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文论文如何迈向国际化 两岸四地专家出谋划策

科普小知识2022-08-03 23:45:33
...

中文论文如何迈向国际化 两岸四地专家出谋划策

中国学术评估与发展高峰论坛现场图片来源:香港中文大学网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学术评价系统主要是英语。*海峡两岸的四种中文期刊缺乏能够充分涵盖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的引文索引和公认的影响力索引,导致中文论文在国际学术界缺乏认可,这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的地位。

这位是记者文彩飞

自2008年以来,东部一所“985工程”大学的校长引进了30多名从事经济工作的海外归国人员。他们的学术水平很高,论文也很有成果,但唯一困扰校长的是,海归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时,总会遇到两个问题:要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他们必须用英语写作;要用英语发表文章,他们必须研究英语世界的问题。

“我很苦恼,引进30多名海归不能用他们在领导国际学术研究方面的技能来领导中国。从长远来看,这将不利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校长遗憾地说,除了用中文写作,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关于中国的研究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学术评价取向问题。

他的困惑暴露了学术界的一个老问题——如何获得中文论文的国际评价。

11月18日,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大学成为赞助机构。*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共有32家机构签署了《促进中国学术合作协议》,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

“重新发明*”的贡献者

如果只是为了职称,大陆高校的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教师在中国社科学报和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认可的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就足够了。然而,对于学术研究来说,要想在国际上有所影响就更难了。

为了追求国际影响力,中国学者经常做什么?记者采访了复旦大学教授葛.他说,一些学者只能把中国的学术成果写成英文,并将其输入SCI等系统中的期刊。“这些论文的主题基本上属于中国或中国圈,读者基本上是中国人或懂中文的外国人。没有必要这样做。即使是研究这些领域的外国学者,包括母语为英语的学者,也认为这是不必要的。”

事实上,这有时并不令人愉快。一位研究政治学的校长指出,“市场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干预”之类的文章不能在英文杂志上发表,许多重大的*学问题变成了明显不符合学术标准的英文文章。即使退一步,在英文期刊上发表中文文章,也只能算是区域性的学术报告,基本上没有实际效果。

此外,许多学术研究领域更适合使用汉语作为语言载体。例如,植根于中国研究的中国经济史子集,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期刊,在此基础上,“用中文作为载体,然后用合适的载体向世界传播,肯定更合适。”山东大学副校长胡金彦说。

用中文发表的研究不能获得国际影响,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但它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甚至一些自然科学(如中医)领域循环出现。

事实上,语言限制的突破在自然科学领域是显而易见的。从19世纪到20世纪,德国是当时一个重要的科学城市。最好的科学论文是用德语写的。不久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涂有友用中文发表了他的大部分论文。

“这表明语言不是障碍。中文出版不会阻止学者们获得对科学制高点的高度评价。”胡金彦说。

那么,它到底少了什么?

培育新标准

作为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共同语言,汉语具有不可忽视的国际影响力。然而,“目前,最广泛使用的学术评价系统主要是英语。由于海峡两岸的四种中文期刊没有能够完全涵盖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的引文索引,也没有公认的影响力索引,因此中文论文在国际学术界缺乏认知度,这极大地影响了中文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的地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说。

记者了解到,海峡两岸四地中文学术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综述、*社会科学引文索引(TSSCI)和*文献引文索引核心期刊(THCI核心)。

这些学术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客观性和公平性,但却无法克服制度设计带来的弊端。例如,CSSCI无法摆脱片面追求量化数据的困扰。TSSCI坚持匿名审查,这导致了一些问题,如发表的文章较少,篇幅较长,以及审查者权力过大。因此,一种新的评价体系已经从中国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中升华出来,成为参与大学的共识。

根据沈祖尧的介绍,中国的学术评价体系可以采用“两条腿”。在以往学术评价的基础上,成立了专家委员会,评选出海峡两岸四地共同认可的期刊,并初步形成了海峡两岸四地32所高校认可的高质量中文期刊名单。我们将进一步争取更多中国学者的认可,把海峡两岸三地的标准提升到国际水平。

然而,国际化标准并不意味着建筑。

一方面,国际标准有自己的门槛。通用电气熊健表示,所谓的国际化标准取决于在中国以外是否有任何意义。如果你学习中国哲学,除了中国哲学之外,还有什么可以借鉴的成果吗?"这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成就,是从事实中升华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普遍价值."

