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就业市场给部分大学专业亮“红牌”

科普小知识2022-08-04 19:08:18
...

就业市场给部分大学专业亮“红牌”

继去年突破700万大关后,今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跃升至749万,增长势头并未减弱。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教育部和相关研究机构对一些专业发出了“红牌”,并频频发出警告。《中国青年报》的记者根据各种数据对就业竞争力有限的专业进行了分类和分析。

“红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014年10月,教育部通过其官方微博“微博教育”公布了2012年和2013年低就业本科专业的“黑名单”,内容包括食品卫生与营养、生物科学、旅游管理、营销、动画、表演等。根据地区差异,该列表还详细列出了不同省份的就业市场。综合排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职业与全国排名高度吻合。

致力于大学生就业数据挖掘的马科斯研究所(Marcos Research Institute)自2010年以来,每年都会根据前三年综合考虑的数据发布一份本科和高职教育代表性专业的预警名单。该列表中的“红牌”专业是失业率相对较高、就业率、月收入和就业满意度相对较低的专业。这是一个高失业风险的专业。“黄卡”仅次于红卡,而“绿卡”与红卡相反,是一种需求量越来越大的卡。

在过去6年的预警名单中,法律和生物工程每年都是红牌,其次是动画、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和工程、数学和应用数学以及体育,共5次上榜。英语专业已经被列了四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和美术三次上榜。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15年列出的“红牌”专业中,有5个是科学相关专业,4个是艺术相关专业。

与前一年相比,2011年“红卡”专业的预警名单在类别和排名上都是一样的。2015年,该榜单与去年相比变化最大。生物技术和动画退出了“红牌”序列。应用物理学、应用心理学和音乐表演首次榜上有名。

来自山东大学2013级英语专业的陆新迪捕捉到了这些变化。令她高兴的是,她的专业在2014年的榜单上“从红色变成了黄色”。“当我刚开始上学时,我知道我在学习红牌。我非常后悔,我想退学重新参加考试。”卢新迪说,作为一名外语学生,她不能在非外语的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看到英语专业从2014年开始成为“黄卡”专业,就业前景相对好转,她才稍稍松了一口气。

《中国青年报》记者分析了马科斯研究所发布的数据,发现“绿卡”专业每年变化很大,但基本上是工程专业,“红卡”专业相对“稳定”,变化不大。

马科斯研究所的专家马琰解释了清单变化的原因如下:一方面,它与整个社会和经济形势有关;另一方面,这是国家政策对工业和贸易的影响;另一方面,它也是所提供的专业的总数;提供的专业是否过于集中;和其他影响因素。她说,与此同时,这三个专业没有具体的界限,但一些“红牌”专业显示出“连续性”。

对于一个不受欢迎的专业来说,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杨东平解释道:“有两种专业不适合就业。一种是毕业生严重过剩,大规模扩招导致他们成为“红牌”专业。第二类取决于其学科的属性,如相对较小的哲学和历史。”

在《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采访中,也发现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就业难”的专业是哲学。然而,记者发现,哲学专业并没有被列入“红牌”专业名单,而只是在就业率较低的浙江省出现过一次,根据教育部的统计。

麦克白研究所公共关系经理周悦表示,“不受欢迎的专业”是指研究生规模很小、涉及的机构很少的专业。在这种专业中,我们通常不包括三种专业计算。但是公众也应该关注它。"

李梦琪是湖北省一所理工科大学2012级哲学专业的学生,他对未来的发展感到非常困惑。她真的想不出任何与她专业相匹配的就业方向。大连理工大学数字媒体专业2009级学生谭雪(音译)也表示:“我的同学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他们什么都做。他们卖家具,进入银行,做淘宝,卖衣服。无论如何,他们还没有成功进入设计行业。”

根据Zhaopin.com发布的2015年应届毕业生就业能力报告,近40%的大学毕业生没有就业。相比之下,工程、医学和管理,由于他们的实践知识高,行业排他性强,就业匹配率超过60%。

以名为“万金油”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中国青年报》记者发现,在马科斯研究所2015年发布的数据中,该专业在“2014年工作与专业关联度较低的本科专业(前10名)”中排名第8位,就业与专业的关联度仅为45%。根据aipin.com公布的各种职业就业前景报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非常广泛”,列出了“教育/培训/科学研究”、“金融/投资”、“房地产/建筑”和“电影/电视/媒体/出版”。具体职位包括销售代表、销售主管/助理、客户服务专员/助理等。

