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畜牧业:“死循环”求活解
■我们的记者莎拉
2015年元旦后不久,由于企业拒绝接受鲜奶,河北省部分地区爆发了杀牛和奶农倒奶事件。此前,青海、山东等地区也发生过类似事件。与此同时,进口牛奶和奶制品的数量多年来一直在快速增长。
这一比较再次凸显了国内乳制品行业的信任危机。一些专家认为,杀牛和倒奶还有其他深层原因。
未被调查的根本原因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草业系统委员会名誉主任李玉堂在接受《中国科学》采访时表示,“倒中国奶、喝外国奶”的根本原因在于饲养问题。“奶牛是草食家畜,但家猪被用来喂养它们,导致单头奶牛产量低、质量差、成本高,从而失去市场竞争力。”
在李玉堂看来,要从根本上解决危机,就必须振兴中国的草原畜牧业。中国有60亿亩草原,占国土面积的40%,是世界第二大草原国家。"仅南亚热带地区的草坡和草山地区就有新西兰的几倍大。"李玉堂说。
据报道,“*”期间,中国的草原面积大大减少,与*成立时相比,估计损失了6.7亿亩草原。专家表示,自1957年底以来,牧区经济指导思想出现了“左”倾错误。在经济上,“以粮为纲”,大面积开垦草原,否定牧区“以牧为主”的方针,给畜牧业生产造成了很大损害。
以内蒙古鄂尔多斯为例,今年夏天,内蒙古沙草产业协会顾问告诉《中国科学日报》记者,“*”期间的几次无*状态下的大规模土地开垦,曾使鄂尔多斯荒漠化面积达到80%。大部分被开垦破坏的草原都是河流的精华部分,如水草丰沛的农田和东春营地。开垦和破坏从根本上切断了畜牧业良性循环的链条。
此外,近年来日益增加的采矿、商业和开发区建设对草原造成了进一步的破坏。由于牲畜的粮仓被开垦和破坏,导致冬春两季牲畜饥荒,导致草畜失衡,加之牧区牲畜数量的发展,超载和过度放牧时有发生。
对此,李育堂感叹道:“外部因素影响内部因素,精英草原被破坏和占领。”
牧区发展的“死循环”
拉铃的人必须系铃。专家认为,这一问题应该追溯到草原破坏的源头,最终仍然需要政策。
1985年6月,国家颁布了农业部起草的《*草原法》。作为这部法律草案的作者,李育堂对此深有感触。
他说,改革开放之初,*首先提出牧区要拨乱反正,制定草原法,大力提倡发展畜牧业,通过种草防治水土流失。然而,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种以产值好坏、利润成败为导向的规则驱动着各行各业。例如,2002年,相关政策规定实施退耕还草。“但它并没有实施,最终它把‘退耕还草’变成了‘退耕还草’。”
他负责起草的法案于2012年12月修订并颁布。该法对保护牧民对草原的长期使用权、因国家建设占用草原的审批程序和补偿以及对非法开垦和破坏草原的处罚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由于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全国草原牧区综合管理机构,国家草原法形同虚设,草原的开垦和破坏仍在各地进行李玉堂表示遗憾。
事实上,草原退化已经引起了现任国家*的注意。去年春节前,*主席在访问内蒙古时,明确要求内蒙古“同等重视基本草原和耕地的保护”,“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
“各级地方*经常说多做少,甚至说一套做一套。”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学院教授海山告诉《中国科学日报》。例如,他说,以现代化、生态、有机和科学的名义做“反生态、反科学”的事情。
另一方面,牧区畜牧业经济发展缓慢,产值低,长期存在基础薄弱、苦难深重等问题。因此,国家和社会不能重视它,它陷入了发展的“死循环”。
不是没有解决方案
牧区的问题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但是专家认为,这个问题不是没有解决办法。
“我们应该从源头做起,改变奶牛饲养方式,发展优质牧草。”李玉堂说,按照钱学森的草、畜、工、贸一体化的思路,畜产品可增加5-10倍,123个产业可由牧民连锁经营,真正解决了牧民致富问题。
突破是工业化,现实选择是以钱学森理论为指导,发展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这一点在夏天也向记者强调过。同时,还应大力开展人工种草、飞播等种草措施,确保种草资金。
专家还表示,国务院的退耕还草政策应该严格执行。特别是在半农半牧区的草地开垦、湿地和河源等重点地区,国家要加大对畜牧业的支持力度。
此外,针对草原无主、无辜破坏等各种任意侵占和破坏草原的情况,专家表示,在落实牧户草原使用资格的基础上,解决承包到户、限制草原合理放牧等问题,积极发展新的集体经济,为实现牧、农、工、贸一体化管理创造条件。
“乳品业是草原的主导产业。我国奶业要想具有国际竞争力,必须在国家重视下,大力发展集种植、养殖、加工为一体的草业,振兴草原畜牧业。”李语堂说:“否则,我们只能看着大海叹息。”
《中国科学日报》(2015年2月17日,第4版)
上一篇:韩春雨:“冷板凳”上坐出科学新秀
下一篇:“三部曲”技术助推畜牧业氨减排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