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刘玉洪:吴征镒院士与哀牢山生态站

科普小知识2022-08-04 19:08:12
...

1981年,我从西双版纳气象台调到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在生态研究室工作,主要从事哀牢山生态站(京东)的野外监测工作。

当我到这里工作时,我非常幸运地遇到了吴正毅院士作为院长。众所周知,吴正毅院士是一位伟大的植物学研究者。他被称为“植物计算机”,是世界上少数杰出的植物分类学家之一。他是当今中国植物学研究的大师。吴正毅院士不仅是植物学研究和植物分类的大师,也是一个鲜为人知的人。他为中国森林生态站的建设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也是中国科学院哀牢山生态站(京东)的创始人之一。

从1979年到1980年,根据吴正毅院士的建议,中国科学院批准了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设立生态研究室的计划。云南大学生态学家朱延成教授应邀主持成立仪式。在云南建立亚热带森林生态站,必须选择森林生态站的选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等单位部署了部分科技人员。当时,在云南大学朱延成教授的具体组织和领导下,云南省亚热带森林生态站选址工作开始启动。首先,选择主要在滇中地区,如西山、通海秀山、武定狮子山、并川鸡足山和巍山。即选择以昆明为中心向外辐射。科技人员一共参观了30多个地方,包括京东县的五粮山和哀牢山。1980年初,邱学忠(植物专业)、(气候专业)、胡克明(动物专业)、邓(土壤专业)和(司机)率先参与京东县森林生态站址的选择。

在实地调查和科技人员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向昆明分院院长吴正毅院士报告了意向结果。1980年上半年,吴在前期科技人员研究的基础上,亲自率领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动物研究所等近20人的大型科研团队,其中包括、、三、、胡秋生、段亚华(女)、、刘伦辉、邓、吴、卢春潮、(女)、赵铁工、甘正平、胡克明等一批科学家和*。,到了位于哀牢山、陈太忠公社、京东县的徐家坝。当时,哀牢山的山顶上没有路,要走20多公里才能到达太公社所在地(大水井古建筑)。经过许多艰难险阻,这个团队终于到达了哀牢山的山顶。哀牢山的自然景观主要是亚热带山地湿润常绿阔叶林。森林面积较大,结构复杂,林相完整,生物资源丰富,地形平坦,便于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在比较了其他地方的调查结果后,吴最终亲自选择了哀牢山生态站。

吴老从景东县哀牢山回到昆明,看到哀牢山仍有这样一片原始森林,主要在景东县。怀着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及时向云南省人民*提出建立哀牢山自然保护区。云南省人民*接受了吴老的提议。

哀牢山生态站的建立主要是对森林生态站系统进行监测、研究和论证,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服务,为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吴正毅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和布局出发,建立了这样的森林生态站。然而,普通的森林生态站需要建在远离人类和社会的原始森林中。生活和社会条件非常困难。一群长期坚持原始森林的科技人员一生都坚守在那个未知的岗位上,日复一日地记录着非常无聊的数字。没有一种精神能够持久。他们是一群献身于科技事业的人。

吴正毅院士自离任以来,一直关注着中国森林生态站的建设和发展。他一直鼓励我们坚持生态站的科研工作。2002年初,我们请吴老为哀牢山生态站题词。吴老欣然接受了。经过半年多的思考,他非常认真地为哀牢山生态站题词:从现有事实来看,生物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区域生态系统中发生和进化。被子植物和它们相关的高等动物都在常绿阔叶林中出现和进化,特别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山区。哀牢山位于东亚热带边缘,是云南从热带向亚热带发展的过渡带。哀牢山拥有的常绿阔叶林与中国长江以南(远至日本西南部)的巨大常绿阔叶林是同一类型。然而,它也是世界上现存生态系统的分支,可能是白垩纪-古近纪以来森林的残余或直接后代。这对世界生态系统的研究非常重要。由于她是面积大、类型多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代表之一,多年前我就建议在哀牢山建立一个山地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并进行定位研究。现在生态研究所的有关同志坚持进行这种野外定位系统的研究。这并不容易,我希望有关部门会注意支持这项工作。对热带山地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研究不仅对当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可能在未来人类“在天堂”的时候,利用这些科学数据将现存的生物带到其他星球进行进化工程,使其适应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2008年,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CERN)成立20周年,由老一辈科学家(如孙红烈院士和陈院士)提出,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把握地球生命脉搏的梦想与实践》纪念集。也就是说,一群从事野外生态站工作的人,无论现在的条件如何变化,尤其是现在丰富的现代物质条件,都需要有奉献精神。老一辈科学家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和优良传统需要代代相传,进一步发扬光大。吴正毅院士专门为庆祝中国生态研究网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撰写了《云南哀牢山记忆》。