大学设置非优势专业是很常见的。

孟凡,2012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专业,目前在北京一家公司实习。她说:“虽然我的学校在广州还是不错的,品牌也很亮,但人们不知道中国工人和新闻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在城市之外接受采访的。”今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余沙(音译)发现,与在文学类大学学习的同专业学生相比,余沙“专业课缺乏深度是最大的劣势”

在北京科技大学学习翻译的郭玉萌和在科技占主导地位的大学学习哲学的李梦琪都学习非重点专业。

以媒体导向为例,《中国青年报》记者以“媒体、新闻、广告、传播”为关键词,对北京66所本科院校(包括7所民办学校)是否有相关院校和专业进行了统计。

66所学院和大学中,近60%设立了媒体相关专业。七所综合学校、两所体育学校、一所军事学校和一所民族学校都开设了这个专业。在语言类、金融类、师范类和科技类学校中,有一半以上的学校开设了该专业,只有三所医学院校没有开设与媒体相关的专业。

进一步考察专业设置的规模,《中国青年报》记者发现,在已设置媒体专业的39所高校中,有26所高校设有媒体相关专业,仅对应“系”。其中,有5人将该专业安排在其他学院,如人文学院,有3人将媒体专业作为独立的系。另外12个相关专业或学院都与“艺术”这个词相关。

理工科大学设立文史系和语言学院来“开发计算机”是很常见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就业中心的一名教师认为,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有必要结合各校的特点分析该专业的竞争优势。“对于北外来说,在英语这个基础品牌专业,我们应该继续保持和加强培训质量,巩固领导阵营。在新的法律与计算机专业,我们应该结合学校的优势,培养“外语+专业”的高竞争力人才。但语言仍然是毕业生的突出竞争优势。”

据《中国青年报》记者统计,许多特色高校的初衷是依靠和发挥自身的原始优势。北京外国语大学专注于国际新闻和传播。中国农业大学媒体传播系以农业和农村传播为特色。北京体育大学建立了以“大体育、专题新闻、泛传播、全媒体”为基础的体育媒体部,与*电视台体育频道有更多的互动。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楚·赵辉说,缺乏专业精神是因为专业资源不足。“如果资源是好的,就不会有这样的情况。例如,清华大学的文科专业水平并不低,学校的性质也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采访的学生都是化名)(王思远,我们记者王景硕的实习生)

谁对大学专业的增减有最终决定权

随着2015年高考的结束,各省高校扩招的数量也相继统计出来:北京1491所高校扩招;广东省九所二级学院和大学的招生规模扩大,大部分增加了新的专业;江西省已经为省外大学争取了2888个额外的预约项目...伴随这些数字的是每所学校的新专业数量。

今年3月底,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公布2014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公布了2015年新增和撤销的本科专业名单。据统计,教育部直属的大学增加了76个新专业,有9个已经取消。此外,许多省级高校也加入了增加新专业的阵营。例如,辽宁省新增37个专业,山西省26所高校共新增47个专业,陕西省30所普通高校新增66个学士学位授权专业。

许多新的专业已经被出示了红牌。高校设置和增减专业的依据是什么?

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九条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必须具备以下六个基本条件”中列出了六个基本条件。除了“稳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它还提出了“科学人才培养计划”、“专业教师和办学条件”等。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楚·赵辉认为,在专业设置中,市场因素和大学自身条件应该得到同等重视。“几年前,有些学校没有客观公正地审查它们是否具备设立专业的条件。只是为了招生规模,他们设置了一个他们不能设置的专业,然后就会有很多问题。”他说。

褚赵辉还指出,新升格的学校(如从专科到本科的新升格学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的学校、合并后的学校以及其他学校在增加专业方面相当盲目。

日前,安徽省教育厅要求“为避免过度、快速和重复设置,原则上每个学校应增加5项基本指标进行备案和审批”,以限制省内专业变更的数量。

职业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了湖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司司长邓,了解到该省设置专业的过程是: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情况申请增加或减少专业的书面材料;省教育厅根据就业率、市场需求、“分数分配”和办学规模等提供建议、指导和传递信息。建议通过后,国家教育部会批准。具体细节按照《条例》执行。

以英语专业为例。除了教育部直属的8所大学外,59所省级大学中有57所开设了英语专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另外两个有相同的要求,我们会建议他们仔细考虑。”

此外,《条例》还提到要设置三类专业,并设计了不同的考核环节。

高等学校根据《专业目录》(国家控制的专业除外)设置专业,需经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评审专家组织评审后方可申请。如果设立国家控制的分配专业,对“教育部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的审查将比以前更多。如果高校设立了尚未列入目录的新专业,将有3至4次评审机会:学校专家、教育部在公示期内委托的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公示期后高校主管部门专业设置评审专家委员会、教育部委托的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申报。

