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华师大发布长三角城市化过程及生态环境状况报告

科普小知识2022-08-01 19:11:08
...

(黄欣,科学网)3月21日,华东师范大学发布了首份关于长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及其生态环境的报告。报告显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历了近20年的快速城市化和高强度耕地流失,地表景观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整体生态环境已开始从“一般”上升到“良好”,在全国区域生态环境评价中处于中高水平。

该研究报告由学校的“上海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和全球城市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完成,首次从生态学角度介绍了长江三角洲的发展现状,并总结了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上海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和全球城市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向伟宁教授告诉《中国科学新闻》,长江三角洲作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仍处于城市化中期。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科学发展,长江三角洲的生态环境开始明显改善。根据由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退化、环境质量等因素组成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区域指数“优”的面积比例在5年内从20.85%提高到25.76%。但他表示,“与世界其他发达城市相比,上海、苏州、无锡、南京、常州等地区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仍需提高。”

基于遥感解译的长江三角洲1990、2000和2010年土地利用信息,包括耕地、林地和水域,研究人员详细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景观类型和历史演变过程。

根据该报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在2005年之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然后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研究人员认为,1989-2011年期间,浦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浦东的开发开放促进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大中城市新区建设和自上而下的城市化进程。与此同时,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面积迅速减少,建设用地迅速扩张。

报告小组将长三角城市发展模式分为7种类型。最好的形式是“高级协调型”,目前仅在杭州。上海、苏州、南京和无锡已经“过度发展”,一些非一线城市已经从滞后发展转变为过度发展。

项卫宁特别建议,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大规模城市化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应注重增强区域环境生态调控能力和自我恢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