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云德院士:数开先河 名至实归
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云德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许多人都听说过他的成就。今天,他站在国家最高的科技讲台上,接受国家和人民授予他的荣誉。这是实至名归的。他在生命科学的许多学科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是同类中的第一人。他不仅是中国生物医学领域杰出的战略科学家,也是分子病毒学和基因工程药物的先驱。他是中国现代制药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传染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
年轻又有才华
知道侯云德的人都知道,侯云德年轻时,经过1956年的统一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俄语学院预科部。从1958年到1962年,他在苏联医学科学院伊凡诺夫斯基病毒学研究所攻读副博士学位,并在塔季扬娜·戈尔布诺娃教授的指导下研究副流感病毒。
在三年半的时间里,侯云德发表了17篇学术论文,引起了《苏联病毒学杂志》编辑的关注。编辑去病毒研究所问,“侯云德是谁?他是什么样的人?他是怎么发表这么多论文的?”
侯云德在苏联逗留期间,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仙台病毒能引起单层细胞融合并解释其机制。首先阐明仙台病毒的溶血活性和细胞融合活性是由该病毒的相同特征引起的,然后建立病毒溶血抑制试验,研究该病毒与溶血活性的抗原关系。
鉴于他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开创性成就,由苏联医学科学院组织的专家组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一致通过了他的副博士和博士论文。1962年,苏联高等教育部破例通过了副博士学位,并直接授予他苏联医学博士学位。这在伊凡诺夫斯基病毒学研究所几十年的历史中是前所未有的。在为侯云德博士举行的宴会上,他的导师热泪盈眶地说:“侯云德博士是我在30年的科学研究中遇到的唯一一位如此优秀的科学家。这不仅是我的骄傲,也是病毒研究所的荣誉。”
研究所的同事们遇到问题时,经常来咨询这位“中国留学生”。
许多发现巩固了基础
1962年回国后,侯云德投身于中国医学病毒学事业。根据疾病防治的需要,他在分子病毒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先后获得了8个基因工程产品新药证书,实现了技术成果转化。其中,中国于1982年首次克隆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α1b干扰素基因,并在中国成功开发出首个基因工程创新药物重组人α1b干扰素。这是一种国际独创的国家一类新药产品,在中国率先研发用于基因工程的创新药物。
20世纪80年代,痘苗病毒是已知最大的动物病毒,对其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应用意义。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家已经培育出痘苗病毒天坛株。用它生产的疫苗为中国消灭天花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其遗传背景仍不清楚。
1984年,侯云德构建了中国痘苗病毒疫苗株天坛株的基因库。经过10年的努力,他完成了病毒全基因组(189,274kb)的测序和分析。这是当时中国完成的最大的生物基因组序列,对中国基因组时代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85年,他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痘苗病毒基因组的HindⅲP片段,纠正了外国学者的结论,并随后被其他外国学者所证实。
在对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中,他初步阐明了丙型肝炎病毒致癌的分子基础。相关研究成果“丙型肝炎分子生物学”获得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首次发现人乳头瘤病毒16型、单纯疱疹病毒2型和巨细胞病毒与慢性宫颈炎的发病密切相关。人类单纯疱疹病毒2型基因组基因库已经建立。从中国女性疣体组织中分离克隆出一株人乳头瘤病毒6型,并通过测序鉴定为一种新的世界变异体。
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2008年,侯云德担任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科技项目的首席技术工程师。2008年至2020年,他领导设计了中国降低“三病两率”和防治传染病的总体科技计划,以应对重大疫情。他始终强调传染病能力建设的重要概念,提出了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一体化”防控体系的构想。因此,中国成功应对了过去十年的所有重大疫情,为建设中国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做出了特殊贡献。
在2003年“非典”期间,侯云德首次发现干扰素能有效控制非典冠状病毒的国际传播。干扰素α2b现已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为非典储备药物,为我国抗击“非典”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1987年到1996年,侯云德三次当选为中国863位生物技术领域的首席科学家。他设计和指导了中国最高水平的医学生物技术的布局和发展。他与国家生物技术专家一起完成了许多尖端的高科技研究任务。在此期间,中国在基因工程疫苗和基因工程药物等五大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生物技术研发机构增加了10倍,18种基因工程药物上市,生物技术产品销量增加了100倍,为中国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整体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提出了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一体化”防控体系构想,强调快速病原体识别、五大综合征监测和建立网络实验室系统的任务,使中国能够成功应对过去十年中的所有重大疫情。
例如,在2009年全球甲型H1N1流感爆发时,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建立了一个由卫生部牵头、由38个部门组成的联合防御和控制机制。作为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组长,侯云德对防控中的关键科技问题进行了多学科协作研究,取得了“八项世界第一”的研究成果,为全球甲型流感防控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在87天内第一个研发出新的H1N1疫苗,打破了世界纪录。首次证实新疫苗只需一剂,不含佐剂,保护效果达到87.3%,推翻了世界卫生组织当时需要两剂的专家共识。世界上最大的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建立首次证明了格林-巴利综合征与猪流感疫苗无关。研究结果结束了中国疫苗不被国际组织认可的历史。
同时,他领导的团队首次揭示了新型H1N1病毒的透明质酸和透明质酸的晶体结构,证实该疫苗具有显著的召回免疫保护反应,为研制通用流感疫苗提供了理论依据。
受联防联控机制和国务院应急办公室的委托,清华大学作为第三方,进行了系统评估。结果显示,中国对H1N1流感的反应大大降低了中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了2.5亿病例和7万住院病例。死亡率比国际报道低5倍,社会效益约2000亿元。成本效益比达到1元7.5-10.84元,有效保障了人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一流科学家的赞赏和认可,将我国传染病防治推向了一个新的时代。
2013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确认并成功应对人类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并在4天内成功分离并确认该病毒。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和《自然医学》多次发表评论,认为中国应对新传染病的能力目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成为继美国、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之后发展中国家的第五个全球流感参考研究合作中心,一举成为全球流感防控的领导者。
不劳无获。60多年来,侯云德一直站在科学研究的前沿,为中国现代制药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