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瘟防疫养生祛病:文物里的古人抗疫史
昭陵博物馆藏唐·墓抱帘帽侍女壁画。1990年,唐太宗颜妾墓被清理。在墓室的壁画中,宫女手持的窗帘帽上挂着一圈丝穗,形成一个具有一定保健功能的薄窗帘。
湖北省博物馆藏《睡虎地秦简》于1975年在云梦睡虎地11号墓出土。简牍记载,如果有人被发现感染了鼠疫,他们必须保持距离,并在第一时间向*报告。一旦病人被*确认,他将*被隔离,并被安置在一个特殊的地方,即所谓的“所”。
西汉银镀金骑兽博山炉,河北博物馆。1968年,河北省满城山二号汉墓出土。在西汉时期,人们喜欢烧香和吸烟来抵御瘟疫和防疫,保持健康和消除疾病。
明嘉靖二十九年,甘肃省图书馆对《黄帝内经》中的24卷《素问》进行了广泛的重新注释和收藏。《黄帝内经》提出要及早发现和治疗鼠疫,防止治疗后复发。
*轮台县博物馆藏清代面具和丝织品。
敦煌莫高窟壁画——投掷大象:悉达多王子举起死去的大象,扔在城外,以防止瘟疫。
瘟疫在中国古代书籍中早已有记载。李周,田冠,钟祖载:“疾病医生有责任提高所有人的疾病,总是有疾病。”根据鲁的《春秋》和编年史,的夏季给人们带来许多疾病和流行病这说明古代对瘟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相信瘟疫一年四季都会发生。
几千年来,人们一直不间断地与瘟疫作斗争。隔离传染源、服用有效药物、保持环境卫生、戴口罩等。是历代总结出来的有效的防疫和控制措施,这可以在文物中得到反映。可以说,这些文物见证了古代人民防疫的历史,承载了祖先防疫和治病的思想精髓和道德精髓。它们对今天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房子空了”,强行隔离
隔离是阻止该流行病传播的最有效和最基本的手段。秦朝建立了疫情报告制度。根据1975年在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李佳怡李店的一个成员吴冰告诉我:‘我怀疑你病了。过来看看。“当我三岁的时候,我病了,眉毛突出。我不知道。我不能没有它。让医生给他检查一下。”也就是说,如果村里有疑似传染病病例,佳能A(佳能A,相当于现任负责人)有责任进行调查并及时报告。根据疫情,*派医生检查和治疗这种疾病。三岁的儿童不能被忽视,对相关人员采取了隔离措施。
“必索”一词首次出现在《卧虎藏龙秦简法律问答》中。“热点”是孤立的地区。《卧虎藏龙·秦简·杜燕》还记载,知情人和家属应主动与“杜燕”断绝联系,不要与病人同吃同用。
到了汉代,隔离治疗就比较完善了,《韩曙平地记》:“元初二年,旱蝗成灾,人患疫病,住在空巢里买药。”在南北朝时期,它成为一种制度。在小琪统治时期,长毛子和其他人建立了一个特殊的病人隔离组织——六病博物馆,来隔离和治疗病人。盛唐时期,官办医疗机构较为发达。朝廷设立了疾病康复车间,各州府也设立了类似机构,负责各地区的医疗管理和疾病诊断与治疗。当发生重大疫情时,他们还承担临时庇护和隔离治疗任务。宋朝的总医院、元朝的广惠科和明朝的惠民药房都是*办的医疗机构,负责隔离治疗。
一旦出现流行病受害者,应该如何处理作为主要传染源的尸体?据李周说,从先秦时期开始,就有处理无主尸体的习俗。从那以后,每当发生重大疫情时,*通常会掩埋尸体以防止疫情扩散。
“强沸热饮”,药物治疗
面对这种流行病,药物是必不可少的。
东汉末年,张仲景写了113部伤寒杂病书。这本书对未来方剂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如药物配伍和加减的原则。许多名方在现代保健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白虎汤、治疗肺炎的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治疗急慢性阑尾炎的大黄丹皮汤、治疗胆道蛔虫症的五味丸、治疗痢疾的白头翁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茵陈蒿汤、治疗心律失常的炙甘草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瓜蒌薤白白酒汤等。,都是临床实践中常用的方剂。
东晋葛洪信奉《肘后备急方》:“伤寒、流行性感冒、温病三者同种。......他的时代以邪气和邪灵的结合为标志。这叫做温病。”书中有“治疟温病温毒方”一章,记载了治疗和预防的方剂,如甘山、老君沈明散、杜马麻粉、痹温病散等。
唐代名医孙思邈不仅在《千金书·方耀》中总结了许多治疗传染病的方剂,而且还提出了熏蒸消毒空气、水井注水消毒等消毒方法。
除了医书中所载的药方外,史书、文集和笔记中还有许多药方和民间药方。
