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纽约大学自主招生 洋股东如何影响高招改革
3月16日,在安徽合肥,来自安徽各地的6000名考生参加了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牵头的北约、华沙条约组织和卓越中心联盟的自主招生考试。今年的申请人数比去年略有增加。两个父母站累了,蹲在雨中焦急地等待着。CFP供应图(数据图)
童玉欣是上海延安中学的一名高三学生。她在高考中选择历史作为她的3+1科目。在刚刚过去的“自主招生”季节,她申请了复旦大学的“1000分考试”、“上海交通大学的华约”和上海纽约大学。"我开始为寒假前的自主招生做准备,我也报名参加了培训课程。"几天前,她终于获得了上海纽约大学的A级资格,也就是说,如果她的高考成绩在网上达到1,她将被录取。
"现在我必须集中精力准备高考."童玉欣告诉《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当我失去复旦大学的时候,老师说我应该尽快回来学习。”在她看来,自主招生是高科技招生制度不可逆转的改革,“这种趋势肯定会继续,但高考毕竟是公平的,所以它不能完全被自主招生所取代。”
中国大学自主招生已经十年了。2003年,首批22所高校启动了“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当年招生人数不足2000人。截至2012年,试点院校已达90所,通过教育部的“阳光高考”平台,自主选拔了19.8万名考生,实际入学人数为10.7万人。
在最近召开的“高校自主招生和招生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肯定了自主招生的作用。他总结说,10年的自主招生“确立了高校人才选拔的理念和标准,不仅包括高考分数”,“弥补了高考制度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
上海纽约大学能带来新的变化吗?
2月22日至25日,上海纽约大学首次推出“校园日”活动。事实上,这也是招生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第一所中美联合大学,其独特的选择模式自然吸引了各界的关注。然而,大学的保密工作也困扰着媒体。上海一些地方媒体报道的主要内容是记者如何找到考场。学校的解释是“让考生有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来参加校园日活动,展示他们真实的自我。”
然而,在3月23日第六个也是最后一个校园日结束后,上海纽约大学仍然向媒体披露了“校园日”活动的一些细节。
每个校园日活动持续大约24小时。从第一天下午4点到6点,到第二天下午5点活动结束,学生需要经历24小时的“全英语”。除了晚餐和游戏,学生们还将参加一系列活动,如小组活动、模拟课、面试、写作等。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被分成4-5人一组,合作完成各种任务。例如,在头三个校园日活动中,第一个团队活动是要求学生在指定时间内用意大利面条和棉花糖建造一个塔。在过去的三个校园日活动中,这项任务的原材料变成了纸杯、筷子、气球、报纸和其他材料。从讨论设计到动手施工,学生不仅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要进行有效的团队沟通和合作。令人惊讶的是,来自美国的考官关注的焦点并不是建筑本身。一些考官问,“谁刚刚和其他小组分享了材料?”
校园日的第二项团队活动是让每组学生设计一些东西,比如背包、自行车或能帮助老人的物品。在这次活动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角度和方式、创造力、沟通能力等。所有关键内容都检查过了吗?
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上海纽约大学的课堂。在每个校园日活动中还举办了大约8个模拟班,涵盖物理、化学、数学、地理、历史、工程、法律、哲学、经济、管理、生物等不同学科。这些教授来自纽约大学上海分校和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包括纽约大学校长约翰·塞克斯顿、美国纽约大学上海分校校长杰弗里·雷蒙以及商业与工程学院院长艾坦·泽梅尔。在一个大约有十名学生的小班里,学生们在教授的启发和指导下思考、讨论和表达他们的想法。教授和招生委员会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观察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问答是学生了解上海纽约大学的一个机会:学生提问,来自纽约大学和上海纽约大学的教授、学生和校友回答问题。在这个环节中,许多学生提出了他们关心的问题,如学校的特点和优势、专业设置、海外学习、校园生活、未来职业规划等。和现场的客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之后,每个学生还需要参加一对一的面试和写作课。每次面试持续20分钟。采访者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进一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他们在不同场合的表现。写作阶段要求学生在一小时内完成写作任务。与学生平时的英语作文相比,这一写作环节限制少,形式灵活,注重考查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英语写作能力等。一些学生甚至用小说、剧本和其他形式表达他们的观点。
“校园日”活动结束后,许多考生轻松地走出考场。一些学生回答说,与“华月”考试+面试相比,“上海纽约大学的整体感觉是不同的”童玉欣在2月底参加了一个“校园日”活动。她还觉得“气氛完全不同”和“英语是第一位的,因为她要注意表达,一直处于高状态”总的来说,面试“就像聊天,很舒服,要求是展示真实的你”
对于这种考试模式,附中学生陈(音译)认为,就像模拟课堂一样,“关键在于思维的清晰和英语水平”。南洋模范中学的李同学认为,全英语交流环境“表达愿望受到英语口语的限制”。当然,也有对英语表达非常自信的考生。附属中学的学生龚说:“我们在所有的英语课和交流中都有一些优势。”
校园日活动结束后,学校还要求每个学生提交一篇短文,表达他们参加校园日活动后的感受以及他们是否适合上海纽约大学。有趣的是,“轻松”、“愉快”和“美妙”这些词在学校提供的一些学生论文的摘录中多次出现。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说:“校园日是上海纽约大学招生过程中的一次全新尝试。我们希望通过校园日能够更全面地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参加校园日活动的学生都非常喜欢这个过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成功的。当然,这两种考试方法都不完美,这也是我们今后努力和探索的方向。"
对于希望通过校园日活动被选中的学生,上海纽约大学的美国校长雷蒙德说:“当然,我们希望招收聪明、有思想、成绩优秀的学生。但同时,他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愿意探索一切新事物。”