21世纪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熊丙奇强调了深思熟虑的重要性。“设置专业时,应由专门的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结合专业的社会需求、国内其他大学的开放情况、学校的定位和条件等进行充分论证。,而不是行政领导决策。简而言之,就是要实现大学的现代治理。”他说。

他认为,第三方机构的调查数据更客观,因为它们与高校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更便于作为高校设置专业的参考资料。北京工业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杨东平也认为第三方机构更理性,但他也指出,“现在的主要问题是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太少,它们只能作为一个方向。”

邓主任表示,湖北省正致力于引入“专业评估”机制。我们首先选择了“英语”和“计算机”两个专业。我们打算在网上列出湖北省拥有这些专业的学校,接受分数并根据分数进行排名,并向公众公布,同时为学生、家长和大学提供参考。”(记者王景硕,实习生王思远)

“红牌”专业学生如何突围

增加双学位和跨学科的研究生学习。

得知自己被转到哲学专业后,来自湖北省一所211大学的2012级学生李梦琪对未来更加迷茫。她告诉《中国青年报》,班上几乎没有其他学生自愿选择这个专业。

数字媒体专业的毕业生谭雪(音译)也表示:“我们是通过艺术考试进入大学的,基本上我们只能选择这个‘红牌’专业。”

根据马科斯研究所发布的数据,爱好、轻松就业和大学转学是2009年和2010年毕业生在表达意愿时选择专业的三个主要原因。在过去的6年里,对于15个“红牌”专业,以物理和教育学专业为例,39%的学生被转学。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条例》规定,学生可以根据学校的规定申请转学。学生的专业变更由他们所在的学校批准。学校可以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发展变化,在学生同意的情况下,根据需要适当调整专业。

这从侧面表明,大学有自主权决定学生是否可以改变他们的专业。据报道,大多数学院和大学允许学生改变专业,而一些学院和大学设置了诸如分数和比例等门槛。一些学院和大学不允许改变他们的专业。例如,截至去年12月,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生不能改变他们的专业。

除了努力改变专业,大多数学生选择双学位或跨专业研究生学习。

选择双学位为跨学科就业做准备是“红牌”专业学生突破的常见方式。

目前,李梦琪正处于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关键时期,因为她想参加法学研究生的跨学科考试。暑假期间,她从早到晚都有一个完整的时间表。为了增加她在法律方面的专业储备,她在武汉大学获得了法学双学位。

李梦琪说,在得知2011年哲学专业的高年级学生都没有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后,她孤注一掷。在大三的后半年,她将注意力转向了武汉大学的法学双学位。除了完成作业和论文,她很少花时间在专业课上,有时甚至不去上课。李梦琪班有31名学生,其中23人获得了双学位。同一所学校的21名英语专业毕业生中,有17人做出了同样的决定。

来自东北大学2013级英语专业的谭志娟也有类似的想法。“我觉得语言只能用作工具。就业方向不明确,专业也不强,所以我想要一个额外的文凭来武装自己。虽然直接用英语找工作有点难,但如果我能找到一个明确的就业方向,英语将成为我的竞争优势,所以我不会放松对这个专业的学习。”

学会精通本专业,做好专业探索。

在马科斯研究所统计的“红牌”专业中,李梦琪努力选修的法律专业连续六年被评为出现频率最高的专业。李梦琪解释道:“虽然我知道法律也是一个‘红牌’专业,但我真的对它感兴趣。尽管就业前景令人担忧,但至少就业方向更加明确,工作目标更加明确。”

暨南大学翻译学院2012级学生杨瑞(音译)表示,目前他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掌握自己的专业并达到一定的水平,从事全职翻译甚至同声传译。

华中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朱若霞老师说,杨瑞提到的“学本专业的精髓”,李梦琪选择跨学科的考试和研究,谭志娟更喜欢成为一个多学科、多才多艺的人才,这些都是“红牌”专业学生的突破口。朱若霞也建议:“无论什么职位,都强调实践经验。仅仅为了学习专业课程或获得双学位而申请一份工作是没有多大帮助的。争取相关职位的实际机会比阅读更多的书更重要。”

余莎(音译)是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她花了两个暑假和一个寒假来感受报纸、电视台和网站不同的工作氛围。刚刚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同学杨蜜也有同样的想法。“在大学阶段,我做了文科学生可以尝试的各种实习,还在电视剧制作中担任三线明星的代理。”她说,丰富的实习经验让她能够尽早确定自己的方向,最终成功地在新媒体的运营中找到了一份工作。

