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徐英含:道路是走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

科普小知识2022-08-07 14:58:23
...

徐英含:道路是走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

本报记者文才飞通讯员陈建

许:中国最著名的法医病理学专家之一,浙江大学医学院(原浙江医科大学)教授,国家教委法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委员,中国法医学学会会员。荣获中华医学会病理分会2018年终身成就奖。

我做法医尸检。我在这项工作中应该公正。一切都应该实事求是,你所看到和记录的应该站在一个公平的立场上,不能被外部事物所控制。不允许夸张、好消息、悲伤和欺骗。

许韩盈一生都在从事的职业听起来相当可怕。

与此最相关的职业在古代被称为“验尸员”。在现代,它被称为“法医学”。随着电视剧《错误记录》、《取证先锋》和《取证秦明》的热播,充斥着红色血腥味和黑色神秘色彩的工作场景总是让人好奇和害怕。然而,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尸语者”和“死者的代言人”,因为活着的人可以撒谎,但死者不能。

与此稍有不同的是,浙江大学教授许是一名法医系的学生,也是公认的中国最著名的法医病理学家之一。

这是错误的方向。

1953年,27岁的许来到浙江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系,成为该校成立以来的第一位法医学教师。当他年轻时,他意气风发,希望在教学中“展示他的技能”。然而,当时法医学只是一门选修课,不仅没有设备,也没有教材。

学校教务处要求韩首先向学生介绍法医学的内容,允许学生自愿或不自愿服用。“如果学生中没有人选,我会不会“失业”成为一名法医教师?”出于这个原因,他非常犹豫。

为了让学生选修法医学课程,他做了充分的准备,收集了许多案例向学生解释。令他吃惊的是,听了许的解释后,所有的学生都选修了这门课。这样,选修课就成了“必修课”。徐鹰笑着说,“饭碗”终于保住了。

历史是如此的巧合,这一经历让他隐约看到了自己踏上法医之路的影子。

1946年,许考入浙江大学医学院六年制本科。当时,学校里没有法医学课程。直到1951年,卫生部才从全国各地的医学院和大学抽调了一批学习好、进步大四的学生来举办第一届高级教师班。

班上要求有人填写法医志愿,但命运捉弄了许。当时,班上填写法医志愿的学生没有一个被批准为法医教师。然而,没有填写这份志愿的许被分配到一个法医教师班,这使他一开始“非常困惑”。然而,这也是他不情愿地服从统一分配的机会,这开启了他在法医学上的艰难命运。

毕业后,许回到任教,很快就在专业领域显示了自己的身手。1957年4月17日,在浙江省吴兴县杨家埠发现了一具“看似无骨”的软尸。它的特点是尸体不会长时间腐烂,全身柔软,可以随意卷曲和折叠。发现这具奇怪的尸体被当地人怀疑为“怪物”。

这种怀疑必须打消,而这个任务自然落在许的肩上。他来到杨家埠,对土壤的性质、附近的水质以及尸体死前的历史进行了实地调查。结合尸体解剖、化学检验和细菌学检验,他最终确定这具尸体在清朝甘龙时期埋葬了200年。当棺材外面的酸性水渗入棺材并长时间作用在尸体上时,尸体的腐败就停止了。同时,由于脱钙,骨头变得柔软。当时,这一消息被披露给了浙江和上海的媒体,甚至上海的一些大学也组织了师生参观。

几年后,他的同学姜忠伟在回忆文章中写道:“虽然许不是的志愿者,但许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为法医学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作品等。许多荣誉使他成为法医学领域的权威,这令人钦佩。”

法医病理学辉煌

2003年3月24日,湖南省无名镇一名教师死亡一案,经过4次法医病理检查,历时1年零4个月。然而,关于死亡原因的意见仍然存在分歧,有些意见分歧很大。

2004年6月27日,许参加了最后一次法医病理学检查。专家组共有5名成员,其中4名是中青年骨干,只有许是一位年近80的老人。他们都希望老人能发挥重要作用。

经过几天的考卷、讨论和尸检,许首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找到死因的关键在于找到死者肺水肿的病因。

长期以来,他认为死因分析是处理死亡事故的核心内容,必须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总结,才能得出正确的死因结论。一些现有的数据和文件有时混淆了死因、死亡机制、死亡方式、主要死因、直接死因、间接死因、辅助死因、并发症等概念。结果在同一案例中,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由于不一致的理解,死亡原因的统计数据也有很大的不同。在许多情况下,死亡机制被误认为是死亡的原因。例如,心肺衰竭、肝肾衰竭常常被误认为是死亡的原因,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同样的结果。

对死亡原因的全面分析必须包括死亡原因、死亡机制和死亡方式他对死因分析的意见让在场的人纷纷点头,并把他的鉴定结论作为案件最终结论的依据。

许的许多观点至今仍被沿用。例如,“组织死亡后自溶的研究”一文提出了区分自溶和坏死的概念和标准,在法医学和病理学中已经应用了50年。《死因分析》一文对死因、死亡机制和死亡方式提出了明确的概念,这仍然是法医学的范式和法院判决案件的依据。“分子水平上的生命反应”提出了应激反应的血液生化可作为死前损伤等敏感系统反应的概念。

