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探月工程:中科院人永不止步

科普小知识2022-08-04 12:49:27
...

2017年4月24日,中国将迎来第二个太空日。在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探月工程自嫦娥一号发射以来已经走过了整整10年。

回顾中国探月工程的非凡历程,中国科学院的生动形象在宏大的历史事件中逐渐清晰。正是他们的不懈探索给中国科学院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中国应该放眼地球之外。

1957年,国际社会发生了一件大事——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那一年,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一任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不到22岁,享年80多岁。作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涂光池的研究生,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苏联发射卫星的信息,并开始了对空间探索的长期关注和科学研究。

1958年,美国和苏联开始探索月球。三年后,第一位人类宇航员加加林进入太空。1961年,美国和苏联发射并实施了火星探测。

“当时,在*成立后不久,我们没有科学团队、技术能力和资金。”在观看西方国家探索外星星球的渐进过程时,欧阳自远感到焦虑,并有自己的计划——“我认为我们也应该看看地球以外的东西。”

他坚信中国有一天会走向太空时代,作为年轻一代的科学家,他应该为这一天做好准备,这将需要35年的时间。"这包括中国科学院的有组织行为和科学家的自发研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邹在谈到中国科学院在月球探测项目启动前的长期探索时说。

在35年的知识储备中,欧阳自远从陨石研究开始,写了许多关于美国和苏联的月球探索和火星探索计划的文章,“但毕竟都是纸上谈兵”。

1992年,中国启动了载人航天计划。一个繁荣强大的中国让欧阳自远看到了探月的机会。他的想法很快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的支持。在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高技术局的支持下,月球探测的示范和研究有序进行。

根据高技术局的探月演示,欧阳自远带领的团队又花了10年时间演示了从探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到发展战略和长期规划的基本问题,然后是月球应该探索的科学问题。

“演示过程首先了解对国际科学领域的理解和检测的程度,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邹廖勇说:“此外,我们为什么能这样做,能做到什么程度?”

经过45年的准备,中国的月球探测项目终于在2004年获得批准。

我们欠整个国家一个解释。

欧阳自远有一份“责任法案”,详细记录了他2008年至2016年的科普报告。

“在过去的九年里,共发表了474篇科普报道,平均每年有52篇,每年的受众约为3万人。”欧阳紫媛说道。

"科普太重要了。"邹关于科普的论述与欧阳自远的强调是一脉相承的,这源于他在月球探测计划启动时所经历的批评和困惑。

国外探月项目已经实施了这么久,我们还能创新什么?地球上的事情还没有做好,你为什么要研究月球?月球探测花费多少?

当时,社会各界对推进月球探测工程有不同的声音,甚至有专家在媒体上公开发表文章,批评不应启动月球探测工程。然而,中国科学院的团队并没有丧失信心。相反,他们看到了科普的重要性。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向全国公众清楚地解释月球探测将对我国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国家繁荣产生什么影响。如果我们不明确表态,我认为我们应该向全国公众做出解释。”欧阳紫媛说道。

到目前为止,欧阳自远已经为不同的观众准备了十几个版本的月球探索科普报道。中国的月球探测项目和公众之间的差距已经在报道中消失,甚至越来越多的正面反馈正在被接受。

“许多孩子对我说,他们将来必须做科学研究,参加中国的月球探索。”欧阳自远回忆说,他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了科学的种子,小观众们表现出对科学的热爱和胆略,如一股热流在背后支持着他。

“我觉得这件事太有价值了。应该让公众知道。科学应该交给公众,以便公众能够理解和理解科学。”欧阳紫媛说道。

传承与创新永不停息

邹非常熟悉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和嫦娥三号的成就、技术突破、科学目标和今后的工作。

他认为,中国科学院人员不仅是月球探测项目的倡导者、推动者和组织者,也是月球探测项目的重要实施者之一。更重要的是,中国科学院负责中国月球探测项目的整个“科学链”。

组织国家科学家论证和制定工程科学目标,负责地面应用系统的开发、建设和运行,负责探测系统中有效载荷子系统的开发,负责测控系统中甚长基线轨道测量子系统的建设和任务执行,为多种系统提供核心关键支持产品,并领导国家科学家开展科学数据的科学研究。邹廖勇阐述了中国科学院在月球探测项目中承担的上述六项任务的重要性。月球探测项目的每个任务都是通过摸石头过河。仅科学目标的确立就要求在项目能够实现的条件下有最好的科学思想。自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由此可见,中国科学院人员在月球探测项目中的作用。

邹清楚地解释了中国科学院在月球探测项目中的六个要素,他对每一个要素都很熟悉。作为欧阳自远的学生,现年50多岁的邹显然已经成为中国探月的主力军。

随着中国探月工程的发展,邹也在不断成长,中国科学院的一批年轻科学家也是如此,比如将于今年年底发射的地面应用系统的首席设计师嫦娥五号。嫦娥一号“三老一局”的情况随着年轻一代科学家的成长而改变。

“我最高兴的是嫦娥一号培养了大量的人。人们都出来了,团队也壮大了。这比什么都重要。欧阳自远在谈到中国科学院月球探测项目中目前唯一身居不同职位的年轻科学家时不无宽慰。

人才的成长和经验的积累使得中国科学院月球探测队设计的科学目标越来越先进和具有挑战性。

嫦娥一号卫星绘制了月球地图,证明了一种新的能量分布可以解决未来一万年人类的能源利用问题。等到嫦娥二号完成7米的分辨率,并打印出一张半个足球场大小的高质量的全月地图时。然后嫦娥三号在月球表面进行了精细探测...中国科学院月球探测队坚持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的理念,一次又一次创造了新的全球深空探测记录。

未来,从踏上月球背面到探索火星,中国科学院一代又一代的月球探险者已经为中国的深空探测勾画出了宏伟蓝图,他们的深空探测之路将在继承和创新中继续前进。

阅读更多

写于中国的太空日:在《星际迷航》中建立太空力量

在第二个“中国航天日”之际

上一篇:包罗万象

下一篇:生命,永不被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