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燕京大学》出版:给一所远去60年的大学“掸掸灰尘”

科普小知识2022-08-06 13:46:20
...

一所大学已经死去60年了,但它仍然活着——生活在今天的北京大学。它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大学之一,燕京大学。最近,一位年轻的学者陈元以他的新书《燕京大学:1919 ~ 1952》为这座人们记忆中默默无闻的大学“掸去灰尘”。

对北京大学的许多人来说,他们毕业后多年仍记得的是古雅雅致的雁南园,这里曾是燕京大学的老学者冰心、吴文藻、雷洁琼和简伯赞的故乡。普通人对北京大学的直接印象往往是“一塔一湖”的景象——实际上它来自燕京大学设计师亨利·基拉姆·墨菲所画的“中国最美的校园”。

今天的北京大学和燕园早已是一体。回望过去,北京大学,作为一个“百年老店”,前身是史静大学堂,已经在北京五四大街29号的红楼里住了30多年。直到1952年,该大学的学院和系进行了调整,才迁至燕京大学旧址。20世纪30年代,焰炟是一所一流大学,曾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齐名,但在短暂辉煌的10年后,它退出了历史舞台。

长期关注中国大学历史和现代文化变迁的陈垣,试图以严达校友*为主体,在书中呈现严达33年来的发展变化。如果大学的历史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那么对大学的态度反映了一个国家对文明的态度。因此,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及其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深度介入,燕京大学的主题处于紧张状态。

更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严打的历史长期处于“遮蔽”状态,作者试图还原其“艰难”过程,使《燕京大学:1919 ~ 1952》超越了一本学校史书的意义。

燕京大学诞生于1919年。它是清末由北平大学、华北女子大学、通州大学等英美教会学校合并而成的。它的第一任总统是司徒雷登,一位著名的美国传教士和新中国成立前夕的美国驻华大使。教会大学一度被视为西方文化入侵的产物,创办燕大学并对其影响最大的最终未能回到燕园与亡妻同寝。时至今日,严达仍以“完整保存档案”著称,但由于各种“封闭”措施,作者查阅档案的过程极其困难。书中的*和回忆录也非常珍贵,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更多接近“真正的燕京大学”的途径。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大学不是建筑,而是主人。”燕京大学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中西融合和*精神。

书中对严达选址的描述生动而生动。燕达最初位于城墙拐角处的一家装甲工厂。作者引用了司徒雷登的回忆录,还原了他上任后探索新校址的有趣过程——原来,北大和清华可能是“对门”或清华人的想法:

“我们徒步、骑着驴或自行车走遍了北京,但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房地产。一天,我们应一些朋友的邀请来到清华大学礼堂。一个朋友问:“你为什么不买我们对面的土地呢?“我看了看。它位于通往颐和园的主干道上,离城市五公里...它靠近西山,西山以聚集了旧中国最美丽的寺庙和殿堂而闻名。”

更不为人知的是,60多年前,焰炟已经成为世界顶尖大学之一。这本书直截了当地说,“法宝”是在司徒雷登担任总统期间,中国和外国教授在工资、住房、假期和医疗待遇方面受到平等对待。只要知识突出,不管学校的观点如何,他们都要支付一大笔钱去就业。校长是中国人,校长和教授带着360元钱。到了20世纪30年代,焰炟成了著名教师的聚集地:叶弘、赵、、冯友兰、吴文藻、雷洁琼、冰心和许地山都是“海归”。国内学者包括周作人、顾颉刚、钱穆和朱自清。还包括外籍教师斯诺、李波、高厚德、班威廉、谢迪克和林迈可...焰炟很少有高水平的教师。1922年,焰炟只确定了四名教授。今天,北京大学雁南园的“安眠先贤之魂”有相当一部分实际上是被焰炟雇佣的。

在"为真理和服务而*"的口号下,严大学校园不需要说教,只崇尚独立和*。20世纪20年代末,焰炟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并与世界知名大学建立了教授和学生交流体系。哈佛燕京学社是中美学术交流的桥头堡。也正是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焰炟完成了其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并对中国历史进行了深度介入。燕京大学是一个只有不到一万名毕业生的小城市,但两院都有50多名院士。

“和所有教会大学一样,燕京大学最初是为了传教而建立的,但在中西不断的交融和碰撞中,它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最终,它将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遗产。”这是作者贯穿全书的主线——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结论,但就像电影《武训传》解禁一样,严打的脸是清晰的。难道这不是中国知识分子打破“禁忌”和“自我阉割”,用真理和公平与现在和谐相处的一步吗?(原标题:打扫大学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