苏轼在与王民忠合著的书中提到,治疗疟疾的秘方是:“用姜、葱、黑豆都不行。”在松石外来的吐蕃,提到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六姑吐蕃都铎部落患了流行病。宋廷提供的治疗流行性疾病的76种药物包括冰片、犀牛角、硫磺、安息香、白石英等。沈括的《孟茜碧潭》中记载的一个例子是,用来治疗这种流行病的药物是柏叶。《京康纪闻》中记载的治疗流行性疾病的方剂为黑豆汤,其方剂为:“黑豆2钱(炒香)甘草2寸(炒黄)。将这两种成分加水煎煮两次,并不时服用一杯进行治疗。”元朝初年,元朝军队患了一种流行病,用大黄治疗。将近一万人住在那里。
“扫火”,环境净化
保持环境卫生对防疫至关重要。殷商甲骨文中有“扫匪”的记载。李记、智嘉座右铭和周树米奥毕姬静都强调保持房间清洁卫生的习惯,并指出干净的房子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中国古代传统的防疫方法之一是熏蒸。《李周·秋官》记载了焚烧、熏蒸、驱除芒草等预防疾病的方法,如芒草、甲草等:“每一种排毒方法都有令”、“排毒杯受甲草攻击”、“除虫物受芒草熏蒸,每一种常用方法都有用”。根据出土的简牍,我们可以看到,在秦朝,当进入城市,他们的车和马被熏蒸消毒和预防疾病。
在敦煌石窟中,有一幅描绘殷人扫火防疫的图画,描绘了殷商时期用火和烟杀虫防病的情景。汉代是古代鼠疫记录最多的时期。《古物》中特别提到长安有一场大瘟疫,所有的瘟疫都在皇宫里。汉武帝烧了一颗弱水西国贡品的香丸“驱除瘟疫”,长安闻起来有一百里的咸香。这种香味在9月份就已经积累起来了,而且从未停止过。《伤寒论》详细论述了不同时期各种传染病的不同治疗方法。熏香是抗疾病和辅助疗法之一。
具有芳香气味的中药用于预防呼吸道疾病和治疗疾病。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老百姓的生活中,熏香都已成为各种史料和医学典籍中最常见的有效祛疫防疫方法。
空气消毒的处方出现在金代。葛洪认为,这种流行病可以通过熏蒸和焚烧药物来预防。何在《肘后备急方》中首次提出空气消毒法:“太乙刘金方、虎头沙桂方均由雄黄、雄黄、朱砂等空气消毒药物制成。预防传染病……”后来,唐朝的孙思邈继承并发展了这种防疫方法。明代李时珍经常使用蒸汽消毒。这种方法在清朝也有记载。贾善庭的《神仙方药集》说:“在流行的日子里,每一个患流行的家庭,如果把病人的衣服放在蒸笼里蒸,就不会被传染。”
“怕气体碰到人”,戴口罩
戴口罩可以防止细菌、病毒、灰尘和有害气体的侵入和感染,简单易行。它是防疫的重要材料。在古代,人们在法庭上用丝巾盖住他们的嘴和鼻子,以防止灰尘和呼吸污染,“盖住他们的嘴,以免空气接触到人”。《孟子·离娄》说:“如果西方不纯洁,人们就会掩鼻而过。”用手或袖子捂住鼻子是不卫生的,也不方便你做其他事情。后来,有人用一块丝绸布盖住你的嘴和鼻子。
在8世纪,旅行帽很流行,主要用于遮盖外表和身体,防止路人偷看。文字记录最早出现在晋代。在流行之初,男性和女性都可以佩戴,隋唐时期主要是女性使用。唐朝始于武则天时期,女性在旅行时开始使用窗帘帽。窗帘帽的特点是短而轻,只到脖子,微微露着脸。窗帘帽的帽裙由纱布制成,还具有透视功能。它们的作用是遮阳挡沙,还具有一定的卫生防护作用。
宋代宋词《冤假错案集》中记载,用香油涂抹鼻子,或用纸擦籽油,堵住两个鼻孔。生姜仍被切成小块放入口中。在检查的情况下,用激烈的沉默进行切割。害怕污浊的空气冲进来。这意味着验尸官在尸检时必须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这与现代医用口罩的概念相同。
马可·波罗在他的著作《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在元朝的宫殿里,提供食物的人用丝绸覆盖他们的嘴和鼻子,这样他们就可以呼吸而不接触食物。”这种覆盖在嘴和鼻子上的丝绸也是原始的面具。有些人已经证实这种布不简单,它是由丝绸和金线制成的。
明代医学专家万全在《石湾医术》中提出,应在口鼻处涂抹雄黄,以防疾病出鼻口。这不是口罩,但我知道呼吸道感染。在晚明大瘟疫中,吴佑克提出了除六害之外的杂气致病说。他指出,敌意从鼻子和嘴巴进入人体,为预防鼠疫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标准。
从1910年到1911年,在中国东北大鼠疫中,总医疗官连德吴坚持认为鼠疫不是腺鼠疫,而是肺鼠疫,肺鼠疫可以通过呼吸传播,人际传播是主要渠道。因此,他进行了大规模隔离,并*戴上口罩。他用长方形脱脂棉包了两层纱布,制成了一个具有明显防疫效果的“吴口罩”。
(作者是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副研究馆员)
上一篇:天津大学研发出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
下一篇:死后复生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