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高铁“破壁人”

科普小知识2022-08-05 18:08:16
...

高铁“破壁人”

杨国伟参观中汽长春轨道客车公司

谈到“高铁”,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力学所)的研究员杨国伟总是精力充沛。

“滚动摩擦阻力是车辆的主要驱动力,而空气动力阻力只有在车辆快速行驶时才会出现。当高速铁路达到380公里/小时时,空气就像一堵钢铁墙,占总阻力的90%以上。”他告诉《中国科学》。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航空空气动力学专业人士杨国伟“越界”进入高铁研究领域。他的任务是研究高速列车的气动优化设计和评估技术,打破“铁壁”,提高列车速度。

杨国伟自2008年加入高铁以来,放弃了参与军用飞机开发的机会,投身于轨道交通的研究。

“所有科研人员都有报效国家的心。我对高速铁路的成功感到非常自豪。”35岁的党员杨国伟就是这样说的。

“复兴”从这里出发。

1997年,当杨国伟还是日本东京大学的访问学者时,他第一次参加了新干线。“感觉太快了。”他不禁回忆起1985年从湖南娄底坐火车100公里到邵阳花了他24小时。他心想,我们国家什么时候能有这么快的轨道交通?

没想到,机会来了。

2008年,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项目正式启动。杨国伟受命参与高速铁路的研究,搭建了最高时速500公里的动态模型实验平台,通过数值模拟和优化设计,帮助制造商设计出性能更好的高速列车外形。

然而,如此快速的实验平台是前所未有的。如何实现?

“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杨国伟回忆道,很多方案都被提出过,但第一次尝试往往失败。“这很正常,因为我们只有低速实验的直觉经验,没有人知道当我们跑到500公里/小时时会发生什么”。

事实上,高速列车从零开始,需要几十公里的加速度才能达到每小时380公里。杨国伟在力学研究所怀柔基地的285米车间搭建了一个264米的实验平台。换句话说,他的团队必须在264米内将1:8的火车模型加速到500公里/小时,进行气动实验,然后安全停车。

这个难题差点让杨国伟崩溃。

在3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尝试了各种方案,进行了数千次实验,最终解决了加速、如何停止和再次堵塞的问题。

“这相当于安全拦截一颗100公斤的子弹。这是最困难的部分。”杨国伟回忆道。

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看着一个又一个模型碎片,杨国伟坦率地说:“是我们的心碎了。”

他还想:如果他不能一直这样做呢?“那只能出去了。这时,我们必须有毅力、毅力、勇气和毅力。”

碰巧,杨国伟经过了石景山游乐园。过山车高速滑行的瞬间让他着迷。他邀请他的同事一起学习。受此启发的非接触式磁涡流减速方案最终及时停止了列车模型。

7年来,杨国伟团队成功搭建了世界上最大、最快、最完整的双向运行高速列车运动模型实验平台。后来,无论是“和谐”还是“复兴”,我国几乎所有的高速列车实验模型都在这里运行。

从航空到高速铁路

如果没有高铁,杨国伟就是一家标准航空公司。

1996年,杨国伟从西北工业大学飞机工程系毕业后,先后在日本和德国工作,参与空客A380相关设计和超音速飞机预研究项目的研究。

2003年回国后,杨国伟在力学研究所成立了研发团队,参与了一系列国产军用飞机和“明星”民用飞机的研发,如ARJ21、C919和CR929。

学习“在天空中飞翔”的人和学习“在地上奔跑”的人之间会有差距吗?

“的确,数十到数百吨的东西在空中飞得很高,但随着速度的提高,高铁也是一个高科技产业。”杨国伟表示,60%的飞机事故发生在起飞和降落阶段,而高速铁路在起飞和降落阶段的运行速度高于民用客机,许多问题更加复杂。空气动力学领域的研究是相互联系的。

此外,在他看来,高铁更有前途。“在高速铁路问世之前,许多人认为铁路是一个夕阳产业,例如,美国的铁路被大大缩减了。但是高铁的出现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飞机和汽车。”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国的高铁也不是一天建成的。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高速列车。2003年后,“和谐”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而诞生,但我国还没有完全掌握核心技术。2008年,国家科研力量再次聚集在一起进行创新。经过10年的努力,高速铁路终于成为中国的出口名片。

今天,中国的高速铁路总里程超过3万公里,连接中国所有大中城市。杨国伟带领团队参与了“和谐”、“复兴”等高速列车的开发。他参与的“京沪高速铁路项目”获得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他主持的“高速列车气动优化设计与评估技术”获得2016年中国机械科技进步一等奖。

作为中国高铁10年艰苦奋斗的见证人,他既自豪又鼓舞:“中国高铁受益于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创新领导力从无到有、从模仿到超越,被置于国家整体发展的核心,成为“中国名片”和“中国特色”。"

从600公里/小时开始

高铁之后,杨国伟的创新没有停止。目前,他的团队承担了“十三五”和“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工程,为中国600公里/小时高速磁悬浮列车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随着速度的增加,轮轨冲击力和作用力加大。高速列车的速度限制是多少?还没有答案。

"这一过程已为人所知几十年了。"杨国伟告诉记者,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高速铁路时,认为最高时速只有200公里。后来,这种认识不断提高。现在它认为最大运行速度约为每小时400公里,最大测试速度约为每小时600公里。

不过,杨国伟表示,追求高速是不合理的,还要考虑成本核算——跑得越快,成本越高,维护成本和线路条件的要求也越高。

磁悬浮列车不接触地面,维护成本较低。它们还具有启动和停止速度快、转弯半径相对较小和噪音低的优点。因此,虽然成本相对较高,但仍然是城市交通的选择之一。

从380公里/小时的高铁到600公里/小时的磁悬浮,杨国伟领导的实验平台仍在升级中。

多年来,他清楚地认识到,从计算机模拟到地面测试,再到电路测试,工程产品的“放电”需要长时间的重复迭代和验证。即使在实际应用后,仍需根据运行中的问题不断改进,才能成为成熟的产品。

“做科学研究很难,但我们的高铁研究开辟了一条创新链,为人民服务,取得了科技成果‘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是非常有益的。”杨国伟说道。

让他有成就感的是,他培养了一批高铁人才,他的团队已经向我国的高铁设计和生产单位派出了5名博士生。今天,这些年轻人已经逐渐成长为行业领袖。

今年1月,当杨国伟获得“中国科学院2019年度先锋”称号时,他在演讲的最后喊道:“中国的高铁必将引领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