2008年春,吴正毅院士为哀牢山保护事业题词:保护第一,合理发展;造福社区,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和谐山水;上下齐心协力创造伟大的成就。

哀牢山生态站成立30周年以来,经过30年的风风雨雨,哀牢山生态站的科技人员已经默默守护了30年。由原研究所主持的生态站于2002年进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并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哀牢山生态站因此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遇。同时,它也取得了一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科学研究成果。同时,这也是实现像吴老这样的老一辈科学家的愿望的一步一个脚印。

野外生态站的工作是神圣的、有意义的,是造福人类的事业。同时,这需要努力工作。野外生态站的工作环境和社会条件不为公众所接受。因此,有人说在野外生态站工作的人是上帝,是为人类造福的人,也是最可爱的人。

在中国科学院的野外站,我们提倡建设创新文化,提倡在艰苦的环境条件下更加努力地工作,树立乐观积极的人生观。通过自己的工作、自己的服务和自己的努力,让生态站产生成果、人才和成就感。这是野外生态站所有人幸福的源泉和支撑。也就是说,在野外生态站的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奉献、健康、积极和快乐的人。在远离社会、城市、人和自然的野外生态站工作,就是为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一点贡献。

吴正毅院士是我国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植物学家,但吴老仍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在他的研究领域之外做着一些事情,如直接参与和领导中国森林生态站的建设,体现了吴老作为科学大师的风范。吴正毅院士是一位非常温和的老人。他对科学研究的奉献和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值得钦佩。他一直在思考京东的“徐家坝生态站”。我记得我们在2005年去看他。吴现年89岁。虽然他的视力不太好,但他也告诉我们要坚持住,建造一座森林观察塔。2011年3月9日,我们专程去吴正毅院士家看望吴老。向吴老介绍了哀牢山站目前正在研究的项目数量、到达该站的研究人员数量以及当地*领导对哀牢山站发展的支持。吴老特别被告知,他亲自创建的哀牢山站经历了30年的风风雨雨(1981-2011)。吴老很高兴听到今年下半年的庆祝活动,他说他已经听了我们的报告。他再次“参观”哀牢山,而吴老也很关心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状况。

由于京东被云南亚热带生态站选中,吴正毅院士与京东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直关注着京东(哀牢山生态站)。请记住吴老专门为京东(哀牢山生态站)做的以下事件:

1979年至1980年,他领导筹建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生态研究室,并组织领导云南亚热带生态站选址。

1980年,云南省人民*建议建立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包括普洱市、玉溪市和魏初管辖的六个县市。

1981年,他领导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

1982年至1984年,任云南省人民*“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组”科学顾问,并参加“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评审会议。

1987年,《云南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主编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该书的编辑委员会包括六名相关学科的学者和科学家。

1991年主持“哀牢山中北部山地生态研究”项目评审会议,并任专家组组长。

1998年,他的学生、研究员彭盛之在京东的五粮山攻读博士论文。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滇中、滇南无量山种子植物》一书,前言是吴老。

2008年,为了纪念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成立20周年,专门撰写了一篇纪念文章《云南哀牢山的记忆》。

2009年,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了其在京东哀牢山的学生研究员朱华完成的《云南哀牢山种子植物》一书。

2002-2011年间,我分别为京东县和哀牢山生态站题词四篇。

吴老现在已经是一个老人了,但他一直在关注京东和哀牢山生态站的发展,这让我们很震惊。他是人民的科学家。他那种追求科学精神和超脱生活的科学,将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京东也值得记住这位和蔼、可敬、执着的老人。

刘玉红简介

男,汉族,籍贯:山东省滕州市,1956年9月出生。

1974年,他在西双版纳气象台从事气象观测。

1981年,他到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生态研究室承担哀牢山生态站的建设。1982年,他在哀牢山生态站建立了气象观测站。其中,1995年12月,他还在哀牢山东西坡建立了7个不同高度的山地气象站,培训了20多名气象观察员。参与两项国家(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工作。

1990年,他参加了西双版纳生态站生态网络工程的建设和一些研究工作。曾参与设计和组织三座高分别为70米、57米和30米的气象观测塔。参与西双版纳站水文观测场的设计和建设,在集水区建设14个测量堰和地表径流场。负责生态网络工程的秘书档案管理;在此期间,他还参加了一些城市生态气候、林缘和林窗小气候的观测和研究。他参与了国家基金、云南省基金和中国科学院资助的14个研究项目,是一名高级工程师。

2000年至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任站长、常务副站长、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