北京外国语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一名教师认为,“红卡”和“黄卡”专业的学生应该提高他们的综合就业能力,如团队合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和计算机技能,并结合他们的专业知识来面对就业市场的考试和选择。

对此,来自北京一所附属大学的2012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李如玉(音译)表示赞同。

去年7月,李如玉在一家北京公司实习了三周。她深深感到二年级学生的专业技能有限,许多工作无法开始。“那次实习给我敲响了警钟。我必须认真学习一些技能。被动安排是不可接受的。”李如玉说,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她学习了金融专业的知识和第二学位,并在托福和国家计算机三级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

"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职业能力,另一个是综合素质."朱若霞说,专业对就业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因为本科教育更多的是通识教育,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她认为“红卡”专业的学生不需要太担心,进入所谓的“绿卡”专业并不等同于进入保险箱,“如果你学到了什么,任何专业都可以成为好专业。”

对于“红牌”专业的学生应该如何判断是“坚守岗位”还是“另辟蹊径”,朱若霞的建议是:“首先考虑个人的能力和兴趣,然后对原有专业和其他备选专业进行专业探索,再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她说,专业探索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专业定义、学习内容、教师、相关专业、在社会和生活中的角色、总体就业方向、以往就业情况、现有学习资源等。

“掌握这些之后,如果你仍然认为你需要改变你的专业或交叉专业,大胆地去做。不管你是适应新的学习还是工作,你都不必担心因为起步晚而跟不上进度。你甚至可能超过那些没有在这个专业进行专业探索的学生。”朱若霞说,为了提高竞争力,学生的真实意图有时比外部资源更重要。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楚·赵辉同意这一观点:“就业率降低并不意味着这个专业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好的就业状况。不在这个方向上有优势潜力的人肯定会有就业问题,但是如果他们在这个方向上,他们就不会贫穷。就业主要与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点有关。”(本文采访的所有学生都是化名)(王思远,本报记者王景硕的实习生)

记者注:“红牌”照耀学生,更照耀大学

马科斯研究所的专家马琰指出,在“红牌”和“黄牌”专业诞生的背后,是毕业生数量远远超过社会需求,学校培训质量不能满足工作要求。结果,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聘难同时发生。

这揭示了三个关键信息:第一,在供过于求的研究生人才市场,一个人必须有出色的个人能力才能脱颖而出;第二,在同一专业的同质教学中,院系必须有完善的、有特色的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成为有用的人。第三,在不确定性和地区差异的外部环境下,高校专业设置不应脱离社会的实际需求。

通过与10多名“红牌”专业学生的交流,笔者发现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自己选择的专业是什么,因为一开始他们对这个专业并不感兴趣。他们习惯于在学习过程中采取步骤并等待安排,很难很好地结合他们的兴趣、专长和专业。成功的“反击”需要坚定而清晰的目标规划,引领同行的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

华中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教师朱若霞认为,“纯文科”和“纯理科”专业更有可能成为“红卡”,这正好体现了“红卡”专业的特点,即专业对口的就业市场相对狭窄。如果一个人选择了一份与专业没有密切关系的工作,它似乎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然而,如果口径太宽,学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更难培养,“样样精通,样样精通”。

“红卡”专业也有一些优秀的学生,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比“绿卡”专业毕业生更广泛的就业选择。这些成功人士能够“杀出重围”,主要在于积极的自我完善。

虽然这种练习是个人的,但必须由大师来领导。“红牌”不仅提醒了学生,也给大学敲响了警钟。近年来,许多专家和NPC代表强调,关注市场需求是高校设置专业的重中之重。

市场是人才培养的输出方向。如果两者错位,在短期内,大量年轻人无法实现个人成长和成功。从长远来看,单位和企业缺乏相应的人才。这很可能形成恶性循环,挫伤学生、大学和雇主的积极性。

目前,虽然市场需求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但高校要实践市场需求并不容易。行政决策的过度作用表明,高校专业设置的专业研究工作远远不够。此外,一些高校引用的就业数据往往是基于前两三年发布的,有时跟不上形势的变化。

如果高校已经设置了“红牌”专业,他们应该对此负责。他们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组织经验交流会议或职业规划竞赛等活动,以促进学生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对于重视实践能力的专业,高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实践,联系相关单位,拓宽学生实践渠道。

当学生具备了优秀的素质和能力,高校在专业培养上有了综合实力,学科方向和规模更接近市场,“红牌”将不再是禁区。(王景硕,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