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生命,永不被抛弃

科普小知识2022-08-04 12:49:21
...

当任何医学方法都不能挽救生命时,是接受临终关怀还是躺在重症监护室里用插管来延长生命?目前,我国许多医院都有临终关怀机构,每个机构可以为2万人服务。一方面,中国临终关怀床位严重短缺。另一方面,许多人对临终关怀有很深的疑虑,认为临终关怀是被动的等待死亡,临终关怀是安乐死。......

想法需要改变。

“医生每天都要面对生死。清华大学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卢教授说:“很多医生都很重视抢救濒临死亡的病人,但在面对不治之症时,他们往往缺乏临终关怀的意识。“目前,中国的临终关怀主要是针对高级肿瘤科的患者。事实上,每个部门都有垂死的病人。在我国缺乏广泛的临终关怀的情况下,医生应该被赋予临终关怀的意识和知识。”

生命,永不被抛弃

卢教授告诉记者,统计显示,目前中国的临终关怀机构可以满足2万人的需求。去年,中国有980万人死亡,980万人中只有不到5%的人联系了临终关怀团队。医务人员不仅要解决病人的痛苦,还要安慰病人的心脏。中国临终关怀的最大障碍是临床专业理论和专业精神。如何有效地提供必要的人文关怀和标准化服务需要培训,需要全社会的关注,需要推广这些正确有效的方法。

湖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陈永义教授说:“医疗应该确保人们一生的健康,我们应该找到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群众需要的临终关怀的起点。我国临终关怀服务起步较晚,临床上应建立一个同质、规范的模式。死亡有温度和价值。只有认识到这一点,中国的临终关怀才能成长,发展得更好,造福更多的人,人民的生活才能在谢幕时变得安宁、有价值、有尊严。”

在病人生命的最后,他们会活得更长还是更好?清华大学长庚医院院长陆说:“在善与恶之间,我们更应该尊重病人的主观感受。临终关怀是为更多的病人争取一些机会。"

“临终关怀不是放弃治疗,而是更积极的治疗;临终关怀就是放弃治疗,对症治疗永远不会放弃;临终关怀不是被动地死去,而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陈永义教授说。“我认为临终关怀比躺在重症监护室里昏迷不醒和使用插管来延长生命更人道。人们应该生活在完全死亡的温暖中,而不是在死亡的时候感到孤独。”

镇痛是最重要的。

什么样的人应该接受临终关怀?湖南肿瘤医院副院长陈永义教授告诉记者,目前还没有手术、放疗或化疗的适应症。生命周期估计在一年以内的肿瘤患者可以进入临终关怀病房,而没有医疗手段可以挽救他们的生命。

“止痛疗法将在整个临终关怀护理中使用,”卢教授桂军说。“我们放弃的是治疗性治疗,而对症治疗是永远不能放弃的。即使疼痛达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病人仍然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和完美的镇痛效果。”

记者了解到,疼痛治疗在临终关怀中占50%以上。阿片类药物可解决80%的临床疼痛,约20%的顽固性疼痛可通过微创技术解决。卢教授呼吁加强症状管理。目前,有治疗疼痛的药物和控制呼吸困难的药物。目前的问题是可及性差,对少数专业人员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

正确看待安乐死

临终关怀不是安乐死。临终关怀是放弃治疗,而不是放弃对症治疗。鲁教授不支持安乐死。他说,“安乐死不适合中国,至少不应该在中国推广得太早。从医学角度来看,一个人生病后会有疼痛。医生应该解决疼痛,减轻每个因为疼痛而想被安乐死的病人的痛苦。病人不想再死了。我们应该关注死亡前的痛苦,而不是安乐死。”

卢教授说,安乐死和自杀有共同的特点,是自私的行为。自杀不是告诉任何人,而是把痛苦留给世界。安乐死是为了通知你周围的人,但是安乐死之后,朋友和亲戚会有很多遗憾,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在生命的最后选择安乐死。

中国的死亡文化是一种善良的终结文化,它比安乐死有更广泛的含义,更适合中国传统。此外,中国人的死亡不仅是他们自己的和平,也是死者和活着的人的和平。在东西方文化不断冲击的背景下,一些人认为他们的生活已经结束,是时候结束它了。尽管有值得尊重的空间,安乐死绝对不是最好的理性选择。因为生活不仅属于自己,也属于家庭和社会。

“医护人员和教育行业应该普及死亡文化,”教授说。"死亡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