在校园日活动结束后,上海纽约大学将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将符合入学要求的学生分为两个年级,即A和B。其中,一年级学生如果在高考中取得一年级以上的成绩,就可以被上海纽约大学录取。对于高二学生,上海纽约大学将结合他们的高考成绩、校园日常活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面对上海纽约大学的挑战,复旦大学招生办主任丁表示,复旦大学一直在密切关注上海纽约大学的选拔过程,但毕竟中美两国国情不同,不能照搬。当然,上海纽约大学对国内大学有影响,先进的经验也值得借鉴。
回归自主招生的起源
上海纽约大学全新的评估方法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也与当前自主招生面临的瓶颈相呼应。面对各种舆论质疑,认为高考已经成为“小高考”,高校正在“抢学生”,问题似乎又回到了为什么要进行高考改革的原点。
谈到自主招生的作用,丁作为见证人告诉记者:“自主招生的改革给社会传递了一个很好的信息,那就是打破了原来的只考分数的高考制度。”高校招生应该是“一个综合的评价,不是这门课程的成绩或单一的考试,而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至于大学的另一面:中学,学生,老师和校长有不同的看法。当被问及自主招生对学生的意义时,童玉欣坦言:“自主招生主要是为了高校的利益,但它实际上增加了学生和学校的压力。但就人才选拔而言,它确实提供了一个平台。”
在先后失去复旦大学和上海纽约大学后,南洋模范中学的李同学感慨道:“至少对我来说,自主招生和高考是不平衡的。”
虽然大部分高三考生在面试中普遍回答说参加自主招生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机会,但也有一些学生把自主招生视为进入名校的“生命线”,温州中学的陈就是其中之一。在参加了上海交通大学的“自主选拔与录取改革考试”的采访后,他告诉记者,这次他只申请了上海交通大学的自主录取。作为一名理科学生,他以前也获得过高中物理竞赛奖。然而,如果他只参加了高考,他甚至可能无法踏入他喜欢的学校,这是非常困难的。
然而,对于准备复习的中学教师来说,自主招生并不是什么好消息。南洋模范中学的顾老师抱怨说:“自主招生严重影响了高三的正常教学秩序,从近几年的招生情况来看,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公平。”在她看来,原来的高考反而可以显示教育的公平和正义。
这一现象的出现与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制度不无关系。复旦附中校长郑方先指出,学校追求“好”学生,但学校自身的培养还没有形成科学的理念和特色。因此,在选择考生时,只能采用高考状元、高中成绩状元和高中竞赛优胜等标准,从而导致自主招生的同质化。
郑方先认为,自主招生应体现大学的自主性,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引导中学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理想的自主招生方法应该是允许学生主要通过面试进行选择,同时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并达到一定的学术标准。”
然而,多年来,中学的素质教育一直在推进,对于它是否合格,意见不一。一位参加复旦“千点考试”面试的教授表示,今年他面试的学生比往年有所提高,但真正改变应试教育现状的关键在于“文理不分”,而另一位面试教授则认为,中等教育应该“引导”,而不是“强迫”和“去功利”,否则会扼杀学生的*发展。
自主招生的未来方向在哪里?
上海交通大学针对江苏、浙江和上海考生的独立招聘面试于4月8日结束。这也意味着上海的自主招生已经结束。近一个月前,复旦大学提前完成了今年的“自主选拔与录取改革考试”的录取工作。根据复旦大学招生办公室的数据,今年江苏、浙江和上海的考生人数与去年大致相同,上海653人,江苏158人,浙江152人。然而,上海交通大学预计,来自江苏、浙江和上海的大约900名考生将有资格被录取。
今年,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分别将5%的“试点”名额推向江苏、浙江和上海以外的地区。复旦继续使用“一千点测试”。以清华大学为首的7所“华沙条约”大学、以北京大学为首的11所“北约”大学以及包括同济大学在内的9所理工科大学组成的“卓越联盟”将于3月16日参加自主招生笔试。因此,许多候选人将不得不提前在三大联盟中做出选择。
对于自主招生联盟的现状,郑方先认为,现状是倒退的。他在复旦附中的一次活动中告诉媒体,所有学校的考试时间表“崩溃”表面上是为了让学生学会选择,但实际上学生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育家熊丙奇赞同“统一联合考试”的提议。然而,他在个人博客中分析说,联合考试受到了质疑。具体表现为:第一,联考本应由社会中介组织组织,学校独立认可,但与学校有所关联。三个主要的联合考试是类似的科目。其次,联考应该扩大学生的选择空间。现实是考试时间冲突,考生的选择空间小得多。申请的学校数量限于2-3所。
在今年学校自主招生政策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教育部最近召开了“高校自主招生选拔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引起了各界的关注。会上,杜玉波副部长指出了一个不足:“高校热衷于“捏尖”,没有充分体现高校学科专业的特点和综合评价选拔人才的要求。”高校自主招生的未来方向应该是招收“具有学科专业和创新潜力的优秀学生”。
早在去年底,教育部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自主选择和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招生的主要目标是具有学科专长和创新潜力的优秀学生”
对此,原复旦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现任复旦附中校长郑方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了不同意见。首先,他认为独立招生不能理解为招生目标的改革。其次,相对于机构改革,他不同意“学科专业”的提法。因为,在这个年龄段,中学的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完整的教育,而学生不能被称为“人才”,所以没有“学科专业”。
针对教育部的声明,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主任陶正苏回应称,“5%的试点名额是给有特殊学科技能和突出潜力的学生的”,这些都在“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范围之内。对于本地考生来说,“自主选拔和招生改革实验”的名额占上海在校学生总数的近一半。上海交通大学要求“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当然,经过10年的自主招生,下一步该怎么走还不得而知。(原标题为“上海纽约大学参与独立招聘活动将为中国高科技改革带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