此外,《灰烬中的牙齿和纽扣》、《水中无头箱子》和《谋杀一名70岁老人》...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著名的法医报告,许还编著了《法医之谜》等通俗读物,帮助更多人了解法医病理学知识。

道路和时间的产物

"路断了,时间到了。"这是许的座右铭。

多年前,“中国雕塑大师”冯耀忠将这句格言制作的雕塑作品,在0.03毫米的人体毛发上平行地刻成两行,并赠送给许。这已经成为他无价的财富,并且一直被他珍藏。

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韩工作以来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20世纪50年代,在丰富了部分教材后,他先后出版了《法医毒理学》和《法医病理解剖学》,成为新中国最早出版的法医学书籍。后来,他编辑并参与了中国几乎所有关于法医病理学的教科书和专著。

工作需要时间。时间从何而来?许韩盈的“挤进”时间是寒暑假和星期天。在工作期间,他是第一个去教研室工作的人。他每天早上7点前去教研室,不管有没有课。他自己关掉了教研室走廊里的灯。

在他的努力下,除了法医病理学研究,他还致力于环境病理学和艾滋病病理学研究。他发表了140多篇学术论文和30多部作品。

1952年,许对二硝基氯苯进行了实验研究。这篇论文发表在《中国内科杂志》上。编辑部特意给这篇文章加了一条评论作为号召。此后,许在该领域发表论文80余篇。这项研究从零星的病例报告开始,逐渐侧重于铅中毒和矽肺病例,最后深入到空气污染物对肺泡巨噬细胞影响的研究。他成为当时中国第一个研究矽肺病的人。

1985年,艾滋病病毒通过血液制品从美国传入中国。杭州发生了4例艾滋病毒感染病例,其中1例于1987年死亡。1988年,许亲自解剖了该病例的尸体,并在《中国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报告,确认了中国首例艾滋病病例。在中国首次用14种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对该病例的淋巴结组织进行了检测。论文发表后,《美国国际实验医学杂志》起草了一份关于艾滋病毒感染后淋巴结病变研究的综述。

回顾这一经历,许韩盈说,“当时,在中国还没有人解剖过艾滋病患者的遗体,浙江省卫生厅专门指定我这样做。我认为这是一项光荣的任务,同时非常谨慎,最后幸运的是没有未能完成任务”。

"路断了,时间到了。"90多岁的许用这句格言鼓励自己,鼓励自己以后的学习。2018年10月,他获得中华医学会病理分会颁发的年度病理学终身成就奖。

教育人民和照顾家庭都很重要。

正如当年课程开始时一样,许韩盈一直在千方百计地刻苦培养人才,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课程。

徐一共培养了14名研究生。虽然这个数字并不大,但大多数都很突出。其中包括德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药科大学校长赖茂德、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终身病理学教授龚云、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科学家、子宫颈癌疫苗(HPV疫苗)的共同发明人周建等。

许喜欢生孩子。第一个研究生李万德来自唐山。为了完成他的科研任务,他没有在暑假回家。暑假期间,他的妻子来看望他,并住在许韩盈的家里。

不过,在原则问题上,许对是极其严格的。他说了一句话:“我做法医尸检,在这项工作中我应该公正。一切都应该实事求是,你所看到和记录的应该站在一个公平的立场上,不能被外部事物所控制。不允许夸张、好消息、悲伤和欺骗。”

正是由于严格的要求,卫生部研究生教育检查组来到学校进行检查。最后的评语是:“你们学校最好的研究生是许的研究生”。其中包括周建,他的研究生论文发表在《美国毒理学和药理学杂志》上。他的论文题目是“铅离子对体外肺泡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这为将来人类乳头瘤病毒疫苗的发明提供了一些帮助。

许韩盈的勤奋和创新精神影响了他的学生。在他的硕士学位期间,赖茂德的研究课题是“空气污染对肺泡巨噬细胞的影响”。毕业后,他赴德国学习和研究结直肠癌病理学,在该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该领域的著名学者,并于2011年当选为德国科学院院士。赖茂德还担任中华医学会病理分会主席,为中国病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做一个正派的人,做一个诚实的学者”是许一生的写照。这是科学家故事的标准版本。事实上,情况不一定如此。与传统报道相比,许的家庭比那些为了宣传而放弃自己小家庭的科学家们更为实际。

这就是说,这也多亏了一个人——他的妻子袁爱娟。76岁时,许正在编辑一本病理学教科书。出版社要求完成的手稿必须由计算机输入。那时,从未学过拼音、没有计算机基础的袁爱娟自学了五种打字方法,并承担了输入手稿的任务。袁爱娟渴望学习,许大力支持他。当袁爱娟练习书法、十字绣和记日记时,他总是主动承担家务。当孩子们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家庭事务并把它记在心里时,他们也会帮助处理家庭事务。他们永远不会吵架。

因此,除了学术荣誉之外,许的家乡还发布了2017年和2018年在乡镇、区、市、省的“最美家庭”奖,以及第十一届全国“五好家庭”奖。这些奖项还表明,科学家成功的背后是对人性和家庭和谐的追求,以此换取真、善、美。

中国科学新闻(2019-04-17,第5版)