学周刊》,2017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