另一方面,地方问题也可以产生国际影响。如对《周易》和传染病的研究,也会对国际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用澳门大学全球事务主任兼校长特别顾问冯大轩的话说,许多人文问题看起来像是地方性问题。事实上,他们不是,“除非你躲在岛上,不看新闻,你会发现中国的发展每天都在解决世界的问题。”

能否形成一个国际标准,尽管许多参与者持乐观态度,但仍需在实践中检验。

用数量代替质量会继续吗?

为了建立一个新体系,人们常常希望摆脱旧体系的弊端。会上,校长们最担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克服新的学术评价体系中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的问题。

事实上,对数量的片面追求必须从两个方面来看待。

香港中文大学常务副校长华指出,中外的评价体系都喜欢用量化的方法来展示一个非常漂亮的图表,以此来告诉人们学术竞争的情况。

葛认为,片面追求数量不是由于评价体系本身设计不科学造成的。相反,在追求各种行政评估的过程中,大学产生了快速操作的论文。

如何走出“以量代质”的怪圈,华认为,与其说是看引文索引,不如说是看影响因素。在学术规范化的条件下,它仍然是衡量期刊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

说到打击“以数量取代质量”,越来越多的人把希望寄托在“同行评议”上。*大学文学院院长陈万水表示,*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体系演变的最重要精神是将数据库与评价分离开来。在2016年推出的新系统中,专家评审占50%,同行问卷占30%。

然而,同行评议在具体实施中也使学术界十分苦恼。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一些违规行为。例如,由于收到大量论文,一些评论者只根据他们对期刊的主观印象评分,而不看文章的内容。论文被发给不熟悉该领域的评审者,评审者根据他们的主观意愿进行评分。给审核员的时间太短,这迫使他们采用一些快速审核方法等。

"问题不在于制度,而在于实践."葛解释说,如果能找到一个合适的裁判,没有人会傻到只看期刊打分。如果你遇到一个不知道如何做生意的人,你可以从专家数据库中删除这个人。如果给审核员足够的时间,审核员不会根据单个指标快速得出结论。

陈万水同意这一点,指出没有普遍的定性评价方法,但同行评议的风气和习惯仍必须建立。“如果每个人都投资,每个人的负担就不会这么大。如果你不加入,它将成为一些人可以决定的事情。”

随着海峡两岸四地中文学术评价体系的建立,同行评议可能迎来新的曙光。*大学校长杨泮池表示,过去,不同地区的评估专家较少。未来,*海峡两岸和四个地区的合作将使专家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我相信论文和作品的质量可以得到更客观和全面的评价."

紧急和缓慢事项

在采访中,许多大学和媒体都在敦促海峡两岸四地建立中国学术评估体系的“时间表”。

杨泮池给出的时间表是一年。“最重要的是为中文期刊设定高标准。通过吸引期刊进入,我们将提高标准,然后向世界推出一批高质量的学术出版物。”

“十三五”期间,内地近万种期刊将进行重大调整。一些低质量的期刊将退出,一些期刊将进入新的浪潮。新标准的早日出台将从一开始就对新期刊大有裨益。

与此同时,中文论文的数量正在迅速增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团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群体之一。提升中国研究成果的国际学术地位也迫切需要一个国际标准。

鉴于以上两点,建立一个新的中国学术评价体系的确刻不容缓。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马上完成”例如,跨学科论文评估。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朱强说,评估跨学科论文的一个主要困难来自论文本身。目前,跨学科论文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如果它们被包括在所涉及的多个学科的评价中,则可能存在与该学科相关的内容不先进的情况,导致论文没有被客观地评价。

另一个困难来自衍生期刊。目前的评价系统仍然坚持以出版物取代评价的想法,也有一些出版物来自新的跨学科课题。“所谓核心期刊是一组期刊的核心。如果它们不能分组,它们怎么可能是核心呢?”朱强说。

关于跨学科的评价,葛认为,跨学科的成果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得到认可,因为成果需要经过一个检验过程,仓促认可不一定是好事。除非一门新的学科已经形成,否则没有必要为它设定标准。"因此,研究交叉学科的学者必须有思想准备。"

《中国科学日报》(第五版《大学周刊》,2015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