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二号“替补”星精彩上场
10日04: 58,中国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第32颗北斗导航卫星。
近年来,随着北斗全球网络的帷幕慢慢拉开,北斗三号卫星已经成为中国卫星导航舞台上的“主角”。然而,这次任务发射了一颗北斗二号卫星。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五研究院(卫星发展局的研发单位)获悉,这颗卫星将取代退役的北斗二号“前辈”,并充分保持现有北斗导航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虽然它看起来像是一个“配角”,但它也有低调的表现。
区域系统停留在“基础区域”
有人可能会问:有了北斗三代,你还需要北斗二代吗?
"北斗是一个承诺的系统,肯定会为用户提供持续稳定的运营服务."北斗二号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杨辉说。
她向记者解释了自己对北斗“三步走”的理解:北斗一号从无到有,展示了中国北斗为生存而战的能力;北斗二号以惊人的“中国速度”建立了区域导航系统,从根本上摆脱了对外国卫星导航系统的依赖,实现了对用户的承诺。北斗三号大大提高了设计指标和定位精度,不断改进,开始了全球联网的步伐。
“三步走的方法,每一步都相互联系,自然过渡,充分体现了空间系统工程中反复迭代、渐进的原则。”北斗二号卫星的第一任总指挥李祖红说。
北斗三号的全球优势源于北斗二号的坚持不懈。特别是在北斗三号密集发射和快速组网的关键时期,北斗导航区系统的可靠运行与维护“基地”同等重要,对整个北斗工程至关重要。
自2012年底正式提供区域服务以来,北斗导航区域系统一直持续稳定运行,全天不间断地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高精度、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继续“老一代”的旅程
“老一代”北斗二号卫星当年曾蜂拥至天津,现在正逐渐老化,面临着密集退休。宇航员已经为此做好了准备。
"北斗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次导航都需要多颗卫星的配合."杨辉说:“因此,在设计之初,我们就充分考虑了系统的冗余性,发射的卫星数量超过了能够提供业务服务的数量。即使一颗卫星达不到标准,其他卫星也会完成任务,从而确保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
为了满足服务需求,北斗二号项目领导小组早在2012年就明确增加了4颗北斗二号备份卫星,作为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补充。每个“替代品”都有一个主要的替代品,他们继续接过接力棒,继续在太空中战斗。
从那以后,在北斗的“大本营”,北斗3号团队一直在为全球联网而战,而北斗2号团队则承担了维护天上的星星和开发后备星的重要任务。经过精心研发,这两颗备份星已于2016年相继推出,目前运行稳定。此次成功发射的第32颗北斗导航卫星是第3颗备份卫星。
“替代”不是简单的复制
“替代”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复制。第32颗北斗导航卫星在继承“前辈”优秀基因的基础上,从提高定位水平、改善在轨问题、满足用户新需求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优化升级,进一步提高了其可靠性。
一、设计专项审查;分类生产,有序推广;流水作业和批量生产;并行交付、密集发射——结合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展特点,第五研究院逐步完成了从思维到模式再到系统的转变,实现了继承与创新、技术指标与国家产业基础的统一协调,促进了航天科研生产的转型升级。按照这一思路,第32颗北斗导航卫星率先采用了远程测试的方法,在优化发射场流程、精简发射场人员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为后续北斗导航卫星铺平了新的道路。
“尽力而为,倾我所有。这是北斗导航对世界的庄严承诺。”杨辉说道。
(北京,7月10日,《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